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認識“垛田”
江蘇興化垛田
中國南方沿湖或河網低溼地區
用開挖網狀深溝或小河的
泥土堆積而成的垛狀高田。
地勢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鬆,
宜種各種旱作物,尤適於生產瓜菜。
垛田間有小河間隔,
不便行走,
須用小船接送,
再加田面較小,
不利於機械化作業。
興化垛田影片
“垛田”產生的原因
興化地處江蘇中部的裡下河腹地,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據該市林湖鄉南蕩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 4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產勞動、繁衍生息,素有“漢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稱。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但地勢低窪,形如“鍋底”,故有“水鄉”之謂。
興化垛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範圍示意
環境變遷是垛田產生的客觀因素
其環境的演化的順序是: 湖→蕩→平地,大量湖蕩的出現,說明興化地區的環境已經由 瀕湖而居的臨水狀態逐漸轉化為陸降水升的沼澤水蕩。
大量蕩地的出現,表明興化地區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淺為灘地,蘆葦密佈,形成蘆蕩相連的景觀,這種沼澤水蕩的出現,為垛田的誕生提供了客觀基礎。
應對水患、抗災減災是垛田形成的客觀需求
從《咸豐重修興化縣誌》的記載來看,在明代以前,興化地區生態環境優良,河湖眾多,水流順暢,鮮有水災發生。
興化地區的洪水主要來自“四湖”、“三河”及 “一海”。一到汛期,各河湖來水迅速向位於鍋底窪的興化地區彙集,形成“諸水投塘”之勢,興化於是成為洪水的重災區,在上游來水和下游海潮的夾擊下,澇災頻繁, 有“洪水走廊”之稱。
“垛田”的特點及優缺點
提到垛田的特點,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防洪, 但是由於建國后里下河地區大規模水利設施的修建,防洪在當地已不太重要。除了防洪之外,垛田還有其它獨特的品質,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所不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果蔬飄香
垛田獨特的島狀耕地,因是荒灘草地堆積而成,土質疏鬆養分豐富,土壤中富含有機質及鈣、鐵、錳等多種微量元素。加上面積不大,四面環水,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 最宜各類果蔬的生長。垛田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垛田人對於蔬菜栽培的獨到方法,使得生產的蔬菜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是普通大田種植不可攀比的。歷來垛田盛產的各類瓜果蔬菜,一直是興化及周邊地區百姓的“果盤子”、“菜籃子”。上世紀 50 年代興化垛田油菜籽單產曾創全國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國掛帥”之譽。目前僅垛田一鎮的年產蔬菜就達 26 萬噸,為此,興化又有“蔬菜之鄉”的美稱。
盛產魚蝦
垛田地區“三分土地七分 水”,獨特的地理地貌使得當地各種淡水魚蝦聚集,且滋味鮮美,遠勝它處,有“江北淡水產品博物館”之美譽。
景色秀麗
垛田形態各異且大小不等, 大的幾十畝,小的只有幾分、幾釐。垛田四面環水, 垛與垛之間各不相連,猶如海上小島,故有“千島之鄉”的美稱,當地縣誌中所載的“昭陽十二景”就有三景和垛田有關。
優點:
垛田地勢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養分豐富,其面積不大四面環水,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宜種旱作物,適合各類蔬菜的生長。
缺點:
當地河湖密佈、氣候暖溼、地勢低窪,農田易遭受漬澇災害。垛田間有小河間隔,須用小船接送,再加田面較小,不利於機械化作業。人口增加,耕地面積不足。
“垛田”的價值
科研價值
垛田是裡下河最具典型意義的活化石,是研究當地生態環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一件珍貴標本。幾百年來垛田地區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徵,田間勞作無舟不行,家家有船,戶戶蕩槳成了一道罕見的風景。
另外,由於垛田地理地貌的獨特性,現代化的耕作方式在這裡一直無法展示拳腳功夫。至今,垛田地帶還儲存原始古老的農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 如罱泥、扒渣、攪水草等。
文化價值
興化地區早先受楚文化的滋養,後又融入吳文化的內涵。深厚的文化積澱,造就了眾多文人雅士,也孕育了豐富的民間藝術。垛田鄰城而居,老百姓又常進城賣菜買貨,能較多較快地接受文化資訊的輻射。這裡曾留下大文學家施耐庵的足跡,又是鄭板橋的出生之地,晚清有 “瓊林耆宿”王月旦。得益於此,垛田的民間文藝可謂是根深葉茂。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高家蕩的高蹺龍、垛田歌會、垛田農民畫等,都有鮮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風情。2002 年,垛田鎮成為蘇北地區唯一被省命名的“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這一點我們也應該注意保護和挖掘。
垛田農民畫
旅遊價值
垛田地區萬島聳立、千河縱橫的獨特地貌和獨特景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古昭陽十二景中垛田獨佔三景: 兩廂瓜圃、十里菱塘、勝湖秋月。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千垛萬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陣風送香。盪舟其間,你會看到"河有萬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美景,體驗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垛田春色,吸引了多少中外遊人的目光,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懷。
實現“垛田”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農耕文化的傳承
設立工作站和研究中心,透過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帶動該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態、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方面。如:舉辦千島菜花旅遊節;開展垛田故事會,宣傳垛田特色文化;
理念:“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
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創立特色農產品,發展高品質、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態農業
加強科技投入、“網際網路+特色農產品” “飛”向全國、飛向世界!
