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十六屆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
對話主題:《從中國人口趨勢看教育發展的方向》
對話嘉賓:
俞敏洪 新東方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
梁建章 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
主持人:
傅詩淇 新東方兒童素養智學推廣管理中心總經理
中國人口生育率及未來發展趨勢
主持人: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了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先生來到我們家庭教育論壇的現場,和俞敏洪老師一同探討中國人口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有請梁總和俞老師。
首先想請教一下兩位,你們覺得中國人口生育率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梁建章:這是一個笑不出來的話題。過去七年中國新出生人口幾乎腰斬,從2016年的1800多萬降到去年的902萬。以前有獨生子女政策,現在沒有任何限制,但很多人也只生一個,所以情況非常不樂觀。
但也有好訊息,最近國家出臺了一些鼓勵生育的、還未落實但至少是方向性的措施,希望未來有些作用,使得我們的生育率能止跌回穩。
俞敏洪:我對這方面沒有研究,梁老師是中國頂級的研究人口的專家了。我覺得一個大企業的老總,能變成中國頂級的人口研究專家,還能推動中國人口政策的改變,在我心中他就是英雄,挺了不起的。
我個人跟他觀點一樣,面向未來,我覺得中國人口增長這件事情是擺在全中國人民現實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現在幾乎從上到下達成了一個共識:中國的出生率上升和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國未來的創新,和部分避免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這件事情,一定是密切相關的。
這意味著我們從民間到官方,都有了這樣的共識,就是中國要多生孩子。現在要討論的話題是如何多生孩子的問題。現在政府鼓勵多生孩子,梁建章拼命以各種資料來表明多生孩子有多大的好處,這還不夠。我們要了解現實中年輕人不生孩子的主要原因,以及消除社會現實導致這些原因的要素,讓年輕人感覺到生孩子是一件幸福快樂的、沒有負擔的事情,是一件從家國情懷來考慮,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好處的事情。
我們要給到大家願意生孩子的政策。就像梁建章說的,國家相關部門在考慮如何制定相關的政策,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降低養育成本,解決家庭的後顧之憂
主持人:就像俞老師所說的,國家已經開放了二胎和三胎的政策,但是生育高峰並沒有出現,而且生育率反而有越來越低的趨勢。下一個問題請教一下兩位專家,從你們的視角看,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原因是什麼?尤其是梁總,聽說在您公司也打造了很多催生的現場,有很多鼓勵婦女生孩子的政策,包括有生育補貼、居家辦公等等,不知道有沒有取得比較明顯的好效果,讓新東方也可以學一學?
梁建章:我們希望有個示範作用。
所有東西都可以歸結為成本,生育成本過高是大家不願意生孩子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可以分幾類,一個就是直接的財務成本,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花費可能是幾十萬的數量級。我們希望政府能夠直接就把這個成本買單了,我們一直在講生孩子的好處都是給社會給國家的,個人和家庭的好處並不多,從財務賬上算是國家收益,所以應該買單。現在正是國家花錢的時候,經濟低迷需要刺激,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資孩子的未來,整個經濟需要這樣一筆增大的消費和投資,正好幫助家庭解決財務上的支出。
另外一個是同樣數量級的,並不比財務支出小的機會成本。尤其是女性,在孩子小的時候要花大量的養育時間成本。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提供各種各樣的支援,比如說普惠性的託兒所,讓孩子在前幾年能夠被托育;還有在家辦公,讓企業能夠給員工更多靈活的家庭時間;此外,還有學校能不能晚一點放學等。很多措施國務院的報告也都提了,在家庭裡時間花費最重要的是教育,今天可以展開講這個話題,就是如何減輕負擔、高效提供優質的家庭教育,而不是花太多的時間。如果這一點做好的話,對提高生育率很有幫助。
主持人:財富的成本、女性的機會成本、時間成本以及如何高效地去教育孩子,俞老師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俞敏洪:我覺得所有的問題歸結起來,應該還是個經濟問題,剛剛講機會成本,除了個人的獨立性,生孩子以後帶來的經濟上的負擔是最主要的原因。
