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紛亂而激盪的一個時代,一方面名士輩出、各領風騷,另一方面刀光劍影、民不聊生……
《琅琊榜》所處的架空朝代即取材於這段歷史前後。圖/影視劇《琅琊榜》。
“那麼亂又那麼美”是一些網友對這段歷史的評價,這就是緊隨三國的東晉。其中真實的歷史細節,比你所知道的還要波詭雲譎,也比任何歷史劇都要更挑戰人的想象極限!
史學名家田餘慶先生的名作《東晉門閥政治》,正是憑藉對這段歷史的深刻洞見和細緻考證,成為豆瓣Top250、9.5分的傳世之作。
豆瓣好書No.179,萬餘人評分9.5分
讀過這本書的人,無不被這段“華麗又黑暗”的歷史所吸引,無不折服於田餘慶先生抽絲剝繭、深入淺出的史學功力。
《東晉門閥政治》問世時,田餘慶先生已年過花甲,書中凝聚了他一生深思熟慮的諸多思考。它曾榮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並在“思勉原創獎”評選中拔得頭籌,可謂當之無愧的經典。沒有讀過這本書,將成為你的畢生遺憾。
田餘慶先生(1924—2014)百年誕辰之際,《東晉門閥政治》(百歲誕辰紀念版)重磅面市,採用布脊精裝、純質印刷,更加適宜典藏。
壹
驚心動魄
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拍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就是東晉計程車家大族。表面上看,多少風流被雨打風吹去,然而風流背後,卻是明爭暗鬥和權力角逐。
東晉建立於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開啟了南北對峙的時代,外部有“五胡亂華”的威脅,內部則是士族與皇權的激烈博弈。
你可能無法想象,司馬睿居然要讓輔佐他的王導一起坐龍椅,甚至當王導的弟弟、身為大將軍的王敦要起兵自立時,他還卑微地寫信說“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司馬睿(左)與王導(右),圖/紀錄片《中國》
這種情況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即王氏家族和司馬家一起共享天下。當司馬睿想加強皇權時,由於動了士族乳酪,王敦很順利就攻入了建康,甚至朝內外都“表示理解”。
那麼你可能會問,王氏家族為何沒能起而代之呢?因為這也不符合其他士族的利益,所以王敦第二次起兵,就被士族聯合擊敗,連其兄王導也選擇了站在皇權一邊。
王敦的第二次叛亂遭到了士族的反對而失敗。圖/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
東晉一朝,士族和皇權之間,始終保持著某種動態平衡。與司馬家共天下計程車族,一般認為有王、庾、桓、謝四大家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歷史故事,都和門閥政治不無關係。
“東床快婿”的故事,說的是東晉宰相郗鑑為女兒擇婿時,王羲之因坦然自若、坦腹東床而被選中。這表面上佳偶天成的風度,背後蘊藏著微妙的政治平衡。
當時的晉明帝對王導心存疑慮,更加倚重妻子庾文君的兄長庾亮。郗鑑在王導不被信任時選擇與之聯合,正是為了維持政局平穩。東晉曾經有過七十年無內戰的“和平”,並非士族們都不再有野心,而是郗鑑從中周旋的結果。
書聖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另一重身份,是丞相王導的侄子。
“東山再起”的故事,說的是謝安年輕時隱居東山閒適度日,後來出山指揮淝水之戰大獲全勝,儼然“斯人不出如蒼生何”。
事實上,桓氏家族勢力正盛的時候,謝氏家族就受到排擠,其中謝萬因為倉促用兵北伐大敗,成為了桓溫廢他為庶人的把柄,而這之後為了家族的利益,謝安就不得不出山了。何況他出仕的第一步,就是離開東山給桓溫當司馬。
謝安(320年—385)面對前秦苻堅百萬大軍壓境,從容地與侄子謝玄下棋。圖/謝彬《淮淝奏捷圖》。
這段歷史充滿曲折的故事和複雜的人性,每一環節、每一場衝突、每一個人物都讓人印象深刻,整個歷史程序的跌宕和殘酷更讓人唏噓不已。
貳
醍醐灌頂
這段歷史的真相原來如此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講述門閥政治的書那麼多,田先生的這本書之所以獨一無二,就在於它揭示了東晉士族政治的底層邏輯,而且以紮實的史實為支撐,層層剖析了這段歷史的獨特性。
士族與皇權的微妙平衡,田先生精闢地總結了為“士族專兵、皇權不振”。士族掌握了兵權,而皇權又無力獨掌大局,這種平衡並非常態,而是東晉一朝特有的歷史現象。
為了論證這一點,書中深入剖析了士族之間複雜的聯盟關係和利益糾葛。田先生透過描繪士族家族的興起、巔峰與衰落,揭示出他們如何透過婚姻、同盟等手段鞏固權勢,構築起門閥體系。
在士族與皇權的博弈中,田先生還總結出一條規律:士族透過掌控兵權駐守方鎮,以及在朝廷中發展黨羽而維繫權力。當一族既掌握地方軍事、又滲透朝廷時,便可能裡應外合挑戰皇權。當皇權獨振時,這種門閥政治的微妙平衡也會被打破。
東晉一朝門閥政治,通常由兩三家當權士族分據內外,長江上游有襄陽的武力,下游的建康得京口的保障,它們既防禦外敵,也在內爭中發揮作用。圖片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個框架可以幫我們看清東晉一朝的局勢,舉一個例子,許多人覺得東晉末年混亂難解,而田先生則給出了一條清晰的脈絡:東晉末期士族已經走向腐朽,且掌握兵權的條件也不復存在。