保持農業特色,適度發展觀光旅遊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
鄉愁文化
民俗文化
農耕文化
美食文化
認識“圩田”
江蘇的圩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期 攝影/孫華金
圩田影片
圩田有著眾多的“別名”
如垸田、壩田、湖田、桑基魚塘等
在長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
從鳥瞰角度來看
各種圩田像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棋盤
——外堤是棋盤邊緣
內部縱橫的河道、內堤、道路則是棋盤經緯,池塘、村鎮則像是一枚枚棋子
“圩田”的功能
生產功能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產能力,是一種高效的複合農業生產模式。《戒庵漫筆》曾記載太湖常熟圩區的譚氏兄弟透過築堤、開河、挖池等處理,把圩田劃分為六區,進行分級分割槽綜合利用的案例,其農業種植收入是普通農田的 3 倍,而副業收入又是農田種植收入的 3 倍。而桑基魚塘作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種桑、蠶、魚、草相互結合形成具有良性迴圈的有機整體, 構成一個複雜而高效的水陸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態系統,經濟效益更高。
生態功能
同時,圩田也具有相當的生態功能,最為突出的就是水資源的靈活調配。水渠、內河與外圍河湖構成一個完善水系網路,具有很強的滯洪排澇灌溉功能。
其次,圩田作為次生溼地,水陸邊緣效應明顯,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例如桑基魚塘以基面和魚塘為棲息地,以桑、蠶、魚為中心環節,構建了內在聯絡非常密切的生物鏈,形成水陸相互作用、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
文化功能
圩田景觀是河網地區的特色農業景觀,是低窪地區鄉土文化景觀的典型代表。
首先,圩田景觀是當地人為了更好地生存而採取的土地利用方式,這種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維護土地和自然過程的健康連續為前提的,它是屬於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觀。因此圩田景觀是水網地區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典範,具有很高的鄉土文化價值。
另外,圩田景觀具備很高的農業美學價值。與純藝術性的審美標準不同, 作為一種農業景觀圩田模式的美學價值並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決定, 而在於圩田水岸交錯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實的生產功能為基礎的。這種由功能外化於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學價值的所在,也是其作為生存藝術的體現。
《文獻通考·田賦六》載:“江東水鄉,堤河兩涯,田其中謂之圩。農家雲圩者,圍也。內以圍田,外以圍水,蓋河高而田在水下。沿堤通斗門,每門疏港以溉田,故有豐年而無水患。”
圩(多音字。如果是指南方某些地區的農村集市,讀作虛;如果是指用堤壩圍住成田,則讀作圍)田是中國江南地區有土堤包圍能防止外邊的水侵入的農田,又稱圍田、垸田或基田,始於唐末五代,盛行於宋元。其中圍田的土堤,一般稱圩或圩(圍)堤,即濱湖、濱江低窪地帶為了防止江湖水侵入而築的堤岸。圩堤的作用是防禦江湖氾濫、外水入侵或潮浪襲擊,保障堤內生產生活的安全。
圩田,其實也可以近似理解為圍湖造田(也有在濱江或濱海區域圍墾的)。圩堤將農田與外水隔開,透過灌排渠系及操縱堤上的水閘,可以調節內水和外水的進出。在長江下游(蘇浙贛皖地區)叫做“圩(田)”,長江中游(兩湖地區)叫做“垸(田)”,統稱“圩垸(音同院)”。
由於圩田的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河道的洪枯水位(或高低潮位)之間,即汛期河湖水位常高於農田,故必須築堤防洪,在圩堤的適當位置建水閘、船閘、泵站,解決圩內的排水、灌溉問題和滿足圩內外來往的交通需要。但是築堤或圍湖造田就不可避免會侵蝕(佔用)溼地(河湖等水域),導致出現洪澇災害頻發及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問題。
