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在大學拼命苦讀四年,順利來到英國學藝術設計的Shimin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倫敦最好的公校中學教數學。那麼一路走來,在英國教書的她有哪些特殊的體驗,又有哪些不同尋常的感悟呢?
文丨莊曉 編丨Lulu
每天早上六點,Shimin要到搭乘十分鐘的公交車前往地鐵站,再坐上15分鐘的地鐵,才能頭頂第一縷朝陽,準時出現在倫敦的一所公立中學的校園。
一路上雖睡意朦朧,但仍邊打著盹、邊聽著播客,但睡意朦朧的Shimin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日常。她告訴外灘君,為了這條從天黑走到天亮的上班路,她足足努力了十多年。
通往學校的地鐵站
從一個藝考三次的落榜生,到畢業於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再成功轉型為英國最好公校的中學數學教師,和畢業於G5及常青藤的同事們一起共事;
一路披荊斬棘地走來,Shimin也堅信,“只要敢想,人生就可以不設限”。
她說,為了人生沒有遺憾,我會付出全部的努力。
(為方便講述,下文以Shimin為第一視角,本文圖片均有Shimin提供。)
在倫敦最好公校教書
我的同事都畢業於G5和常青藤
大家好,我是Shimin。
在倫敦最好的公校教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想,最直接的體驗首先還是嚴格。
畢竟,我所在的公校誕生之初就含著“金鑰匙”。不僅請了知名建築師來設計校園,還邀請了當地最好的校長和老師來任教。學校是初高一貫制,第一年招生就在整個倫敦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自然,這所承載了英國教育夢想的公校,在教學管理上,也承襲了英式教育紀律嚴格要求的一面。
比如,在我們學校,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輕易都不能請假,更別說遲到。像我們早上8點的教師會議,到點就會關門。如果8點你還沒進會議室,那就不用來了,校方直接會預設你缺席。
校園的彩虹
學生留堂也是家常便飯。要是碰到家庭作業不過關,其他學校可能最多留堂半小時,但在我們學校,留堂1個小時很是常見,甚至有時會留堂近2個小時。
留堂上,我們會和學生溝通他們為什麼留堂了,之後怎麼做可以避免。我們也把這個對話叫做restorative conversation(建設性對話)。
每個學生每天都被要求帶一本閱讀的書來到學校,如果被留堂,他們也能安靜做作業或者認真閱讀。
此外,學校還嚴格規定師生間、學生間都不能有任何的肢體接觸,霸凌更是不被允許。凡稍有苗頭,都會被我們掐滅在萌芽之中。
如果學生有一些更出格的行為,那麼對不起,你很有可能會被老師“請出教室”。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懲戒手段。在英國的其他學校,也許當堂課請出後,下堂課就能重返教室;但在我們學校,如果孩子被請出教室,必須等到父母趕到學校、和老師開完針對性的小會後,才能得到重返教室的許可。
因此,重返課堂的時長一般不太可控,要是遇到家長正巧沒空,學生就一直沒法進入校園,直到父母有空和老師面對面交流後,才能正常上課。
所以對孩子來說,“請出教室”往往是件嚴肅的事情。但效果也很明顯——重返校園後,他們的學習狀態往往會出現180度的大轉彎,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另一個明顯的體驗,就是校園文化會更加多元。
我們學校是初、高一貫制。作為公辦學校,我們不挑選生源、也不收學費。
學生中可能有家境貧寒的,也有家境不錯的。但大家都穿統一的制服,很難從衣著上窺探出家庭背景。
得益於倫敦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學生們還有著多元的文化背景。
像我一個學生就來自不會說英語、只會講葡萄牙語的家庭。在和她爸爸電話溝通時,我只能請來這個學生當翻譯。
要是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我也只好“不恥下問”——請學生來教我正確發音。
此外,我感到我們學校在教學上也非常個性化,也很注重效率。
對於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總是學生的“成績”——如何才能讓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不僅能跟上學校教學,還要再取得不錯的成績呢?