經濟上的負擔,建章提到了教育的問題。表面上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高中,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後,在公立學校上學似乎不用花太多的錢。但實際上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背後所花的錢是巨大的。因為涉及到了孩子的競爭問題。中考之前,如何進最好的幼兒園和小學;到了小學以後,怎麼進最好的初中;到了初中開始考試,從中考到高考,這一路家長花的心血和金錢非常多。
國家在2021年提出“雙減”政策,是因為看到了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孩子們的負擔太重了,家庭的負擔太重了。我個人完全同意給孩子們減負,給孩子減負的同時就是給家庭減負,讓整個教育白熱化的競爭變成學習樂趣,孩子能夠開心成長,原則上這是中國的教育系統要進行一次巨大變革。
比如中高考這樣的考試是否合理,有沒有更好的系統代替中考和高考,能不能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再有那麼巨大的壓力?我個人完全同意一個觀點:即使孩子沒有任何競爭,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他們有的興趣是源自本能不會消失的,有的興趣是被培養出來的。
比如建章小時候對計算機的興趣,剛好碰上了中國計算機剛開始,就從小被激發出來了。如果他當時不是那麼喜歡計算機,有機會在少年宮學習,又剛好有天分,他不可能在16歲時初中還沒畢業,就跑到上海復旦大學去讀書,最後堅持了自己的方向。某種意義來說,他由於自己的聰明才智,超越了中國教育體制中絞殺式的白熱化競爭局面,但是大部分孩子沒有他這麼幸運。
從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我上高中之前幾乎沒怎麼學,因為我們上高中之前時間大都花在農村的勞動上,幾乎沒有什麼期末考試。1977年大家開始學習,因為要參加高考了。如果我們有一種體系,讓孩子們從小邊學邊玩,玩到至少初中畢業,這件事我認為是可行的。作為家長撫養孩子的壓力就會減少,大家生孩子的慾望就會增加。當然我是完全非專業的表達。
梁建章:我非常認同,現在的考試的確是有點多了。頻繁的考試,比如中考分掉一批,高考,再考研……如果能減少考試,教育的效率就會提高,也不會那麼早就開始捲起來。以前高中、大學是稀缺資源,現在隨著人口的下降,已經不是了。現在錄取大學生數量已經到了七八百萬了,而且大學還在建,我們每年新出生人口只有900萬了,未來肯定是大學的空缺比人口還要多。所以其實完全可以普及大學教育,沒有必要在初中就分流。
人不僅僅是為了工作,他未來還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我們生活在社會上,要做個好的公民、做個好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做個好父母。家庭教育是門學問,大學應該開一門家庭教育的課,講怎麼做好父母,這應該是每個人要掌握的技能。我覺得社會未來越來越複雜,我們希望所有人都接受大學教育,真的沒有必要過早分流。
在大學教育以後,你再進行考試,比在15歲就要承受非常大的考試壓力要好,這樣整個教育的壓力就會減少很多。
俞敏洪:根據現在的人口出生總量,去年是900多萬。中國大學的學生總量,按去年的出生率來看,再過17年所有的大學都招不滿。因為我們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去上大學,上大學本科的機率是60%到70%。中國現在一年本科錄取量是600萬到700萬,不算技術學校和大專,讓全體學生上本科,大學校園都放不滿。我最近看到一個新聞報道,有的大學新建校園被叫停了。往前延伸,再過幾年,不少小學也要關閉,因為小學填不滿人了。再往後,一部分初中也要關閉。也就是說,中國已經迎來了教育資源多於出生人口的狀態,這意味著未來要做好的話,中國優質教育資源可以相對普及和集中;教育領域的競爭可以弱化。
另外一個要素,是中國教育的考評體系,加劇了家庭和孩子們的白熱化競爭,因為優質教育資源是稀缺的,稀缺資源大家都要去爭取。
還有一個問題是考試製度。我有一個比喻,本來每一塊石頭都有稜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愛好、興趣和天賦。但現在為了適應這些考試,就要磨平稜角。比如中考的幾門課主要是數學、語文、英語,到了高考變成六七門課,每一門都要高分,比如語文滿分是150分,我考了150分,但英語只考了20分,我就上不了大學,因為考試取的是總分,而不是單項分。所以孩子不管對這門課感不感興趣,都要考高分,這樣一來孩子就要面面俱到。最後孩子好像每門課水平都很高,但興趣愛好沒有了,自己的天賦在哪也不知道了,完全被磨平了。甚至對學習的興趣和科學的探索能力也沒有了。
所以建章身上的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讓我非常感嘆。他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擺脫了把自己從有稜角的石頭磨成鵝卵石的經歷,他在非常年輕時剛好去美國留學了,他是由一系列的幸運組成的。
我個人也比較幸運。因為我的特長就是語言,先是我的語文成績在小學、初中、高中一直不錯。其次我在高中開始學英語,學了幾年,還考上了北大英語系。但是我當時高考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不用考數學。我跟梁建章的能力是完全相反的,他看見數學和計算機興奮得不得了,我看見討厭不得了。但是我一看見語言我就很喜歡,所以人天生有不同的能力。