其中,圩田區適宜圍墾的自然條件如下:一是緯度較低,且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同期)。二是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或湖區),地形平坦開闊(多為湖灘),坡緩水淺,耕地面積大。三是河流剛突破第二階梯,河流比降(落差)減小,河流泥沙沉積顯著,再加上沿海地區的湖泊沉積,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沉積顆粒較細,多為淤泥質)。四是河網密佈(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可以滿足農作物生長。
圩田區的河流(河段)的形成,與天然河流相關,但也與人為因素較為密切:一是上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入河水流含沙量不斷增加。泥沙淤積湖內,使得湖盆容積減小(顆粒粗的泥沙首先在入湖口附近形成三角洲。隨著泥沙不斷輸入,三角洲向湖中部推進,而細小泥沙則懸浮在水中雖湖流進入湖區,當水流速度減慢時,細粒泥沙隨之淤積)。
二是圍湖造田,擠佔水域,導致巢湖面積縮小(岸線後退),特別是在枯水期(即巢湖低水位期),河流在湖灘(沖刷)形成新的(天然)河道。三是人們在造田的同時,人工疏浚河道,即挑浚(清除淤塞,開通河道),在天然河道基礎上,開挖新河道,壘築河堤(河堤人工化)。
注意,巢湖附近的安徽(合肥)三河鎮本是巢湖中的高洲(一類地勢較高的沙洲或島嶼),鎮上的古街區原為古巢湖的西岸,地勢高而因泥沙淤積,圍湖造田漸成陸地。三河鎮區西高東低,地勢起伏大,衝(山間平地)圩相間,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區。
圩田使湖盆容積減小,河道窄化,湖泊(河流)的調蓄容量減少,所以一遇洪水就容易氾濫成災。其中,圩田地區易發水災的具體原因如下:一是季風氣候(不穩定)——降水年際變化大,且季節分配不均勻,中國南方地區,夏季風來得早,去得晚,雨季長,3—6月或4—7月為雨季,外加熱帶氣旋(颱風)是直接引發暴雨的重要原因,而暴雨又是形成當地河流洪水的主要成因。
二是氣候異常所導致的長時間持續降水(暴雨),是造成中國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三是由於人為因素,河流上游地區植被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劇,造成中下游地區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暢(洪澇災害頻發地區多為平地)等,也是引起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
四是地勢低窪(圩田海拔低於江湖面),地表徑流在此彙集,積水快,易出現內澇災害(由於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等使低窪地區積水、淹沒的現象)。五是四周地勢高(河流和湖泊水位高),不僅導致圩田積水(及河流水)難以排出,且對來水具有頂託作用,阻塞河水外洩,並有決堤威脅。
有人建議把這些圩田從種植莊稼轉變為溼地發展水產業,那麼改變圩田這樣的利用方式,對於當地具有哪些生態意義呢?一是改善巢湖水質,二是緩解巢湖沿岸地區洪水威脅。
前者而言,圩田農業(種植業)改為溼地,發展水產(養殖)業,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等汙染物(農田退(廢)水排入巢湖,水汙染嚴重);溼地多為低窪有水地帶,水流緩慢,可以促進泥沙沉降;溼地水產業物件多為菱藕、魚類及蘆葦等,一定程度吸附、降解某些汙染物;溼地面積擴大,水體連通,可以降低湖泊封閉性,提供水體自淨能力。
後者而言,圩田地勢低,洪水風險大,溼地發展可以緩解周邊地區的洪水威脅;溼地調蓄洪水,減輕農田作物受災程度;溼地可以作為蓄洪(分洪)區,減輕洪水對大堤及周邊行洪壓力。
廣東佛山南海西樵高階中學2021屆高三3月月考
18、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
圩田是指在臨近江河湖海的地勢低窪地區,人工築堤擋水形成的農田。荷蘭自17世紀開始,進行圩田開墾,形成了由圩堤、運河、閘泵設施構成的圩田系統。1932年,透過建攔海大壩,須德海成為荷蘭第一大淡水湖——艾瑟爾湖,並在其周邊圍墾圩田(如圖7甲)。
為保障圩田區農業生產,需使用水泵排出多餘而可能導致洪澇的雨水,尤其在每年冬季排水量最多。然而,大量排水也易導致地勢較高的圩田區出現旱情。為此,從2001年起,荷蘭從傳統的單一排水模式轉變為“滯留——儲存——排放”三步排水方式(如圖7乙),農業得到穩產豐產。
(1)推測歷史上荷蘭圩田系統中運河所起的主要作用。(4分)
(2)說明須德海演變為荷蘭第一大淡水湖的過程。(6分)
(3)分析圍墾圩田區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6分)
(4)說明荷蘭圩田區實施“滯留——儲存——排放”三步排水法帶來的益處。(6分)
(1)推測歷史上荷蘭圩田系統中運河所起的主要作用。(4分)
答案:
排出餘水,防止內澇;灌溉圩田,提供水源;發展水運,運輸農產品。(任答二點得4分)
解析:
荷蘭的圩田在海岸邊,地勢低平,無天然河道,運河既是排水“管道”,可以排出餘水(防止內澇),又是水利工程,可以發展水運(運輸農產品)。此外,運河可以提供水源,灌溉圩田。
