圖|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該如何跟老師交往,這一定是很多家長關注的一個話題。
過於熱情了,怕尷尬,也怕起到反作用,過於冷漠了,又怕老師不高興牽扯到自己的孩子。
家長為什麼在老師面前總是小心翼翼,說白了還是因為孩子,我們最關心的是孩子,孩子是家長的軟肋,所以家長才會容易格外關注這件事。
開完家長會,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幼兒園這個星期結束了這學期的課程,中小學放假會早一些,高中生還沒有放假,不過基本上所有家長都已經參加完家長會了。
參加家長會,對有一些家長來說遊刃有餘,這些家長擅長社交,在跟老師溝通的時候,很容易就進入到一個很舒服的狀態。
但是,對一些家長就很“不友善”了,有的家長進入到班級中就開始手足無措。不擅長跟不熟悉的人溝通,但是又好像不能擱置,家長會擔心因為自己的行為和溝通方式影響到孩子。
前幾天一個朋友就說出了心聲:“有的家長走了,有的家長等著跟老師溝通,我真的不知道是該走還是該留,覺得留下來說幾句話,應該是對孩子有好處,但是又不知道說什麼……勉強等到最後,尷尬地講了幾句場面話,有點後悔,不如不留了。”
別太刻意,找到舒服的相處方式
其實或留或走都不是關鍵問題,關鍵點在於能否端正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係。
有的家長,不需要跟老師溝通,有的家長需要經常和老師溝通,這跟個人的教養方法、孩子的性格特點、孩子在校的表現有直接的關係。
是否要和老師溝通,真的要看個人以及孩子的情況,沒有必要去追風,看著別的家長溝通,自己就先恐怕做不好影響了孩子。
我們要相信老師的師德和品質,老師絕對不是和一些家長想象的一樣(絕大多數老師)格局低、眼界淺,從家長的角度看孩子。
絕大多數情況,我們的老師都是合格的老師,都是單純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孩子。
所以是否需要和老師溝通,依據的現實很簡單,就是看自己家孩子的情況。
孩子如果是惹事的性格,讓老師不省心,家長必須要經常和老師溝通,否則老師會認為家長不負責。
如果孩子性格比較乖巧,老師也沒有主動找過家長,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也很瞭解,那就沒有排隊等候溝通的必要了,也給老師減輕壓力。
如果孩子性格乖巧,但是家長對孩子並不十分了解,孩子在家也很少和家長溝通學校的事情,那麼家長很有必要和老師進行深度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跟老師溝通的注意點
從女兒上小託班,到現在,有兩年當家長的經驗了,現在進入了一個舒適區,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充分了解老師,跟老師溝通起來非常順滑,雙方都能保持愉悅。
身邊有一部分家長,跟老師溝通的時候,自動降一級,仰視老師,因為一直以老師為中心,她們並不能真正瞭解到自己的孩子,溝通就變得無效溝通。
她們小心翼翼,總是怕扎到老師,結果就是無法深度溝通,對孩子並不會起到積極作用。
還有一部分家長容易把老師想象成“假想敵”,面對老師的時候,不由得就支稜起來,保持一個警惕的狀態。
這肯定也不是一種好的做法,家長態度不友善,才是真的讓老師對孩子敬而遠之,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可不算是好事。
就把老師當成普通人,當成是普通朋友、最起碼可以是心平氣和溝通的認識的人,從一開始就保持這個狀態,就容易進入到一個舒適的關係狀態。
兩個小建議
- 1、不要跟老師過度套近乎
有的家長自以為很聰明,總想著以各種方式跟老師套近乎。
真的不建議這樣做,如果剛好老師剛直不阿,是一個好老師,老師根本就不喜歡這樣的家長。
如果老師接受這一套,那麼也可以預測老師會變本加厲,以後也不會是一個好老師。
不管哪一種,這樣的做法,對於孩子總歸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 2、不要跟老師正面衝突
一定不要跟老師正面衝突。
孩子上學的時候可能遇到各種問題,家長也會有憤怒的時候,但是面對老師溝通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只要控制好情緒,調整好態度,是不會跟老師起到正面衝突的。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溝通方式,結果是不一樣的。
跟老師起衝突,最後波及的只能是孩子,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就一定要保持理智。
總之一句話,面對老師不卑不亢,保持理性,平和溝通,不用刻意,也不用躲避,溫和維繫這段微妙的關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