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網際網路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後,網路流行語就沒有停止過,這些非規範的語言一度被視為時髦用語,在茶餘飯後,當朋友之間談及某個網路流行語時,如果有人不知道其中含義,往往會被人笑話。
甚至有一段時間,官方媒體也在宣傳報道,點贊網路流行語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樂趣,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這些網路流行語、話題梗以及各種暗語,開始向線下蔓延,波及校園,導致這些孩子們開始 無法正常用規範語言寫作和交流了。
這是一個值得警醒的現象,成年人可以無視這些非規範語言的障礙,但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一旦他們被網路流行語“困住”,問題就會不斷。
以小學生在語文作業、作文為例,學生頻繁使用網路流行語的現象,就反映了網路文化對青少年語言使用的深刻影響。
近日,有些小學語文老師發現,在作業中讓學生們用“栓”字組詞時,竟然出現了“栓Q”這樣的組合。而且在他們的作文裡,還能看到像“芭比Q了,這下我們都完了”這樣的句子。
這就意味著,網路流行語已經跨越口頭傳播的界限,進入學生的書面作業了,這種現象讓老師感到崩潰,家長也覺得莫名其妙。
成年人使用網路流行語是為了表達溝通效果,但孩子們直接在書面作業中使用,說明他們對這些非規範語言缺乏認知,已經分不清真相了。
一線老師應該很清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語文老師會屢次在課堂批評教育,嚴禁學生在書面作業中使用不規範用語,包括網路流行語、網路梗、縮寫詞、諧音詞等。
比如近期出現的“city不city”,大量的爆款短影片充斥網路,甚至還有官方媒體轉發,但對於缺乏認知的學生來說,很可能將其當初語言規範權威了。
至於孩子們掌握網路流行語的來源,大家應該心知肚明,基本上都是網路遊戲、短影片,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使用網路語言都覺得莫名其妙,殊不知這些都是在家長眼皮子底下發生的。
客觀地說,網路流行語以其簡潔、幽默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愛,並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他們的語言表達。然而,過度使用網路流行語也可能導致語言規範意識的缺失,對傳統文學和嚴肅表達產生衝擊。
因此,需要辯證看待這一現象,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老師和家長要採取措施,培養小學生使用規範語言的能力。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強調語言規範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區分網路流行語與規範用語的使用場合。透過朗讀、背誦名篇佳作,讓學生感受規範語言的魅力,並積累豐富的詞彙和表達方式。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閱讀,透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提升對規範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
當然,也不必過於緊張,網路流行語都具有“一過性”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也都忘記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網路流行語。多教育、多引導、多閱讀經典作品,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網路流行語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