(2)說明須德海演變為荷蘭第一大淡水湖的過程。(6分)
答案:
修築大堤,將海域隔離,須德海成為內陸湖,(2分)排出湖中海水(1分);同時該地降水豐富,陸地淡水大量匯入,(2分)使湖水鹽度逐漸下降,(1分)最後形成淡水湖。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解析:
“1932年,透過建攔海大壩,須德海成為荷蘭第一大淡水湖——艾瑟爾湖”,即修築大堤,將海域隔離。其次,利用閘泵設施將湖中海水排出,將多餘雨水(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豐富,陸地淡水大量匯入)。最後,透過給排水設施,使得湖水鹽度逐漸下降。
(3)分析圍墾圩田區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6分)
答案:
荷蘭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全年降水均勻(冬季降水多);(2分)冬季氣溫較低,蒸發量小;(2分)冬季少農作物生長,需水量少,圩田水位高,需排水以防內澇。(2分)
解析:
圍墾圩田區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首先要明白“水從何處來”,一般來說補給水源多為雨水,再結合荷蘭地理位置,屬於溫帶海洋氣候區,全年溫和多雨,但冬季氣溫低,蒸發量小,且農作物處於休眠期或少有農作物種植(即水分消耗少),圩田水位高。
(4)說明荷蘭圩田區實施“滯留——儲存——排放”三步排水法帶來的益處。(6分)
答案:
滯留使地下水位升高,緩解地勢較高區的旱情;儲水可增加淡水資源,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排水量大為減小,使排水耗能明顯降低;徑流洪峰被削減,降低排水系統壓力;隨徑流從土地中沖刷出的氮磷等流失減小,減少水體富營養化。(任答三點得6分)
解析:
荷蘭圩田區實施“滯留”措施,可以促使地下水位升高,緩解地勢較高地區的旱情。“儲存”措施:一者增加淡水資源(提高雨水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二者排水量減小,使排水(閘泵設施)耗能明顯降低;三者類似溼地的功能,可以滯緩徑流洪峰,降低排水系統壓力;四者經多次(或長時間)滯留及下滲,因使用化肥而產生的氮、磷等物質流失少,可以減輕近岸水體富營養化(赤潮)等。
1. (單選)興化垛田,位於江蘇省興化市垛田鎮,是歷史上華夏先民在湖蕩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積而成的四周環水的小塊農田,物產豐饒,景色旖旎。完成下面小題。
(1)垛田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 )
①油菜 ②蔬菜 ③水稻 ④小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興化垛田的修建對當地土壤的改良作用不包括( )
A. 提高土壤肥力
B. 有利於土壤排水
C. 減輕土壤鹽鹼化
D. 增大土層厚度
(3)垛田發展種植業的不利條件是( )
①生產技術落後 ②交通不便 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勞動力不足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 1. D 2. C 3. D
【解析】
本題考查農業生產條件、農作物的分佈以及農業發展措施的作用。
(1)垛田位於江蘇省興化市垛田鎮,從圖中資訊可以確定,該地河湖密佈,水源充足,垛田比水面高,適宜種植旱作作物,水稻屬於水田作物,不適合在垛田種植,小麥、蔬菜、油菜等均屬於旱作作物,可以在垛田裡面種植,①②④對,③錯。D正確,A、B、C錯誤。
故本題選D。
(2)垛田的修建並不能提高土壤肥力,A錯誤;垛田由沼澤地帶開挖的河泥堆積而成,並不利於排水,B錯誤;垛田高於水面,使得土壤不會長期被水浸泡,導致土壤鹽鹼化,C正確;修建垛田並不能增大土層厚度,D錯誤。
故本題選C。
(3)垛田發展種植業與生產技術無關,①錯;垛田將沼澤地帶分割成小塊農田,不利於交通,②對;小塊農田不利於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③對;江蘇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④錯。
故本題選D。
2. (多選)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創造性地將低窪沼澤地改造成島狀耕地,具有獨特的水土利用方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讀垛田農業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的優點包括( )
A. 方便進行機械化作業
B. 利於提高農產品品質
C. 可減輕當地水土流失
