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全國各大景點乃至各個公共場所都人滿為患。平時忙於工作沒時間帶娃出門遊玩的家長,也藉此機會彌補平時的教育缺失。
本來家長帶娃出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既能提供高質量陪伴,增進親子感情,又能寓教於樂,讓學生大開眼界,學習到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增加運動量,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與形形色色的路人接觸,都對提高感統能力有極大好處,為日後學業奠定基礎。
只不過小孩子活潑好動,在公共場所若沒有家長的約束,很容易打擾到其他人。若是家長態度友好,大方承認孩子淘氣不好管教,並主動道歉,大家都會給予理解。要是家長對周圍人進行道德捆綁,覺得全社會都應該讓著他家孩子,那就別怪社會替你教育孩子。
大學生勸阻熊孩子在電影院玩手機聲音公放,反被熊家長要求道歉
每年寒暑假期間,親子出遊高峰期都會湧現出熊孩子現象。尤其是碰到敢於懟天懟地懟空氣的00後大學生,更會拿出整頓職場的精神“整頓熊孩子”。
據網友爆料,一對夫妻帶著孩子去看電影,不過電影題材並不是小孩子喜歡的題材,所以有些坐不住。家長便用手機安撫孩子,令其安靜下來,父母才能繼續看電影。
只不過小孩子玩手機並不會像大人那樣帶耳機,或者關閉聲音,不過手機公放的聲音在安靜的電影院裡,確實會對周圍觀眾造成影響。坐在附近的大學生實在忍不下去了,提醒這對家長關掉手機外放的聲音。
孩子的母親調小聲音後,雖說還是會影響周圍觀眾的觀感,但是理解這對父母的不容易,也就不再追究,勉強把電影看完。沒想到電影結束後,這位母親要求大學生跟孩子道歉,理由是他家孩子還小,怎麼能跟孩子這麼計較。
不會吵架的大學生被這套迷之理論打敗,精神狀態接近崩潰。好在孩子父親比較講理,一邊抱娃一邊安撫大學生並給他道歉。
就在大學生冷靜下來也跟孩子為自己的失態道歉時,孩子媽媽仍舊不依不饒,讓大學生當場開啟“瘋癲”模式,對著一家三口磕頭作揖道歉,還直呼“救救我”。網友對大學生日常發瘋已經見怪不怪,只恨他不會吵架,恨不得自己過去替他和熊家長再吵一遍。
熊孩子現象,到底是家庭教育之過還是社會容忍度降低?
平時家長帶娃出門,手機便是最好的哄娃神器。只不過電影院比較特殊,手機的光亮和聲音都會對周圍人造成影響,所以有經驗的家長要麼是隻帶孩子去看《熊出沒》這樣的動畫電影,要麼就不帶娃獨自看電影。若沒人幫忙看娃,只能委屈自己放棄觀影。
有些學生從小就經常跟家長出去玩,早就已經習慣了長途旅行,家長也有很多種方式讓他們保持安靜,不要打擾到其他人,可是有些家長卻不以為意,不僅自己不會約束孩子的行為,甚至也聽不得別人說孩子半句不好。
此前一位3歲孩子在動車上吵鬧,家長只是象徵性說幾句就不管了,其他乘客提醒家長教育好孩子,結果反被家長懟了。還有小孩不光是吵鬧的問題,還會到處跑、踢凳子、甚至其他逾矩行為。
但凡有路人指責家長沒教育好孩子,這些家長就會反過來說現在年輕人不懂事,跟小孩子計較,以後自己有孩子就會懂家長的難處了。還說現在社會對孩子的容忍度降低,甚至容不下一個小孩子的吵鬧,大家還如何敢生娃?
殊不知,正是這些熊家長推卸教育責任,才讓很多年輕人開始厭童,甚至因為不想成為熊家長直接選擇丁克。路人斥責的從來都不是熊孩子,而是沒有教育好孩子的熊家長。
廣西砂糖橘研學之旅,或將成為學前早期教育的正確開啟方式
常有家長說3歲以下的孩子,跟他說道理沒有用,教育不了,只能聽之任之。看上去有道理,實際上這就是方法不對努力白費。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不願意聽別人講道理,教育也不僅僅是講道理而已,平時的言傳身教和引導才是關鍵。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孩子在公共場合都坐不住、吵鬧亂跑亂動,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具體情況,找出適當的引導方式,讓他們有得體的言行。
比如廣西砂糖橘到東北研學之旅,3位老師帶著11名學生跨省旅行,最小的只有3歲半,全程都非常守紀律,這就說明,教育方式得當,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育不懂教育的家長和老師。
今日話題:大家春節期間出行遇到“熊孩子”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