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讓你的女孩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
教會女兒好好愛自己,把討好別人的精力拿來善待自己,把迎合別人的心力用來自我滋養,她們才能擁有熱辣滾燙的人生。
作者 | 可樂媽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養了個好女兒:
她貼心、懂事、有眼力見兒。
在家裡,是我和孩子爸爸的小棉襖,不僅很少向我們提要求,反而處處體諒大人的不易;
在學校裡,更是出了名的好人緣,無論老師、同學有什麼需求,女兒總會自告奮勇地上前幫忙。
總之,一提起女兒,周圍人都讚不絕口。
我也一度覺得自己育女有方。
直到春節期間,我帶女兒去看最近熱映的《熱辣滾燙》,卻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當看到賈玲飾演的女主杜樂瑩問爸爸,“你有兩個,一個大的,一個小的,你朋友問你要,你給他哪一個?”時,坐在我身旁的女兒突然開始抽泣。
而當樂瑩說“我會把兩個都給朋友,但他們卻以為我不愛吃蘋果”後,女兒則徹底淚崩了。
直到影片結束,女兒依舊坐在座位上止不住地流淚。
但她卻強忍著悲傷,小心翼翼對我說:
“對不起,媽媽,對不起,再給我一分鐘,我馬上就不哭了......”
這一刻,我的心臟好像被誰打了一拳。
我突然意識到:
眼前這個聽話、乖巧,對別人有求必應的女兒,不正是另一個犧牲自己、委曲求全的樂瑩嗎?
她們都在一次次討好別人中,悄無聲息地弄丟了自己。
電影《熱辣滾燙》裡的杜樂瑩,是個讓人心疼的女孩。
大學畢業後,她因遭遇挫折便一直宅在家裡。
而這一宅,就是整整十年。
這些年,樂瑩一直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是誰,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每天都被巨大的無力感所籠罩。
她看似沒心沒肺,實則敏感善良,總是千方百計想對周圍人好,甚至到了討好的程度。
可最終,她全心全意的付出,換來的卻是背叛和利用:
表妹豆豆為了話題和流量,找樂瑩上節目,樂瑩雖然不習慣將自己暴露在人前,但為了豆豆能順利轉正,還是答應了下來。
可豆豆卻透過惡意剪輯,將樂瑩塑造成了一個肆意辱罵母親的不孝女。
不僅如此,豆豆還故意引導樂瑩說一些有爭議性的話,讓她社會性死亡。
樂瑩的閨蜜莉莉不僅搶了樂瑩的男友,還厚著臉皮要樂瑩來給自己當伴娘,她說:“你要是不來參加婚禮的話,別人都該以為我是小三了......”
樂瑩雖然氣憤,可到了婚禮那天,還是心軟地去了。
只見她套著緊繃繃的伴娘服,站在莉莉和前男友的身邊,還在幫忙收紅包。
親情、友情是如此,愛情裡亦然。
為了圓男友昊坤的拳擊夢,樂瑩默默承擔起所有:透支工資讓昊坤獲得比賽的資格;給昊坤做健身餐;夜以繼日地陪著對方訓練......
日常生活中,更是卑微到了塵埃:
怕昊坤有心理負擔,在他問自己是不是第一次時,樂瑩強裝鎮定地選擇了否認;
哪怕自己不喜歡吃牛蛙,也依舊陪著昊坤喝著酒吃了一晚上。
可即便如此,昊坤依舊不願意在人前承認自己與樂瑩的關係,在發生衝突後,直接用一句“滾”趕走了樂瑩。
每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都能從前期的樂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只要別人開心,自己做什麼都願意;只要別人開口,自己的想法就不重要;只要別人想要,自己就能把心愛的東西雙手奉上。
他們壓抑著真實的自我,不敢拒絕,不敢任性,一點點掏空了自己。
可最後呢?
卻是讓自己受盡了委屈,只留下了滿身的傷痕。
想到這裡,我開始重新審視女兒。
這才發現,我的女兒,懂事、貼心、高情商,卻並不快樂:
她每時每刻都在取悅別人:和家人一起吃飯時,她能清楚地記得所有人的喜好,要是跟自己的口味有衝突,那一定先滿足別人;
她幾乎不會拒絕別人:就算遇到讓自己十分為難的情況,也會勉強自己答應下來;
她還很會察言觀色:周圍人有任何細微的情緒變化,她總能第一個察覺。很多時候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也會情不自禁地道歉......
記得有一回,女兒的班主任打電話給我,讓我去學校一趟。
到了辦公室,班主任拿出五六本練習冊給我看,問我知不知道女兒一直在幫同學寫作業的事情。
我完全不知情,班主任這麼一說,才想起女兒這段時間的確睡得很晚。
一次,我半夜起床上廁所,看到她房間的燈還亮著。
問她怎麼還不睡,她說自己在預習。
現在想來,女兒那時應該是在幫同學寫作業。
我問她是不是被同學欺負了,可沒想到,女兒卻搖著頭說是自己自願的,她知道錯了,讓我和老師不要責怪同學。
晚上,女兒去洗澡了,我看到她剛用過的電腦上QQ一直在跳動。
點開一看,竟然是個群聊。
裡面的幾個賬號一直在攻擊女兒:
“你怎麼這麼笨,讓你幫忙寫一下練習冊都能被老師發現!”