D. 可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2)該地垛田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有( )
A. 提高當地農業的比重
B. 促進垛田資源的保護
C. 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
D. 可提高農產品產品率
【答案】 1. BD 2. BC
【解析】
(1)由圖可知,該農業系統中,芋頭葉為魚的生長提供了餌料,而沼澤底泥為作物生長提供了肥料,故該農業系統有利於減少化肥施用量,有利於提高農產品品質;該農業系統中耕地被分割成小塊,不便於進行機械化作業;島狀耕地坡度較大,不利於減輕水土流失。
故本題選BD。
(2)該地垛田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利於促進垛田資源的保護和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但是對當地農業比重、農產品產品率的提高影響不大。
故本題選BC。
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興化市位於江蘇省中部、裡下河地區腹部,地勢低平,河網密佈。古代興化地區洪澇災害多發,先民們在湖蕩和沼澤處利用自然積土成丘,壘土成垛,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萬塊形態各異、溪流回旋的島狀田塊,稱之為“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裡下河地區防澇抗旱能力增強,興化境內垛田景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核心保護區的大面積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在國內十分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2014年,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分析興化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
(2)簡析興化垛田的興建對當地糧食生產的積極意義。
(3)說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相比,興化垛田與水域的變化。
(4)推測引起興化垛田變化的原因。
【答案】
(1)地處裡下河地區腹部,地勢低平;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當地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土地資源稀缺,興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垛田高出水面,利於防洪抗澇;穩定糧食產量。
(3)垛田高度變低;單個垛田面積變大(有些垛田相互連線,形成大田),垛田數量減少;垛田總面積增大;水域面積變小。
(4)裡下河地區防澇抗旱能力增強,當地農戶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來防洪抗澇;垛田高度降低便於耕作;當地人口增加,對糧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解析】
本題主要考察區域農業發展的有關知識,意在考察學生讀圖獲取資訊、整合知識進行分析問題的能力。
(1)興化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主要從氣候和地勢兩個方面分析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地處裡下河地區腹部,地勢低平;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興化垛田的興建對當地糧食生產的積極意義可從增加耕地面積、防洪澇災害、穩定糧食產量等方面分析。當地地勢低窪、河網密佈,土地資源稀缺,興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垛田高出水面,利於防洪抗澇;穩定糧食產量。
(3)興化垛田與水域的變化,結合圖示資訊,完成描述垛田與水域的變化即可。田高度變低;單個垛田面積變大(有些垛田相互連線,形成大田),垛田數量減少;垛田總面積增大;水域面積變小。
(4)引起興化垛田變化的原因主要從垛田高度變低、面積變大來逆向思維,由果溯因,推測引起垛田變化的原因。裡下河地區防澇抗旱能力增強,當地農戶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來防洪抗澇;垛田高度降低便於耕作;當地人口增加,對糧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