一方面,士族缺乏足夠的人才,尤其是能領軍的武將;另一方面,雖然皇權有重振的可能,但孝武帝昏庸、孝武帝親弟司馬道子把持朝政,加之孝武帝死得莫名其妙,致使政局滑向鬧劇,士族門閥政治最終無法維繫。
對於後來“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的崛起,田餘慶先生指出,這可以視為“次等士族”的勝利。劉裕和利用五斗米道起義的孫恩,正是門閥士族的“掘墓人”,但他們也並非一開始就走上這條路。
劉裕在北府軍的上司劉牢之,因在淝水大戰中一戰成名,後來在東晉末年依附輾轉於不同士族之間,最後走投無路而死,孫恩的叔父孫泰,早年也是在門閥士族那裡求發展,由於企圖成為獨立勢力被誘殺。
這些都可謂前車之鑑,為此這一時期的歷史潮流表現為門閥士族的衰落,次等士族逐步取而代之。劉裕之所以最終勝出,便在於他掌控了北府軍這一關鍵武裝力量。
宋武帝劉裕(363—422),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出身貧寒,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初露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東晉政權不久之後掌握朝政大權。
為什麼說隨著東晉的結束,嚴格意義上的門閥政治就結束了?田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東晉以後士族雖然還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不過是歷史慣性使然,而且他們的驕矜作態,正好說明了他們的沒落。這也是他們在精神和現實上自衛的一種手段。
此外,田先生不僅指出士族政治效率低下、內耗嚴重的弊端,同時也揭示了它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的積極作用:皇位在司馬家的變更或是個別宰輔的地位變化,並不會影響到政治大局,其他士族會為了自己的門戶利益居中調停。
玄學文化和許多人理解的也不太一樣,它一開始是針對特定現實政治的哲學探索,到後來則淪為無意義的清談,乃至只是吃藥喝酒而已,成為貴族政治的遮羞布,而在門閥政治中有所作為的,恰好是那些不受玄學約束力圖有所作為的人。
這些元康名士經歷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過江以後更加頹廢,連揮塵談玄的興趣也完全喪失,只是在使酒任性方面變本加厲,麻醉自己。他們的表現又比元康時更為放蕩,可以說是“無德”之尤。
——《東晉門閥政治》
田先生在書中的諸多論斷和分析,以大膽而嚴謹的方式揭示了門閥政治的複雜面貌,重新整理了許多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也為歷史愛好者打開了一扇新世界大門。
叄
讀史明智
在這裡讀懂人性和人生
東晉常被形容為“華麗的黑暗時代”,其中充滿著“矛盾與撕裂”,魏晉風流的背後,是動盪的現實和多變的局勢,也是人的覺醒和文化的綻放。
陳寅恪先生曾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其中既有血與火的爭奪,也講述著文明的堅守和演進。
身處亂世之中,許多人的人生軌跡彷彿一葉孤舟隨波逐流,但他們的奮鬥、抗爭和妥協卻折射出人性深處的複雜與多面,體現出一個時代下個體的侷限與可能。
嵇康(224-263)被司馬昭判處死刑,其子嵇紹(253-304)卻在八王之亂中為司馬家死節。圖為嵇康(左)和嵇紹(右)像,來自《古聖賢像》。
以“聞雞起舞”典故廣為人知的祖逖(266-321),北伐不計成敗利鈍,死生以之,以攻為守,保障了東晉的偏安。
此外,士人在動盪的亂世中上下求索,產生了諸多優秀的文學、藝術和哲學作品,其中有對家國淪喪的哀痛、對堅守理想的執著,也有對生命無常和美好社會的深刻哲思。
郭象(252-312)的自性逍遙等觀點,為士族提供了超脫的精神支柱,也表達了對於合理社會的思考,而動盪的現實擊碎了他的設想。圖/郭象《莊子注》。
閱讀這段歷史,既能見證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抉擇,從中獲得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見,更能看見時代背後的複雜邏輯與深層動因,領悟文明如何在衝突與融合中走向成熟。
你看過田先生的這本經典鉅著嗎
說到東晉這段歷史你會想到什麼
歡迎在留言區暢所欲言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典藏版好書
東晉門閥政治
(百歲誕辰紀念版)
田餘慶 著
發人深省、宜讀宜藏
一本閉著眼買都不會錯的經典鉅著
京東雙十一大促活動進行中
-End-
觀點資料參考:《東晉門閥政治》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看見“浪漫而殘酷”背後的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