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地質學家透過艱苦的勘探發現,在世界上許多大沙漠底下,蘊藏著儲量驚人的石油氣資源,而且名列前茅的幾個世界級大油田都在沙漠區。
沙漠地區為什麼多油田呢?
相對來說,沙漠的形成較晚,大約在110萬年以內,油氣田的形成則較早,一般在2500萬年以上。
由此看來,大油氣田與沙漠似乎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但是,隨著近年來探測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油氣田的地表處,在遙感影象上出現油氣暈、烴類雲霧。
對油氣田的“生命”研究也發現,油氣田是動態平衡的產物,即一邊是向地下的油氣源補給,另一邊是向地表的油氣擴散,當補給大於散失,就形成油氣田;而補給小於散失,油氣田就會消亡。
大油氣田的油氣源豐富,散失量相對較大,從油氣田擴散到地表的烴類分子,不適於生物生存從而使土壤沙漠化。所以說,並不是沙漠區有利於油氣田的形成,而是由於油氣田的存在才使地表形成了不長植物的沙漠。
當時,全球氣候潮溼,特提斯海位於赤道附近。它熱量資源豐富,特別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後來,由於岡瓦納大陸的解體,板塊開始漂移。最後,特提斯海被非洲、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包圍,它們向北移動,並慢慢關閉。海水開始變淺。非洲、阿拉伯半島等地成為淺海環境。海洋動物和藻類激增。他們死後,這些有機物質與淤泥混合在一起,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高溫高壓後變成油。
在第四紀(約200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開始時,全球氣候發生了變化,中東和北非的撒哈拉地區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變成了乾旱的沙漠氣候。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中東沙漠地區富含石油,這是很久以前形成的。石油首先出現,後來變成沙漠。因此給我們的感覺時,總是沙漠地區產石油。
不僅如此,世界上許多地方不是沙漠環境,而且石油儲量豐富。例如,在中國東北大慶油田的地質歷史上,由於東北地區的沉降和海水入侵,東北地區沒有今天那麼冷,但是氣候溼熱,海洋生物大量繁殖,為石油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類似的蘇聯秋明油田和北美油田也是如此。
除了淺海環境,有時湖相沉積物也產油。我國四川盆地在古代地質歷史時期曾是一個湖泊盆地。石油生產有許多有機體和條件。到目前為止,四川也是我國油氣資源豐富的省份。據最近媒體報道,鄂爾多斯還發現了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山西和黃河中游有許多湖泊沉積,有石油條件,但只存在多油少油的問題。
在地質歷史時期,淺海或湖泊相沉積環境是特別好的成油條件,這與我們今天是否看到沙漠幾乎沒有關係。
1.風力侵蝕作用分類
風力侵蝕作用分為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
風吹經地表時,由於風的動壓力作用,將地表的鬆散沉積物或者基岩上的風化產物(沙物質)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壞,這種作用稱為吹蝕作用。風速愈大,其吹蝕作用愈強。
風夾帶沙子貼地面運動時,風沙流中的沙粒對地表物質進行衝擊、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進的表面,風沙甚至可以鑽進去進行旋磨,風的這種作用稱為磨蝕作用。
2.典型的風蝕地貌
風蝕地貌主要有以下八種:
1.風蝕蘑菇:發育在水平節理和裂隙上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經受長期的風蝕作用以後,可形成上部大、基部小、外形很像蘑菇似的岩石,稱風蝕蘑菇(蘑菇石)。
一般認為,風蝕蘑菇與岩層本身性質和風沙流特點有關。上部岩層巖性緊實,下部岩層巖性較軟;風沙流下部的吹蝕作用強,上部的吹蝕作用弱,都是風蝕蘑菇的成因。
2.風蝕柱:風長期吹蝕垂直與水平裂隙均較發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立的風蝕柱。
3.石窩(風蝕壁龕):是在陡峭的迎風巖壁上,經風蝕形成的許多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石袋),其直徑20cm左右,深可達10-15cm,有的零散分佈,有的成群出現。
風蝕壁龕形成過程
①陽光曬熱巖壁,使岩石內部的礦物體積不同程度地膨脹,產生脹縮風化。
②加之岩石受熱時,其內部的鹽溶液順毛細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細孔中結晶,撐脹岩石,使之發生崩解。
③風吹蝕風化了的疏鬆巖面,形成許多淺小凹坑。以後,風沙再沿凹坑鑽磨,使之不斷加深擴大,逐漸發展成為石窩。
大的石窩又稱為風蝕壁龕,有的高可及人。這種現象在花崗岩和砂岩壁上最發育。
4.風蝕谷:在幹早荒漠地區,偶因暴雨產生洪流沖刷地面,可形成許多衝溝。沖溝再經長期風蝕改造,可加深和擴大成為風蝕谷。風蝕谷無一定形狀,可為狹長的壕溝,也可為寬廣的谷地。它們沿主要風向延伸,蜿蜓曲折,長者可達數十千米。
5.風蝕殘丘:一個由基岩組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和暫時水流的沖刷,以及長期的風蝕作用以後,原始地面不斷縮小,最後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稱為風蝕殘丘。(風蝕谷間的殘留高地或孤立丘崗)它的形狀各不相同,以桌狀平頂形較多,亦有尖塔狀的。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6.風蝕雅丹:雅丹地貌與風蝕殘丘不同,它不是發育在基岩上,而是發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狀堆積物中,以羅布泊窪地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最為典型。
7.風蝕窪地與風蝕盆地:風吹蝕地面鬆散物質後形成的直徑10~100m,深1m,平面呈圓形或馬蹄形的窪地稱為風蝕窪地。窪地淺,盆地規模大,當窪地與盆地深度低於地下水位時,水流出地面積聚成湖,稱為風蝕湖。(如甘肅敦煌的月牙泉)。
8.戈壁灘:地表遍佈裸露的裸岩和碎石,是大風將細小的沙塵帶走後,遺留在原地的碎石地貌。這裡需要注意,風力侵蝕只是戈壁灘形成的成因之一,並非其全部成因。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