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TouSuo™️
*小紅書賬號:禿頭研究所新傳考研/禿頭研究所Monsters
*本欄目以對成為公共輿論焦點的熱點事件分析為主,由985院校上岸姐妹撰寫,從事件介紹,到可以使用到的相關理論內容、論述語句,全方位地為正在備考複試的24屆與備考初試的25屆賽博朋友們提供學習思路與相應的可記錄語句,在保證應試的同時,也希望禿頭所能夠成為一位時代的觀察者,成為加速社會時代下得以讓過去的歷史能夠儲存下來的記錄者,用書寫、用文字,闡發獨立思考,讓理想與觀點入世,使其得以真正洞察現實生活。
*推文內容同步更新,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小紅書賬號鴨!來和禿頭所在小紅書見面吧!
後臺回覆「息流」
獲得所有熱點分析資源
禿頭所祝大家:
過!年!好!
@TuTouSuo™️
還有兩天就到了癸卯兔年的結尾,等吃完了年三十兒晚上的餃子、驗證完所有對春晚的預判、聽完凌晨最後一聲炮響、看完夜空最後一朵煙花,農曆甲辰龍年也就悄然而至了。和每年春節一樣,“年味兒”依然是人們樂此不疲討論的話題,有些地方放鬆了對煙花炮竹的管理,讓人們感慨“年味兒”的迴歸;而對於“大年三十不放假”的規定,人們也從年中吐槽到了年尾。但不管怎樣,大部分的中國人依然在期待著過年,在12306上搶票、在因為雨雪而延誤的高鐵上不停地看時間、在超市裡聽劉德華唱歌、在支付寶上集五福、在遊戲裡肝春節活動,或許和記憶中的“年”有些不一樣,但人們依然透過這些生活碎片 建構起了這個時代的“年”與“年味兒”。
一、“年味兒”:文化與記憶的儀式傳播
“儀式”所指涉的內容是豐富的,廣義而言,儀式包括日常問候、手勢等行為,狹義上講,儀式指代哪些隨著社會變遷且發生於確定特殊的社會分層的、且具有典禮的行為,涂爾幹則認為儀式是“社會生活的實踐過程”。但總得來說,儀式與人類的社會文化、社會活動交織在一起。凱瑞把儀式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隱喻為“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聖典禮”,是透過資訊共享來達到在時間上對一個共同體的維繫,強調共享與交流。換言之,傳播儀式觀就是把人類的傳播行為視為一種儀式,人們透過參與這樣的儀式完成意義的分享、情感的共鳴和身份的確認,公共空間的秩序也由此得以確立。
人們口中的“年味兒”是一種對儀式的感知,這種儀式一邊串聯著古老民族歷史中的神話傳說,一邊不斷地刺激著每一個個體關於春節的集體記憶。
一直以來,儀式與神話的關係都十分密切,人類學分析表明,儀式本身是作為神話原始性刺激產物。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具體的儀式行為在不同社會狀態下發生形態上的變化,但無論何時人們都可以很容易地透過一個儀式回顧起相應的神話傳說——無論是真實的“劈里啪啦聲”還是電子鞭炮,都可以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關於除夕用紅紙、炮竹、火光碟機趕年獸的故事。而這些儀式背後的神話傳說,則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起點——一種相同的、共同認可的文化。
在不同的社會時期,節日儀式的具體形態是不同的,而每個節點具體的儀式行為形成同一時期人們的集體記憶,則建構起了不同時期的代際共同體。關於儀式的不同記憶,形成了人們過年時的不同行為與對“年味兒”不同的判斷,也造成了人們對此時此刻節日儀式感的懷疑與對過往的懷念。所以人們總是認為“年味兒”在變淡,因為無論是快速的生活節奏與城市化愈漸加深的社會景觀都無法再支撐十幾年、幾十年前那種從臘八慶到正月十五的儀式了。
二、消費與互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儀式建構
網際網路時代的春節儀式不再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之類的長達一個多月的除舊迎新,但消費與個體在網路中頻繁的、衝破時空限制的互動正在成為新的儀式,於是人們開始隱隱覺得“似乎網路上的年味兒要比現實中足”。
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社會中,人所消費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商品上銘刻的符號所代表的文化意義,與其說消費者真正消費的是豐盛的物的本身,不如說是對物的符號價值進行的消費。“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便是一個重要的、集合了民族與個體記憶的文化符號,因此在打工人“大年三十不放假”、高中生“不到除夕不休息”的高壓力、快節奏、無暇用傳統的休養生息完成節日儀式的社會中,比照著現實儀式進行的商品營銷也在以消費的方式建構著賽博儀式——遊戲春節活動、品牌紅包封面,以及各大電商網站紅彤彤的主頁面。
另一方面,人們的賽博互動也在塑造當下的“年味兒”。人們早早得開始用“預測春晚節目”的方式,向現實生活傳遞著“要過年了”的訊息;穿著厚重土味睡衣的“返鄉德華”也呼應著家鄉、冬天與“年”;短影片報道中用溫情敘事展現的在瀋陽冬夜為春運站崗的警察與評論中的互動也在深化人們對“年”的感知。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ꕤ⋆⸝⸝spring
「逃離軌道 奔向曠野」
禿頭所2025屆全程班
以實用應試,尋找新的綠洲
⸝⸝creat new world⸝⸝
「2025屆帶讀企劃」
「小破所打工人工作時間」
每日9:00-21:00線上
✧週末及節假日回覆有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