今天中國的教育如何設計一套系統,能讓孩子們的天賦發揮出來,就變成了中高考的專家們面向祖國未來的人才發展,要思考的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
我在全國兩會曾經提出,高考有沒有可能變成選拔各個領域有天賦的人的考試,而不是每門課分數都平均化的考試。舉個例子,高考是不是還應該加入一些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課程,比如計算機考試,這樣可以選拔少年計算機天才,然後降低其他分數。比如我喜歡中文,除了標準的中文考試,還有一門特殊的專業中文考試,它不是150分,而是300分。因為我這門課能考到300分,即便其他科目我考五六十分,也不影響我被北大中文系錄取。當然這是一個的簡單設想,如果你喜歡數學,那就考數學的300分;你喜歡生物,就考生物300分。這樣我們從小培養孩子時,就知道可以往這個方向走。
我現在總跟農產品打交道,我認為培養孩子就像農產品的健康成長,要給予適當的環境、土壤,雨露滋潤,不能隨便施肥和拔苗助長,這樣農產品才能長好,結出來的果子大家才願意吃。
培養孩子也是,把積極的心態、追求自己的愛好和天賦、追求知識變成一種快樂,像梁建章一樣成長,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未來孩子培養的目標。
主持人:感謝俞老師,很難總結,俞老師講到語文300分時,我想語文可以750分。語文考到滿分,可以直接進入北大中文系了。
俞敏洪:這不行,你這有點極端。因為孩子還需要有其他領域的基礎知識,如果我語文考到300分,數學考50分,其實沒事,因為多出來語文150分可以墊底。如果你又要求孩子進北大,語文考到150分,英文考到150分,數學考到150分,其他3門又要考到差不多滿分,每門課都要考到接近滿分的水平才能進北大和清華。按現在的標準,坐在下面的彭凱平老師進不了北大,俞敏洪更加進不了北大。可能我就是江蘇地區一個師範學院畢業。我是老天惠顧,我數學考了14分,這是我進北大的數學水平。
AI時代,孩子要有快學、博學的能力
主持人:現在AI技術出現,老師教課的內容、孩子學習的內容都有一些改變。請教兩位專家,作為家長,未來需要重點去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
梁建章:AI技術對大家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它做翻譯、做數學題比人都厲害。
AI作為一個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很多技能型的工作。但是想要掌握AI工具,不被AI工具替代,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反而更高了。你既要掌握這些工具,又要融會貫通,做跨學科的連結。還有就是對人性的理解,AI做不過人,或者說不敢讓AI做倫理、人性、價值觀的判斷,所以你要有對人性的理解和判斷。
綜合來看,AI時代其實對人的要求更高,既要語文好,又要情商高,還要懂很多學科,並且懂怎麼使用這些AI工具。這就對教育和技能的要求提高了很多。
我在《創新主義》那本書裡的一個觀點就是現在我們更需要博學和快學,而不要為了最後的幾分拼命卷。七八十分就差不多夠了,然後你要去學更多的學科。最後我們看企業的選擇,企業到底需要什麼結構的人才,或者研究生院需要什麼樣的創新型人才選拔?這就像自主招生,讓市場決定究竟需要學什麼知識。但總體來說,需要更快地博學,這是我對於AI和未來技能要求的理解。
俞敏洪:建章是屬於文理都很好的人,我突然想起來,他上小學時就把《唐詩三百首》背得滾瓜爛熟了。
梁建章:主要是因為我當時參加計算機比賽的專案內容是用計算機來輔助詩詞創作,那個時候就學了很多詩詞,對詩詞也很感興趣。
俞敏洪:我想說在中國,既要發揮每一個孩子的天分,選拔出來像梁建章老師這樣的優秀天才,又要能讓所有的孩子隨著自己的天分和天賦成長,這樣的教育體系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主持人:梁總的意思是在AI時代,孩子要有快學、博學的能力。俞老師是希望從教育制度上能讓孩子們全方位地去學習。
俞敏洪: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頭腦裝的知識總量是有限的。當然每個人不一樣,有的人頭腦裝得多一點,有的人腦裝得少一點;有的人記憶力強一點,學得快一點。有的人記憶力差一點,學得慢一點。每個人的記憶力不一樣。我更想強調的是,一個人的接納能力和學習能力。
接納能力就是當新知識和新技術到來時,你對它的歡迎程度、鑽研能力,以及你運用新的技術去豐富自己的工作、創業或者研究能力,我認為這一點更加重要。
攜程的發展過程就是一路利用新知識、新技術的過程。在這點上,我們還是缺乏的。因為今天教育的主體內容依然是死記硬背,依然是期末考試,而孩子的創新能力、研發能力、探索能力還是欠缺的。一方面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在這個方面有待系統化和完整化;另一方面,一部分老師本身也養成了非創新型的教學習慣,就是我教你知識,你把它背出來,我教你解題方法,你把它記住,到了期末考試只要考高分,我作為老師或班主任的責任就完成了。
主持人:所以國家的教育制度,老師的教學方法,也需要創新。這個方面梁總同意嗎?您在上少年班的時候,老師是怎麼教您的呢?
