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學校倒閉潮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精英家長開始重新審視傳統學校教育的侷限性,轉而尋求更為靈活的教育模式。他們希望孩子在成長路上擁有更多選擇,而不是被標準化的教學進度束縛。這股“教育革命”的浪潮背後,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家長做出這樣大膽的決定?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01.
Homeschool的孤勇者
在家教育並非新事物。早在19世紀的美國,Homeschooling就已成為一些家庭的首選,尤其是在疫情之後,選擇在家教育的家庭數量急劇上升。
據統計,2019年美國加州在家自學兒童就增加了7成,到了2022年美國K-12階段有3,100萬學生(佔比6%)因各種原因選擇在家上學。
在中國,Homeschooling雖然是小眾的選擇,但它的受眾正在穩定增長中。
根據2017年釋出的《中國“在家上學”調查研究報告》,當年全國有6000名在家上學的兒童,而在2013年,這一數字僅為2000人,年均增長率高達30%。
有專家指出,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和對學校教學質量的不滿,這一數字未來可能還將大幅增長。
2022年MITRD錄取3枚中國大陸的offer中,就有一名學生採用的是homeschool教育模式。
在關於選擇在家上學原因的調查中,家長選擇在家教育的原因多種多樣。
最常見的理由是他們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認為傳統學校過度強調標準化的成績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興趣培養。
而在家教育則允許家長根據孩子的興趣、個性以及認知能力量身定製課程,從而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在家教育還能夠營造出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避免了學校環境中過度競爭和壓力帶來的焦慮感,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多關注和保護。
另外在家教育的另一個顯著優勢是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更多互動,透過陪伴和交流促進親子情感的發展和家庭氛圍的和諧。
儘管在家教育擁有眾多優點,家長們仍需面對不少實際問題。例如,如何科學系統地規劃孩子的學習內容?如何找到合適的、有資質的師資力量?
《沒有學校可以嗎》一書中,作者詳細分享了自己為孩子制定的課程表:
語文由自己教,數學透過可汗學院的線上課程,以英文為主兼顧英語學習,法語課程則由一位家教老師負責。語文、英語、法語、數學每週三小時。功課表上一格一格的空白是“下課”時間,下課時間為一小時。
雖說在家上學極具靈活性和針對性,但是對家長的要求較高,家長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識,且要投入大量精力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
家長又要當爹媽,又要當老師,還要當教務主任,壓力不要太大了。
而且孩子可能會面臨社交困境,難以在學校環境中和同齡人交朋友,未來可能會影響社交能力的發展。
02.
補習班成為國際生標配
近年來,出國留學的學生數量穩步上升,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場激烈的“補習班風潮”。
不少國際學生在完成日常學業之外,還得奔波於各類補習班。
強調“鬆弛感”的國際學校居然要補習,背後的原因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對於從體制內學校轉入國際學校的學生來說,適應國際教育體系的壓力並不小。
大部分國際學校的教學語言為英語或中英雙語,考試的試卷和解答都要求英語,這對於母語是中文的國內學生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語言難關,許多家長只能透過課外補習為孩子打基礎,尤其是為了提升英語水平,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國際課程的需求。
另外,國際學校的師資流失問題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從2023年底開始,國際學校外教流失,學校用中國教師代替就成為眾人皆知的問題。
為確保不因學校教學質量的波動而影響升學,家長們不得不求助於課外補習,以幫助孩子查漏補缺、打牢基礎,保證升學不被耽誤。
在升學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擁有較高的標化成績和豐富的課外活動經歷成了申請英美頂尖大學的“硬指標”。
刷出高標化、參加含金量高的競賽活動、跟著學術大牛做科研等就成為衝刺名校的重要籌碼。
這背後都往往需要大量的教育成本投入,一場跨境標化考試少不了幾千,一場國際競賽的報名費就要幾百上千,一篇論文的發表的版面費達到幾千到幾萬不等,各種名目的培訓費用就更不用說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補習,由此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
不少學生不得不加入“內卷”大軍,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成績,也是因為其他同學都在補習,從而感到“不補習會掉隊”。
在高強度的補習下,許多學生的身心都被透支,過重的經濟負擔也壓在家長肩頭,特別是對經濟能力較弱的家庭而言,補習已成為一筆不小的開支。
高昂的費用和時間成本也讓家長揹負重擔,特別是對於經濟負擔較重的家庭而言,補習成為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儘管每小時800元的補習費在一些家庭看來已不便宜,但實際收費早已突破這一水平。
藤校學霸、競賽高手、大學教授等名師的1對1輔導課,費用動輒每小時2000元。
有家長咬牙也要為孩子報名,甚至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也要為孩子打造完美履歷。
03.
校外機構擠滿“脫產學習”生
國際教育的負面聲音不斷,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走出傳統校園,選擇在專業機構進行“脫產學習”。
家長們在孩子教育上的選擇悄然發生了轉變,從“要不要補習”逐漸轉向“選學校還是選機構”。
今年九月份開學,就有不少家長髮現孩子班上好幾個同學不見,他們有的轉去了別的學校,有的則去了全日制機構脫產學習。
這樣的轉變其實和國際教育現狀密切相關。
一方面,國際學校的“爆雷”事件頻頻發生,從師資流失到管理不穩定,讓家長和學生上學如履薄冰。
外教頻繁更換、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導致很多學生難以適應頻繁變動的學習環境。
另一方面,傳統學校的學習氛圍並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
對於那些自律性不足、對未來規劃不清晰的學生來說,學校環境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甚至可能在內卷中失去自信心。
脫產學習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項,孩子們可以脫離傳統校園,以小班制或一對一的精準教學方式。
孩子可以專注於提升自身學業,不會被其他事情分心,成績也能更快提高。
與動輒二三十萬學費的國際學校相比,脫產教育在相似的成本投入下,往往能提供更多優質資源。
比如名師一對一輔導、量身定製的課程規劃、豐富的輔導材料和專業升學服務等。
這種高度個性化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靈活選擇課程,不論是提前學習、競賽準備,還是特定學科的深入學習,都可以實現定製化安排。
脫產學習的靈活時間安排也為許多學生打開了新的可能。那些需要更多時間自我探索的學生在這裡可以擺脫固定的課程節奏,集中精力在興趣和目標上。
隨著脫產學習的流行,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一些人認為,脫產學習可能過於功利,將教育與學習過程緊緊捆綁在升學與成績上,忽視了孩子全面發展的需求。
這種爭議也引發了人們對教育本質的反思:教育究竟是為了獲取高分和升學的“捷徑”,還是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培養長期成長的能力?
無論是homeschool、國際生補習還是脫產學習,這場由精英家庭引領的教育趨勢背後,反映了家長對傳統學校教育的反思與不滿。
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家長期望為孩子選擇一種能夠靈活應對挑戰、適應個性發展的學習方式。
但教育的意義絕不止步於升學或名校的“敲門磚”。
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教育的終極目標依然是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條成長的路上,只有真正激發孩子的興趣與潛力,才能讓他們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自信而從容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