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前些年,大理的創新教育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家庭。可無論如何美好,大理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站,絕大多數家庭都要面臨“轉軌”。最近,一位帶娃在大理生活7年的媽媽,就準備將孩子轉回公立學校。零“雞娃”、原生態長大的娃,能適應嗎?她的信心來自哪裡?我們和這位媽媽聊了聊。
文、 編丨Jennifer
最近,有一位媽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說,“帶孩子在大理上了7年創新學校,終於還是向教育低頭了”。
這位媽媽,來自四川。7年前,因為喜歡大理的生活環境,也希望能讓孩子體驗到創新教育,她和先生帶著3歲的兒子仔仔,來到這裡生活,買了房,還開了自己的民宿。
這幾年裡,孩子像是度過了桃花源般的童年時光:沒有輔導班,放學以後,就在自然裡撒歡;洱海騎行、蒼山徒步,就是他的日常。
放學後的騎行
在大理生活期間,米小米也看到了很多教育樣本。身邊來來往往的家庭,不乏海內外名校畢業的高知父母、各行各業的高管和自由職業者,以及一心照顧孩子的陪讀媽媽......他們帶著不同的期待來到這裡。
不過,中途轉軌,是絕大多數家庭共同要面對的問題。
如今,米小米的兒子,在大理創新學校讀五年級的仔仔,就準備明年轉回到公立學校。為此,她和孩子都經歷了一番心理建設。
外灘君好奇,這樣原生態長大的娃,突然回到公立學校,真的能適應嗎?這段定居大理的時光,究竟給她和孩子帶來了什麼?
我們和這位媽媽聊了聊。(為閱讀方便,下文采用第一人稱)
小紅書博主@米小米
經過和孩子共同商議
我們決定暫別大理,回公立學校了
來大理生活之前,我和先生在瀘沽湖開青年旅社。孩子3歲時,我們對大理的創新教育很感興趣,也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和氣候,就搬來這裡生活。
我們買了一套房子,改造成了民宿,一邊打理民宿,一邊陪伴孩子。
如今,孩子在大理上了7年的創新學校。雖然捨不得這裡的一切,經過和孩子共同商議,我們還是決定明年回公立學校上學。
主要有幾個方面的考量:
從現實層面來說,現階段我們沒有讓孩子出國留學的打算;
從經濟角度考慮,孩子的教育雖然很重要,但是我們不想在教育支出上,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保留高考這條路,也是多一個選擇。我本人對孩子的中文功底比較看重,而且走體制外這條路也並不輕鬆。
基於這些原因,我們商量決定五年級回到公立學校。畢竟,太早回呢,孩子沒玩夠;太晚了,科目增加,銜接起來壓力比較大。
我提醒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回公立學校,肯定會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哦。”孩子說,“我不怕挑戰。”
孩子的話,為我們減輕不少顧慮。
米小米和兒子仔仔
這幾年裡,我接觸到了全國各地來的家庭,絕大多數是將大理求學作為孩子成長中的一站,並在小學四五年級前,轉回到另一條軌道:有的選擇回到雙語學校,有的回到公立學校,也有的直接陪孩子出國留學。
我詢問了身邊同樣轉回公立學校的家庭,孩子適應情況怎麼樣,得到的反饋是,孩子的適應時間雖然不同,但基本都能融入,還很有學習動力。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的孩子是五年級時從大理回北京讀書。畢竟在創新學校待久了,一下子回到北京公立學校,他很不適應,孩子的自尊心又很強,經常哭著上學。
媽媽心疼,說不如我們還是回大理吧。沒想到有天散步,孩子一臉認真地對媽媽說:“沒關係,如果眼下這一點困難我都克服不了,以後人生中的困難還多著呢。”
兩個月後,孩子不僅適應了新學校,還在語文、英語學科上名列前茅。
當然,從不同年級轉回公立體系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成為成績冒尖的學霸,但我瞭解到的是,他們精神面貌、同伴關係都比較好,也有比較穩定的核心,基本沒聽說有什麼厭學情緒。
這些家庭的反饋,也給了我不少信心。
沒上過輔導班,
孩子在大自然裡瘋玩了7年
回顧在大理生活的7年,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時光。
在這裡,我們不用在乎外界的眼光和評判,路邊曬太陽的、咖啡館裡發呆的,隨處可見。大家可以卸下包袱,心安理得享受慢節奏的生活。
在自家民宿的花園裡,我和先生種了幾棵果樹和幾百種花,和孩子一起春天賞花,秋天摘果,站在院子的露臺上,就能眺望洱海。
露臺上的風景
自然的力量很神奇,能消融人的焦慮,在自然環境裡,人的慾望也會降低。
我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都選擇了同一所創新學校,貓貓果兒。
大理的創新學校各有特點,很難說找到一所各方面都完美的學校,關鍵是你看重哪個方面。
孩子的學校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培養理念和家校共建。