這就不得不要提到英國繁瑣的分層教學。
在我們學校,考試是家常便飯,雖然學生的成績不會公開,但老師們會根據學生的成績,靈活調整他們所在的教學層級。
根據學生不同的水平,我們會按照英語、數學、科學這三門主科,將學生細分為9個層級。
學得最好的學生,會分到1班。有趣的是,“牛娃”似乎更容易被英國老師們“忽視”。在我們學校,好班的學生人數往往最多,一個班最多能有32位學生,但一般只會配備一位老師負責管理。
而排名在後的班級,老師配備往往比較充足,不少班級會配備多位助教。如果學生沒弄明白某個知識點,老師就會一直耐心講解,直到他們能完全掌握,才會進入下一個主題教學。
所以在我們學校,很少會出現“聽天書”的情況。就算是天賦平平的孩子,也能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學會、學好。
到了考場,不同層級的學生也會拿到難易不同的卷子,這樣即便這個學生暫時落後,但他們也能在學習上保有充分的自信。
Shimin和同事
除了學業外,英國學校對學生的心理非常重視,也會花上相當的課時來幫助學生學著自我觀察,主動學習。
像我們現在的學生都是TikTok一代,英國的老師就會特意和同學討論,怎麼才能幫助他們減少社交軟體對自己的影響。
比如把手機放在另外一個房間、解除安裝某些軟體或者限制使用時間。
或者觀察自己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學習最有效率。
相較於一些大道理,可能這些自我認知的探討,會更加實際地指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當然,在我們學校,看得見的是孩子們學得輕鬆;看不見的,是老師們自發的“內卷”。
像別的學校可能一週只有一次教師培訓,但我們從週一到週五,幾乎天天都有教學研討和教師培訓。
這些會議非常高效,第一分鐘就開始講重點,從沒有空話和套話。會議內容也和時下的教學息息相關。
如怎樣的教學才能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一堂課如何能像大師一樣教學(Teaching like a champion );
前段時間還會有AI工具的使用培訓,教我們可以怎樣用AI做PPT……
這些培訓,都能讓你成為未來更好的老師。在這種氛圍下,我的同事們也都非常努力。雖然學校3點半放學,但不少同事都會自覺加班。
像我們數學組組長,畢業於劍橋,她同時也是我的導師,非常擅長教學,不管我問她什麼問題,她從不掉書袋,而是提供多個解決方案,並附帶相關的理論資訊。
即便已經厲害到這個程度了,她每天都會在辦公室待到很晚,你也能很直觀地看到,她做出來的成果就非常完美。真是詮釋了那句天賦比你好的人,可能會比你還努力。
多種因素疊加下,我們學校的排名始終穩定在英國所有學校的前1%。像今年174個畢業生中就有14位考入了牛津劍橋,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升學成績。
沒有主動伸來的橄欖枝
機會全靠自己主動爭取
看好我們學校的家長有很多。我們七年級招200個學生,光申請就收到了兩千多份。
自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被錄取順利入讀。學校招生會有一定的隨機因素,得到Offer的孩子就像中了樂透彩票。
不過,教師子女是百分百能進校入讀的,但我也和我的英國同事聊過,他們普遍隨緣,以孩子需求為主,不會一味要求孩子入讀我們學校。
我們學校對想要升讀大學的孩子,在學業會有一定要求。
學校規定,在11年級教育部組織的統一考試中,學生只有在會考所有科目取得7分以上(總分9分)的成績,才能順利升入我們學校的高中部。考分低於7分的話,他們就需要找其他學校繼續讀書。
不想走學術道路的孩子,考完試後會選擇升入專科學校讀書、或學徒制項。
對務實的英國人來說,上大學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即便是在我們學校,每年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不管成績好壞,會選擇分流至學徒制專案或專科學校。
像我一位在藝術、數學上非常有天賦的學生,就和我說他長大了要去當木匠;
我一位同事也告訴我,他兩個孩子成績不錯,一位繼續上大學、一位去當學徒,最後發現上大學的孩子,薪資水平反而還沒有當學徒的孩子來得高。
所以,我覺得英國上學的最大好處,就在於成績並不能決定你的人生。更注重個人經歷的英國社會,也不會一味追求高學歷或是專業的嚴格對口。
