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技術為教育領域的革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可能性。目前,市場上已經有30餘種AI產品進入學校被試用。儘管AI技術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其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仍面臨一些挑戰,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標準,以指導和規範AI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問題1:教育專業性不足
研發人員缺乏對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科知識體系的深入理解。AI模型在進行教育內容輸出時可能會出現不準確的情況,導致輸出結果的誤導性。市場導向與教育需求的偏差。當期教育大模型往往是基於大規模資料集進行訓練,這些資料集可能更側重於通用性而非教育專業性,導致模型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時可能無法準確滿足教育需求。教育理論指導的缺乏。AI模型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需要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進行系統性訓練,以確保其輸出的教育內容既科學又有效。
問題2:資料隱私和安全隱患
學生是基礎教育AI產品的最大群體,學生資料隱私與安全問題尤為重要。學生個人資訊的收集、處理與儲存必須遵循嚴格的法律法規和道德標準。技術快速發展和監管滯後,資料洩露和濫用的風險日益增加。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資料保護機制,包括但不限於加密技術、訪問控制、資料匿名化處理以及定期的安全審計。此外,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均應接受資料隱私教育,增強他們對個人資訊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問題3:技術公平性與可及性問題
技術公平性與可及性是當前人工智慧教育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同學校在獲取和應用AI教育資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進而加劇教育不平等。AI賦能教育的本質在於依靠AI技術替代、拓展高成本人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規模化、發掘普惠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的平衡點,從而實現教育公平化。
問題4:建立健全資料保護機制
建立人工智慧教育產品的評估與監管體系。不僅對產品質量稽核,還要對教學效果持續評估。透過這一體系,確保AI教育產品在設計、功能實現和使用者體驗等方面達到高標準。鼓勵技術創新和迭代升級,提高AI教育產品智慧化水平和適用性。要不斷探索新的演算法和技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和學習環境。監管機構制定明確的評估標準和認證流程,以促進AI教育產品的健康發展。
從法律法規、技術手段和教育實踐三個層面進行建立健全的資料保護機制。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教育資料的收集、使用、儲存和共享的標準和程式。採用先進的資料加密、訪問控制和匿名化技術,加強對學生個人資訊的保護。透過教育實踐,增強學生和教師的資料保護意識,確保AI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既安全又可控。
問題5: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分配
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在AI技術的應用中,尤其需要關注農村及偏遠地區學校的技術支援與資金投入。透過政策傾斜和資源配置,可以縮小數字鴻溝,提高AI教育資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如硬體設施的配備、優質教學內容和專業培訓的提供等。透過這些措施,確保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AI帶來的教育紅利,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
問題6: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在利用AI技術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包括情感、社交等非認知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教育評價體系也應更加全面,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評價其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透過AI賦能教育,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文字:黃曉豐(北京師範大學)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