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10月30日清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三位航天員備受矚目,據瞭解,三位航天員中宋令東、王浩澤是“90後”。對此,網友紛紛表示:“‘90後’這回真的上天了!”在航天員的成長中,什麼是最核心的關鍵詞?他們的故事對於我們又有什麼啟發?
本期,我們來聽聽三位航天員的故事。
蔡旭哲:潛心磨礪,行者無疆
首次任指令長重返空間站
僅過了22個月,蔡旭哲將首次作為指令長,帶領神舟十九號乘組飛向太空,成為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史上間隔時間最短重返空間站的航天員。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駕乘飛船順利進入天和核心艙,在軌駐留6個月。
2022年9月17日13時35分,蔡旭哲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氣閘艙的艙門,執行他的首次出艙任務。在這次出艙活動中,他還要完成一項重要任務,即首次艙外救援驗證。任務中,蔡旭哲模擬失去工作能力的航天員,陳冬將其從艙外帶回出艙口。
為了更加逼真地模擬特殊情況,蔡旭哲將原本緊緊握著艙壁扶手的雙手鬆開。那一刻,他唯一的安全裝置,就是系在同伴腰上的一個掛鉤。整個過程持續約20分鐘。
是什麼給了蔡旭哲膽量,讓他放開了手?他說:除了信任,就是使命。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抵達中國空間站,和神舟十四號乘組經歷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會師”。隨著鏡頭定格的瞬間,這一畫面載入中國航天史冊,也成為蔡旭哲人生中永不磨滅的記憶。
蔡旭哲至今記得兩個重要日子:第一個是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一飛沖天,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蔡旭哲坐在電視機前收看了這則新聞,深深地被航天員這一職業所吸引。他嚮往飛向神秘而廣袤的太空,去探索新的未知。
另一個是2010年5月5日。這一天,他和其他6名戰友,經過千挑萬選,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第一次飛天,他準備了12年;第二次飛天,他僅準備了22個月。“正是有了十多年的潛心磨礪、積蓄力量,才能厚積薄發。”蔡旭哲說。
宋令東:心之所向,一葦以航
鄉村少年終成首位90後男航天員
10月29日,當宋令東站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面對眾多媒體的閃光燈時,這位即將飛向太空的90後男航天員,依然會想起中考結束後和父親在一起的那天下午——餘暉下的少年恣意想象,如果有雙翅膀,或許能夠飛去更高更遠的地方。
1990年,宋令東出生在山東菏澤,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他的記憶裡,父母就像沙漠裡的駱駝刺,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他們從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垮,而是用愛和勤勞撐起了這個家,也給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天。“儘管生活很苦,但他們從不在我們姐弟面前抱怨,反而用實際行動教我們學會了如何笑對人生。”宋令東說。
中考結束後,宋令東隨同父親進城收廢品。城市的大街小巷,曾留下父子倆騎著腳踏車為生活而奔忙的身影。最快樂的記憶,莫過於在一處天橋上休息時,望向遠處,有一座摩天輪伸向天際,緩緩轉動。那一刻,他想象著飛向天際。
2007年,空軍招收飛行學員的通知發到校園,宋令東積極報了名。當錄取通知書送達家中時,大家的臉上都笑開了花,唯有母親激動地放聲大哭。從沒出過遠門的母親和父親一起,將宋令東送到了空軍航空大學。
最終,他成為空軍航空兵某旅首位90後三代機飛行員。他的微信暱稱名為“守望者”。飛行時,宋令東經常會看看自己飛過的地方。他覺得自己已經實現了小時候的願望,守衛了祖國的一方藍天。
2020年9月,宋令東正式加入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從入隊到完成考核,兩年多的時間,第三批航天員要完成基礎理論、體質訓練、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航天專業技術等八大類上百個訓練科目。
緊鑼密鼓的學習,激烈的競爭,高頻度的選拔考試,讓每名航天員都拼盡全力。入隊時,宋令東的成績突出。然而,經歷了第一次任務選拔後,他卻榜上無名。
“從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自己究竟差在哪一步?”他的心情跌入低谷。
欲“問天”,先問己。
作為載人航天事業最重要的一環,航天員是載人航天工程末端的落實者。執行任務過程中,再細微的操作都可能事關任務的成敗,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失。宋令東決意要改變自己。不管是訓練、工作,還是生活中,他都刻意讓自己的節奏慢下來、穩下來、靜下來,做到不驕不躁,不徐不疾。
2023年,經全面考評,宋令東入選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作為首批飛向太空的90後航天員,他覺得自己很幸運:要跑好“飛天”接力棒,展示好90後形象,將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王浩澤:“拼命三娘”,不讓鬚眉
“學霸” “90”後女航天員不是“書呆子”
10月29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名單甫一公佈,王浩澤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很多人好奇王浩澤究竟是誰,她是如何拿到神舟十九號“船票”的?
接受採訪時,她總說“自己是幸運的”。
王浩澤出生在河北省灤平縣,父親是一名交通警察,母親是一名中學老師。母親幼時家貧,被迫輟學,可依舊一邊幹農活,一邊擠出時間自學。最終,母親考上師範學校,畢業後成了一名教師。
母親的言傳身教,讓王浩澤從小就知道,她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正是靠著這股子勁兒,王浩澤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那年被東南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錄取。大學期間,王浩澤的成績保持在年級前列,獲得了國家獎學金、江蘇省三好學生等獎勵和榮譽,被順利保送至本校攻讀碩士研究生。
但她不是“書呆子”。她喜歡跑步,大學時參加了校田徑隊,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省級運動會。現在回憶起來,如果沒有當時的堅持鍛鍊,可能就不會為成為一名航天員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她還喜歡挑戰未知領域,享受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成就感。
本科專業是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生時主攻等離子體爆震,畢業後從事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現在又成為航天飛行工程師……這麼多年,王浩澤不斷涉足新的領域。王浩澤能跟航天結緣,也源於導師對航天有著濃厚的興趣。畢業後,她把簡歷投給了集團。
在那裡,王浩澤從事的是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研究新型發動機,對她而言又是一個從零起步、從無到有的過程。作為系統總體設計師,她研究各分系統的設計原理。複雜的方程式,謎一樣的引數,天書一樣的運算邏輯,成為她探索鑽研的物件。
當國家選拔第三批航天員的通知到達單位時,她報了名,並通過了層層嚴格選拔。王浩澤既自豪又有壓力。劉洋和王亞平兩位女航天員,經常給她分享太空生活經驗,執行太空出艙任務後,都給她專門打來“太空電話”傳授經驗。
作為第三批航天員隊伍裡的唯一女性航天員,王浩澤在學習訓練中不讓鬚眉,是大家公認的“拼命三娘”。
出艙程式訓練中,航天員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模擬出艙過閘段動作。失重水槽模擬訓練中,如何蹬上腳限位器對她來說也是一個難題。在太空,航天員要承受太空各種複雜環境的嚴峻考驗,挑戰的是生理和心理極限。為了確保航天員能安全往返天地,航天員訓練也充滿了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磨礪。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充滿挑戰、人跡罕至的路,但是我愛這條路。如果它荊棘叢生,我們就披荊斬棘;如果它寂寞荒涼,我們就結伴前行!”每次大型訓練後,王浩澤都會寫下訓練小結,這是心得體會,更是激勵自己勇往直前的戰鬥宣言。
2023年,王浩澤被選入神舟十九號乘組,和蔡旭哲、宋令東一起執行任務。如今,王浩澤對太空之旅充滿信心和期待:“讓每一個日出日落都成為宇宙精彩的記憶。”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來源:新華社 央視新聞
中國青年報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