這也是藝術生的我,可以轉型成為數學老師,並在這所學校任教的主要原因。
相較於第一學歷,我所在的這所學校,更看重老師的教學經驗。
入職中,我經歷了三輪篩選。第一輪是簡歷篩選,因為我之前一直教授中學數學,所以這一關順利透過;第二輪是一節課的試講和一場40分鐘的數學小考;第三輪是終面環節。
但這裡我要強調的是,雖然求職過程看似順利,可這背後的艱苦,只有自己才知道。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非常有運氣的孩子,所有機會全靠自己努力爭取。
資質平平也不怕,學習是長期主義
相較於我現在牛津、劍橋畢業的同事,我高三複讀了兩年、高考了三次,才上岸了一所三本學校。
資質平平的我,為了能“逆天改命”,在進入大學校園的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出國。四年來,我一門心思拼績點,學英語、準備作品集,終於拿到了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的Offer,有機會來英國攻讀研究生。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我現在或許會是一位好的藝術設計師。那時的我,根本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名數學老師。
但名校光環沒閃亮多久,我就震驚地看到了嚴峻的現實——國際藝術生在英國求職的機會實在太過慘淡。
面臨著未來的生存壓力,我不得已壯著膽子,請在當地一所學校工作了幾十年的鄰居牽線搭橋,爭取到了學前班實習助教的工作機會。
也正是這份工作,讓我對教育產生了興趣。為了畢業後能留在這所學校,我果斷報名了英國的助教資格課程。
獨在異鄉的就業危機,也讓我始終繃緊著心中的弦,在取得助教資格後,又馬不停蹄地報了所有能充實自己的課程。
就這樣,我邊完成學業、邊實習、邊網課,在英國待了一年又一年,學習也永不停歇。
不要害怕拒絕,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我的求學經歷很是坎坷,求職經歷也不是一帆風順。
獲得了小學助教證書後,我實習所在的小學,拒絕了我的留校請求,而這時,疫情又爆發了。
為了把機會的大門再開啟得多一點,我在給小學投遞簡歷的同時,也順手給許多初中投遞了簡歷。雖然明知英國青春期的初中生有多難教,但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努力嘗試一下。
不久後,沒能拿到小學offer的我,反而得到了初中任教的機會。與此同時,我還在一所中文學校兼職教書一個月。這段經歷,讓我真切意識到中文教師,在英國教育系統中略微尷尬的地位。
原因很簡單,英國中文教職實在是太少,但申請老師又很多,競爭非常激烈,也很容易被取代。對英國學校而言,他們更想要的是像數學這樣的主科老師。
這也促使我下定決心,去挑戰初中的數學教學。
但這個決定,對我而言並不輕鬆。當時,我初中數學知識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必須從頭學習。我得先自己學會,再同步去教給學生。為了不被難題“難倒”,每天我也要不停地“刷題”。
而英國教師資格考試為期一整年,在這個週期中會不間斷地對你進行考察。這就要求你不僅要給學生備課、上課、還要學高等數學、要寫論文……幾乎一個人要做兩三個人的工作。
大多數人會說,那一年是最煎熬的一年,但又愛又痛苦的事情,其實是很值得做的。也是在這個過程裡,我開始喜歡上了思考、愛上了反思和發問,也取得了肉眼可見的進步。
我也不斷積累教學經驗,走出舒適區來挑戰自己——只要能力達到,就去嘗試應聘更好的學校。
最終,我面試了幾十所學校,拿到了5所學校的Offer,也順利獲得了這所頂尖公校的教職。
通知錄取的時候,我心裡非常坦然,因為我知道,只有你把各方面的準備都準備好後,你才可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所以我也特別想和大家分享,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大聲說出來,拼勁全力去爭取,自己來掌握自己的命運。
被好好愛到大的孩子
總會越努力越幸運
身為老師,我也時常會有所焦慮。
實在是我們身處的時代,AI衝擊太過強烈了。像我們學校這次培訓介紹的AI工具,就比6個月前所展示的,有了質的飛躍。
在幾個月就是一次技術革命的情況下,我們的孩子怎麼和AI競爭呢?