梁建章:老師不要求考試考滿分,我覺得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幫助了。能快速學完基礎知識,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學更深的東西,也可以學其他課,未來有太多的東西要學,所以還是要快學和博學。
作為家長來說,很大的作用就是多讓孩子接觸一些在學校裡接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藝術、體育等等都可以。
父母要多帶孩子看天地看世界
主持人:梁老師說到家長對孩子的作用,我知道兩位老師都很喜歡旅行。攜程專注於做旅行相關的業務,俞老師也非常喜歡帶自己的孩子出去旅行。在兩位老師眼中,家長帶孩子去旅行,能給小朋友們帶來哪些變化呢?
梁建章:我認為如果孩子太小的話,並不一定要帶他去遠途旅行。6歲之前,帶他去市裡面走一走也是很好的。但等孩子大了以後,旅行對他的視野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想先說一下“家長”,大家不要狹義地理解為父母。我覺得兄弟姐妹也很重要。現在我大兒子帶著小女兒,他們的關係越來越近了。因為小女兒6歲了,懂事了,他們可以一起買奶茶,他們自己就能一起玩了,這樣就可以降低成本。
雖然我小時候是獨生子女,但我的叔叔、阿姨住在對門,我就跟表弟一起玩,叔叔阿姨教我很多東西。所以“家”是一個大家庭,你的親戚、兄弟姐妹可以一起帶孩子。
我小時候去旅行,就是我爸爸把我送上火車,去北京的叔叔家待一個暑假,跟表弟表哥玩一個暑假,這是非常好的。所以,上一輩的兄弟姐妹也很重要,暑假我去叔叔阿姨家玩,下一個暑假他們來我家這玩,互相輪轉,這樣就降低了成本,孩子也有很豐富的社交體驗。因此,家庭要擴大,大國要大家,家庭教育需要更大的家。
俞敏洪:我覺得父母帶孩子去看天看地看世界還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帶孩子旅行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範圍去看。比如到了週末,父母帶著孩子去農村認識農作物。作物就是我們吃的喝的那些植物。當然不只是糧食,不光是韭菜和麥子的區別。讓孩子能認識所有的植物,這件事本身就算是旅行的一部分。
因為他實際上是帶著孩子走向了天地,認識天地之間這些能把人養活的各種植物。未來孩子長大以後,就可以隨便指著一種植物說,這個就是韭菜,這個就是茄子,這個就是絲瓜,這個就是黃瓜,這就是南瓜。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自然就認識這些東西,但城裡的孩子不一定認得。我小時候有上海上山下鄉的青年指著麥田說:怎麼這麼多韭菜?