孩子的學校,倡導培養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還主張在時間、空間、物權三個領域,讓小朋友感受到自由和尊重。
幼兒園時期的仔仔和小夥伴
所以孩子從小在很多事情上,都有選擇權,比如,集體用餐時間,不想吃飯可以選擇不吃飯,但是要安靜地等待別人吃完,再一起活動;午覺時間,不想睡覺,可以去畫畫。孩子有可能畫著畫著睡著了,就要承擔可能帶來的不舒服。
學校認為,吃飯、喝水、睡覺都是人的基本需要,老師可以提醒,但孩子才是身體的主人,要將身體的感知交給孩子。
後來孩子大一些,什麼時候完成作業,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我們也都交給他自主決定。
田野邊畫畫
在學習上,學校倡導學以致用,小學開始,就有很多跨學科的學習專案。
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剛開學,就開始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空教室裡做探究,老師會引導他們去測量和探究,需要添置哪些東西;如果需要鞋架、書桌、沙發,應該選擇什麼尺寸;在現有條件下,如何滿足需求,並讓孩子參與、討論和表達。
這樣的探究學習,速度肯定沒有直接教授知識來得快。到了三年級以後,學校的分科學習比重會慢慢增加。
學校還會經常組織家長一起交流,聊聊自己最近的教育心得,幫助家長一起成長。這讓我體會到了那句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老師帶孩子們在戶外做活動
接受創新教育,最大挑戰是學校的穩定性問題。不僅僅是教師在流動,校舍也會不停換地方,甚至可能突然就關閉了。
孩子上學這幾年,學校搬了兩次。因為對學校的信任和認可,包括我們在內的絕大多數家庭,都不離不棄地跟著。
校內學習之外,我們沒給孩子報過補習班,也不希望自己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取而代之,是大量的戶外活動。
在大理,我們擺脫了城市遛娃的枯燥,出門就能在廣闊的大自然中運動,爬爬蒼山、洱海騎行,或是田野裡撒歡。
週末,我們經常是幾個家庭聚在一起,去探訪大理周邊的古村落,去露營、玩皮划艇。在他5歲的時候,還曾跟著我們一起去海拔3000米的地方徒步......
戶外運動多了,孩子也練出了非常皮實的體格。
學習積極性高、抗挫力強,
孩子的變化讓我驚喜
在大理上學,對父母的心態是巨大的考驗。
孩子幼兒園階段,沒有任何拼音學習和認字啟蒙,到了小學一二年級,還有好多漢字不認識,都靠我用手指著讀給他聽。一本中長篇兒童小說,經常讀得我口乾舌燥。再加上他是左手寫字,很多字的筆畫順序都不對。
我很擔憂,問他的語文老師:孩子這種情況,需要家裡提供什麼支援嗎?老師表示,不用焦慮,每個孩子的識字進度會有區別。
後來到了三年級,孩子果然在識字上有了飛躍,可以獨立閱讀,看的書也越來越厚。前段時間,他還從書架上拿了一本金庸武俠小說,看得津津有味。
我觀察發現,這些年,孩子在學科知識掌握上雖然薄弱一些,但是他身上有一個可貴的東西,那就是求知慾很旺盛,思維很活躍,也願意去思考。
回公立學校之前,為了給孩子做一些過渡,也想了解孩子的適應能力,我們送孩子去昆明一所雙語學校讀了半年。
因為班級設定的原因,這裡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孩子,是在一起上數學課。五年級的數學內容,孩子學起來有些吃力,我擔心他會受打擊。
沒想到,孩子不僅沒有退縮,還信心十足地表示,要透過自學補上去。我就幫他找了一些還不錯的學習網站和平臺,比如可汗學院、洋蔥學院等,供他選擇。
現在他一放學,就開始在APP上學數學,還把過去不太明白的地方,按自己的節奏,全部查漏補缺了一遍。學習過程中,為了驗證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還會講給我聽。
前段時間孩子報名了澳大利亞數學測評(AMC)考試,之前完全沒接觸過,就做了幾套真題,沒想到還得了全國數學技能獎。雖然分數不高,對他也是小小的鼓勵。
看來,孩子只要有學習興趣,前面起步晚一點,計算和技巧薄弱一點,都沒關係,這些都能補上來。
英語學習也是。大理創新學校在英語啟蒙和教學資源上,相對欠缺一些,我給孩子做的英語啟蒙也很有限,至多是讀讀繪本、看英文電影這類,連自然拼讀都沒學過。
到了昆明的雙語學校,孩子的英語明顯不太跟得上,但我沒看到他有什麼自卑或者畏難情緒,依然是像學數學那樣,很積極地去面對。
而且有一點很棒的是,身邊同學比自己優秀,並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差勁。可能是因為從小沒有被外界用同一個標尺衡量,他既能欣賞他人,也能肯定自己。
我發現身邊很多和我們一樣,孩子在大理讀書,後來又回到公立學校的家庭,都能或快或慢地追趕上來。孩子的適應過程和時間或許不同,但是有一點相似,那就是學習積極性都比較高。
可能是當孩子最底層的自尊、自信,以及安全感、親子關係構建好了,他們的內驅力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也有一定的抗挫力。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想要讓孩子適應任何一種教育體系,並非僅有內驅力、抗挫力就夠了。我身邊那些轉軌後能很好適應的孩子,雖然沒有在機構裡補課,但是都會從家庭環境裡,得到一些學習上的補充。
