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746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65個詞條
01
前幾天看到一個熱搜:因為高反室友把我一個人丟在了麗江。
投稿的女生說,自己和室友四人一起去雲南玩,本來規劃的路線是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
稿主負責訂車票和酒店,每到一站就訂下一站的車票和酒店,想著萬一四人中有人高反了,便不再北上,可隨時折返。
旅途中,除了訂車票酒店,稿主因為有相機,還主動為大家拍了不少美照。
到麗江的時候,四個人中只有稿主高反了,於是只能停下行程,不再往北。
但另外三個室友還想繼續行程,於是“室友把我一個人丟在麗江,一起去了香格里拉。”
稿主覺得很傷心,認為這是正常人都覺得離譜的事:一個女生,高原反應被丟在離家2000多公里的地方。
後來,情緒崩潰的稿主獨自返程時在高鐵上大哭一場,還把相機裡收錄的室友的美照都刪除了,因為“鏡頭要對準值得的人”。
說實話,單看稿主的自述,我並不覺得室友們的錯誤有多大,因為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反而更害怕別人為了我而取消行程。
畢竟出來旅行大家都騰了時間花了錢,如果因為我一人,害得三個人都得停下來,心裡多少有些愧疚。
當然,我並不清楚稿主和室友們發生了什麼,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遇事也會有不一樣的反應,稿主覺得受傷也無可厚非。
然而,當我看到評論區網友曬出的部分原帖內容後,瞬間對稿主“刪照片”的報復行為感到下頭。
事實是,稿主和大家在去玉龍雪山的大巴上就出現了高反症狀。
不能繼續往高海拔地區走,但又不捨得離開的稿主,給自己安排了去束河拍照,拍完照回昆明的行程。
當她把行程告訴室友,並詢問室友的打算後,室友告訴她,還是想去香格里拉看看,並關切地問了一句“你自己可以嗎?”
得到稿主“可以”的肯定答覆後,室友們這才安心地離開。
整個過程,並不像稿主表述的,室友冷漠地把她一人丟在麗江,而是在確認稿主可以自理的情況下才放心離開。
稿主如果因為身體不適,希望有人作陪,完全可以明確無誤地把這個想法表達出來。
但她礙於面子,有話不直說,最終在無止境的內耗中放大誤會,隔閡就這麼產生了。
02
一位心理學家說,自己在諮詢中,見過很多情侶和夫妻,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他們之所以會分手會離婚,最大的癥結就在於:有需求不直說。
比如,你發燒在家,渴望男友陪伴,但男友此時跟哥們約好去打球,在問你是否需要他作陪時,你不想掃了他的興,於是嘴硬說“沒事”,讓男友安心去打球。
結果,男友出門了,你生氣了。
這是第一種有需求不直說的方式——喜歡說反話,上文稿主對室友的回覆,也是如此。
而搞砸一段感情的最佳方式,就是經常說反話。
還有一種有需求不直說的方式,叫做喜歡搞暗示。
心理諮詢師叢非從講過一個來訪者的故事,以下是諮詢過程中的對話。
來訪者:“老公總嫌棄我懶、不做家務,嫌棄我亂亂的、沒條理,還嫌棄我不上進。”
叢非從:“老公嫌棄你這些,你什麼感受呢?”
來訪者:“很受傷。”
叢非從:“那你覺得老公嫌棄你的時候,知道你受傷了嗎?”
來訪者:“知道啊。我都跟他說過,也吵過。我說,你覺得看不下去你自己幹啊,然後他就跟我吵。”
叢非從:“那他是怎麼知道你受傷了的呢?”
來訪者:“我的表情在那裡了呀。他看到我表情不高興,語氣不好,很嚴肅,就應該知道我不高興了啊。”
這就是很多人受傷後的邏輯:我的受傷,寫在臉上了,寫在表情裡了,寫在語氣裡了,寫在爭吵裡了。我寫在了這麼多地方,你就應該知道我受傷了。
但其實,你的受傷無論是寫在什麼地方,只要沒有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別人都不一定體驗得到你的受傷。
你說反話、生氣、甚至是吵架的時候,別人只會覺得你很強大,而不是你很受傷。
對方潛意識的邏輯是:你是強大的,不會被傷害到的。
所以,你一定要用最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狀態和感受說出來,而不是希望透過別人的觀察來理解你的感受,因為這需要對方具備極高的敏感性。
很喜歡作家盧森堡的一句話:“無論在哪一種關係裡,有話直說,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的確,很多時候,明明是一件小事,卻往往因為一方有話不直說,導致誤會加深。
最後,小事變大事,彼此之間,豎起了一堵牆。
03
管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三明治法則,指任何事情、任何時候,你想指出別人的問題,首先要表揚,然後把你想做的事情包在中間,最後再提一個期待。
這種溝通方法很符合中國“有話不直說”的文化環境。
在中國,我們常被教育要溫和、含蓄。所以,為了使批評不那麼難以接受,領導者通常會先丟出一個虛假的讚美,而後丟擲真正的意圖。
但這種溝通方法真的有效嗎?
在一個線上測試中,14000多位實驗物件參與回答了下面的問題:
當我被批評的時候:
A: 我喜歡錶揚混雜著批評;
B: 我喜歡有理有據地直接指出錯誤。
結果只有37%的人選擇了A。
說明很多人早已厭倦了別人先用表揚麻痺自己,接著再用批評進行毀滅式打擊的做法。
首先,這種方法並不會讓員工覺得心裡舒服,因為一旦批評的話說出口,前面的所有安慰、表揚和好話他都記不住,只記得最刺耳的批評。
其次,這種方法也很容易引起誤會。
比如,《傲骨之戰》裡就描述了這種職場應激反應。
事務所裡的優秀律師Lucca突然被合夥人大佬們叫到辦公室,三位合夥人對她以往的工作給予了肯定。
她小心翼翼地琢磨了一下合夥人的臉色,感覺話頭不對,於是問大佬們是不是要炒了自己。
但其實,合夥人是想讓她獨立帶領一個部門,算是一種提拔。
“三明治法則”溝通話術中的“批評”,其實就屬於一種負面資訊。
中國人“有話不直說”也是因為不善於表達負面資訊,所以希望透過各種暗示和反話讓聽的人去猜,如果對方沒猜中,誤會和隔閡就由此產生了。
所以說,直接的表達不僅能夠提高溝通效率,更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任何人際關係中,都需要我們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是持有負面意見時,不要因為害怕衝突,而去維護虛假的“和平”。
生病不舒服的時候,你想讓男友陪你,就千萬不要說反話,而是直接了當地表達需求:“我今天不舒服,希望你能在家陪我。”
因為伴侶的話感到受傷的時候,比起各種暗示,不如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你說我懶,我覺得受傷了。”
開誠佈公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反而更能讓對方走進我們的內心。
相反,有話不直說,任其在心裡發酵、發爛,只會讓彼此之間徒增一道心牆。
直言不諱,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
*作者簡介:飛白,精讀主創,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