“無語......你是不是沒按照我們的筆跡來啊?害我媽回來就一直罵我,都怪你。”
“就是,我們以後再也不帶你玩了。”
可即使對方說的話再過分,女兒也只會反反覆覆說“對不起”、“很抱歉”。
這一刻,女兒的卑微和討好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我突然想到了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提到過的“洋蔥型人格”:
習慣性討好別人的孩子,就像一個洋蔥。
當你一層層剝開他們的外皮後,就會發現他們的內心是空的。因為他們極度依賴外界的認可和喜愛,為了取悅別人,甚至不惜掏空自己。
在他們看來,只有無條件滿足別人、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喜歡我,我才能有價值。
這樣的孩子,何其可憐。
意識到女兒的討好型人格有多嚴重後,我翻閱了大量資料,看到了心理學家米基·法恩的一句話:
討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創傷,是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這些年我與女兒相處的點滴隨之浮上心頭,我這才意識到:
原來,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這幾句話,讓女兒養成了討好父母、取悅全世界的習慣:
- 第一句:只有你乖乖的,爸媽才喜歡你
等女兒洗完澡出來,我對她說:
“真正的友誼,絕不是靠一方低聲下氣和委曲求全換來的。有時你越是卑躬屈膝,對方越會輕視你、傷害你。”
可沒想到女兒卻“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是你一直教我要乖,要聽話,說這樣別人才會喜歡我的嗎?難道我做錯了嗎?”
看著女兒委屈的神情,我才知道,她那些讓我沾沾自喜的乖巧、懂事,不過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因為害怕失去別人的喜愛。
但就像作家劉娜說的:
“所有的過度壓抑和過度委屈,終會被漫長的人生討伐。
以學業、以戀愛、以婚姻、以人際關係,以過分考慮他人過度犧牲自我的討好型人格。”
- 第二句:這都是為你好
武志紅老師曾在一次講座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位爸爸規定女兒每天必須吃夠兩碗飯,且一粒也不許剩下。
女兒曾試圖反抗,可換來的不是爸爸的怒火,就是埋怨:“我一心一意為你好,你居然敢不吃?還有沒有良心!”
為了讓爸爸高興,女孩選擇逆來順受,硬著頭皮吃,結果一度胖到150多斤。
長大後,習慣了討好的她,也將這套模式延續到其他關係中。
曾幾何時,我也總是用一句“為你好”,堵住了女兒表達自我的出口。
然而,當一個生命凌駕在另一個生命之上時,孩子只會迷失了自己。最終,孩子的人生未必會如父母所願,但一定是傷痕累累的。
- 第三句: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深入瞭解了討好型人格後,我逐漸意識到:
女兒之所以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其實是步了我的後塵。
從小到大,父母一直教育我“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定是你有問題別人才會不喜歡你”。
所以,每每和別人發生衝突時,哪怕不是我的原因,我也會立刻道歉、認錯。
後來,我也時常用這句話教育女兒:
“為什麼他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你就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嗎?”
“退一步說,這件事的確是父母做得不對,但你就沒有問題嗎?”
結果,在潛移默化中,讓女兒一次次陷入消極的自我暗示,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斷自我攻擊。
有句話說得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
其實,教育也是如此。
雖然無法逆轉時光,但只要願意反思與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晚。
就在昨天晚上,我誠懇地向女兒道了歉,並邀請她一起看《熱辣滾燙》上映後,賈玲的一段採訪。
採訪中,賈玲又一次提到了兩個蘋果,她說:
“以前,我的確會把兩個蘋果,毫不猶豫地都給朋友。”
但現在,如果朋友想要她的蘋果,她會誠實地說:
“其實我也很喜歡吃,但因為你是我的好朋友,你張口向我要了,我可以給你一個小的。”
如果朋友覺得不夠的話,她也可以把大的給出去,但她會告訴對方:
“那個大的,我本來是想留給自己吃的。”
如果朋友兩個蘋果都想要的話,她還是可以兩個都給出去的,但她會明確地說:“我可以兩個都給你,但我真的很委屈。”
看完以後,我和女兒都哭了。
我對女兒說:
“以前的我,總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功是養出了一個聽話、懂事,會哄大人開心的孩子,也天真地以為,這樣才是為你好。
但現在,我更希望你能像賈玲而非樂瑩。
比起關心、照顧他人,能先忠於自己的內心,不委屈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即使你不乖,不是第一名,不那麼為別人著想,爸爸媽媽也會一直愛你,希望你也一樣。”
改變,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看見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處境,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相信終有一日,孩子總會遇見那個更加勇敢、強大的自己,收穫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