比如,那位帶娃回北京的媽媽,是一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她每週末都會抽空帶著孩子學習古詩詞。我家仔仔也是從二年級開始跟著她一起學習。
不過這樣的學習經歷,和在補習機構裡刷題,還是有很大區別。
現在,為了做好接下來的過渡和銜接,每天放學後,我會陪他讀一讀詩詞、《古文觀止》,看一些文學大家的作品;英語方面,主要是讀英文原版教材和分級讀物,擴充單詞量,日拱一卒。
他用來學數學的APP,我給設定了每天限定使用40分鐘。他不理解:別人家都是希望孩子多學一點,你怎麼還給我限定時間?我開玩笑說,學校裡一節課也就45分鐘,我給你40分鐘不少了,眼睛也要休息的呀。
可能正因為這樣,孩子始終沒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這些年來大理求學的家庭,
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這幾年,我發現來大理求學的家庭,在發生一些變化。
過去,可能很多是父母一起帶著孩子來,家庭結構不變,無非是換了一個地方生活,孩子上學的同時,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安排;且孩子偏低齡,幼兒園階段居多。
而現在,經常是陪讀媽媽一人帶孩子,爸爸在其他城市賺錢,選擇來大理主要是為了孩子上學。這也會導致媽媽的壓力比較大,孩子和教育成了生活重心。
此外,大理的創新學校,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一些學校會多加一些轉軌需要的學科知識,甚至應試技巧,課程設定也適當照顧到後面的銜接和升學。
畢竟,創新教育再美,也無法完全脫離升學考試的選拔,一樣要面對接下來的轉軌和銜接問題。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有越來越多已經讀小學三四年級甚至更大的孩子,在傳統學校裡卷不動了,甚至有厭學情緒,來到大理,希望透過換個環境來療愈。
這更像是一種無奈之舉,效果很難說。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很多綜合因素在發生作用,除了學校環境,還受家庭和親子關係的影響。
甚至我覺得,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作用,要比學校教育更大一些。在我和孩子的相處中,我經常不斷調整和反思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方式,也在不斷從外界汲取好的方法。
眾多家庭教育書籍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PET父母效能訓練》,孩子的幼兒園曾組織家長一起共學。每週一,我們送完小孩上學,家長都會聚到一起學習,分享育兒困惑,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方法論。
總之,這段旅居大理的時光,讓我和孩子看到,人生有無數種可能,它可以是既定的軌道,也可以是自由的曠野。
作為父母,總想用自己的經驗來保護孩子。但事實是,在這個充滿變化的當下,我們自己也是初學者。尤其是AI時代,下一代的學習路經會更加多元化。
我曾經和很多家長一樣,也會擔憂未來AI搶走了孩子的飯碗怎麼辦。但是,當我靜下心來去看相關的書籍,去了解AI對教育的影響後,反而不那麼恐懼了。
最近在看的可汗學院創始薩爾曼·可汗《教育新語》這本書,更讓我意識到,與其逃避,還不如主動擁抱AI,將它變成自己和孩子的學習工具。
孩子遇到不懂的數學題,我們就請ChatGPT幫忙,告訴它不要直接給出答案。果然,ChatGPT就像一位耐心的“數學助教”,一步步引導孩子如何理解和思考。
孩子還用豆包這款國產AI工具,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年齡相仿的虛擬“聊天搭子”,一起練英文口語。每當學了一首新曲子,他還會唱給對方聽,就像是一對好朋友。
他最近對歷史很感興趣,問我一些關於波斯帝國的問題,我就讓AI推薦了一些適合他年齡的歷史書籍;孩子還用AI做出了一個歷史思維導圖,展示帝國興盛和衰落的全過程。
先有自己的疑問,再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這不就是自主學習麼?
未來,如果孩子有內驅力和求知慾,完全可以藉助網路學習資源,加上人工智慧這個強大的“導師”,學習一切感興趣的東西。
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不僅是孩子,我覺得作為父母,也不能停止學習。只有學習和行動,才能帶來力量感。
很多時候,當父母面心裡有底、核心穩了,就能為孩子抵禦掉很多盲目跟風和焦慮。
帶著這樣的心態,暫別大理的生活、回到公立軌道,也會是嶄新的開始。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