除了認識作物外,再拓展一下,去了解植物學的知識,天地之間生長的幾千幾萬種,甚至是幾十萬種、幾百萬種的植物。
我特別佩服《塵埃落定》的作者阿來老師。我跟他去四姑娘山,他指著每一種植物都能講出它的分類,屬於哪個目、哪個種類,讓我羨慕得不得了。光是杜鵑花他就能分出幾十種,在我看來那就是杜鵑花,只不過有的開紅花,有的開白花。
當然孩子不需要像阿來老師那樣,但要讓孩子認識一些普通的樹和草,至少別把蒲公英和雛菊搞混。在這個過程中,說不定孩子的興趣就出現了。
孩子再大一點,看大江大河,欣賞祖國和世界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是非常重要的。我同意梁建章說的,6歲之前不一定要長距離旅行或者給他們講歷史文化,但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就要帶他們去看天地看世界。
我的兩個孩子,從他們上小學開始,每年暑假和寒假,我一定會抽出10天到15天的時間,帶他們行走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我親自給他們講這個地方發生的歷史,這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以及這些景點所發生的故事。當然也帶他們去品嚐美食,欣賞周邊的自然風光。
在我兩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真正的度假不多。所謂的度假,比如到馬爾地夫住在賓館,天天下海去游泳,遊十天泳,看十天海就回來了,當然也有去學潛水之類的。
但是我更多的是帶他們去埃及、古羅馬、古希臘,或者長城以及中國有歷史文化的城市,一路給他們做講解。我兩個孩子到現在為止對旅遊、對研究歷史和風俗文化的興趣依然非常濃厚。這其實在一定意義上也培養出了他們善於積極應對這個世界變化的能力。
我自己的旅行也是一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一路玩的過程。對孩子來說在行走中增加知識和見識非常重要。當然這也要看父母的時間,有的父母確實沒有時間去安排,那就看看孩子們能不能加入一些有意義的夏令營。
父母要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教育
主持人:梁老師說家庭可以是大家庭,親戚之間串串門,去表哥表姐家玩,也是一種旅行。俞老師帶著孩子們去全世界行走,瞭解背後的風土人情。
今天的主題是家庭教育。那在當今形勢下,對個人來講,父母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教育,請分享一些真知灼見。
梁建章:首先要藉助社會的力量。國家政策無論從財力上,還是從減少時間的負擔上,都會有所動作,家長要多利用社會資源,也不用那麼焦慮和擔心,比如擔心孩子的安全。
我大概10歲左右一個人坐火車、坐飛機,我女兒馬上7歲就要自己坐飛機了。十六七歲,已經進大學了,跟大學同學出去玩。現在中國比我們那時候安全得多、高效得多,資訊非常發達,這實際上是安全的。當然你如果能帶著他,創造一些樂趣更好。如果你忙的話,無論讓他跟兄弟姐妹還是表弟表妹,還是跟同學去玩,參加夏令營,都可以。再大一點也可以自己出去。旅行方面可以散養,教育方面可以給孩子搭個平臺,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考試到最後突擊半年一年,前面的時間儘量讓他自由發展。這樣你也省心,你的孩子可能也會發展得很好。
俞敏洪: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根據孩子本身的天賦培養孩子。
比如你的孩子不用怎麼學就能在班裡考到第一第二,這當然再好不過。但如果你的孩子就在中游水平,你也沒有必要對孩子說:拼命學啊,考到第一第二去。這就會給孩子增加很多壓力。
順應孩子本身的特徵,讓孩子在學校裡有一個比較舒服的位置,而不是強迫孩子,透過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拔苗助長,非要讓孩子衝到前面去,非要上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當然他能上再好不過,透過你的部分努力能上也不錯,但千萬彆強迫孩子,讓他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第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關注他的天賦所在。
原則上,一個孩子在正式的科目中,一般會有一門他感興趣的。最好讓他自己努力地在這門課中達到比較好的水平,就像梁建章當時參加少年宮,對計算機感興趣,他到現在為止都對計算機、人工智慧創新感興趣。攜程之所以能做出一個非常完備的智慧化整合系統,跟他在這方面具備的專業知識是很有關係的。
我有一個觀點,如果一個孩子對某一門學科學得比較好的話,他就會對學習一直感興趣。比如我從小到大對語文這門課就特別感興趣,儘管我的數學不太好,但我就沒有放棄學習。所以孩子的天賦一定要關注到。
第三,孩子積極樂觀的個性培養,比學習成績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是很積極樂觀的,哪怕成天傻樂傻樂的,哪怕他沒有考上大學,最後自己開個小飯館、做個小生意,人生一輩子特別開心,這個就是無價之寶。比上了最好的大學,但是人變得壓抑和抑鬱要強很多。所以我們首先要關注孩子個性的樂觀和積極,再去培養他們知識方面和未來創新方面的競爭力。這個底層邏輯要弄清楚,孩子個性好比成績好更加重要。
你看梁建章他成績那麼好,個性也是樂呵呵的,如果你碰到一個天才,但天天陰著個臉,你肯定也覺得不對。人家評價梁建章的兩個字就是很純真,這個純真就是從小到大個性沒有被壓抑過。所以他敢說話,即使說話被網暴了,也樂呵呵的。有這樣的個性,就生活在幸福中,他的幸福指數比我要高。
主持人:今天的對話告一段落,感謝俞老師和梁總的精彩發言,也緩解了父母的焦慮,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