從我自身的體驗來講,把學歷卷出一個新高度,顯然是不現實的。在AI已經能取代部分職業的情況下,僅憑高學歷根本就沒有辦法,來保證他們能在未來有好的工作和生活。
真正要卷的,恐怕還是韌性,尤其是培養孩子主動出擊且不怕失敗、不斷學習和反思的能力。
我想,要培養這樣的心智,父母首先就要讓孩子相信自己足夠幸運。
其實如果我不是來了英國,事事靠自己,恐怕我也鍛鍊不出這樣的韌性。
我的家人都非常愛我,這是我從根本上相信我非常幸運的原因。我的媽媽非常注重我的教育,只要哪裡不滿意,她都會想盡辦法為我重新擇校。
為此我小學換了四個學校,三個城市,有時不得不住校學或者暫住在親戚家。但這段特殊的成長經歷,非但沒讓我變得不自信,相反它會讓我更獨立、更果斷。
同時,媽媽對我的信任,也讓我在潛意識中相信自己值得一個更好的結果。
我也學著多去關注正面的事情,把不順當成人生的一堂課,相信每一次挫折,都能把自己帶到更好的方向。
在多年後的教師培訓上,我發現英國一項對七歲兒童的研究,也和我的觀點不謀而合。
這項研究在對比了英國兩所學校學生的志向、對學校和學習的看法後發現,正是這些家庭的價值觀、心態以及看世界的方式,會對他們的成績產生影響,這些最終也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所以教會孩子們珍惜自己的運氣,學會感恩,不要抱怨,即便失敗過很多次,但相信的力量,終能幫助我們走出人生低谷,在努力的心流中,我們的運氣也會越來越好。
此外,要教會孩子不要陷入自我內耗,決定的事情就不後悔。
不難發現,在我的前半生,我努力過,也相信命運的安排,如果當下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我也會學著去更關注自己、忽視周邊的噪音。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難纏。有次我上公開課,兩個關係還不錯的男生莫名其妙就在班上吵起來了。但我會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誤,這樣放平心態後,在緊隨而來的下一節課上,我的心態絲毫不受影響,上出了一堂我認為最滿意的數學課。
這個小插曲也建立了我成為優秀教師的自信。也讓我發現了教學的樂趣——一個個隨機產生的教學問題,就像尋寶遊戲,需要你隨機應變,並不斷調整自己,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法。
所以,在英國當老師,我從沒崩潰過。隨意放棄也不是我的人生選項,我只會堅持下去,從一所學校“畢業”,再去找另一所更好的學校。
生活總有不如意,我們更要教孩子們去關注有意義的事情。
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制定合理的規劃,這樣孩子們既有向上的動力,也能不被太多事情所壓垮。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一次次跌倒中順利爬起,慢慢鍛煉出擅長和熱愛。
如今,在教學之外,我還攻讀了一個研究生學位。但我也給自己立了規矩,週五週六晚不工作,其他時間除了工作,也要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像種花和森林散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真實。
最後,我特別想說一句,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的考試或成績都不會決定我們未來的人生。目前來說,我也很感謝過去曾發生的事、遇到的人,因為我現在正過著我最想過的自由生活。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