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一份調查顯示,當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經常被父母或老師提醒、批評和指責時,他們也會慢慢認同,逐漸喪失信心,甚至被同學另眼相待或者孤立,這正是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愛說教和講大道理是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時的普遍現象。許多家長將教育等同於說教,認為只要對孩子說了,就完成了教育任務。現實生活中,家長的“正確的廢話”和“把目標當措施”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無效的。家長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家長正面身教
助推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特邀觀察員:李豔瑩(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高階教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真正成功的教育,是有效激發孩子成長內驅力的教育。要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家長首先需要認清教養方式的不當之處,注重溝通的方式,用正面管教、以身作則的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樣、人生的導師,助推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
首先,家長要注重溝通方式。家長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要想實現良好的效果,需要注重溝通的方式。家長需要講究溝通的藝術、注意語言的表達;要做到用心,關注細節;要真誠,帶有感情的溝通;要注意情緒的控制,為了做到真誠溝通,家長應該注重聽孩子所說的話,使用委婉的語言,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保持平靜、冷靜。這樣,才會讓交流更順暢、愉快,使溝通更有效。
其次,家長要多些正面管教。孩子成長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需要先解決“問題教育”。為了解決“問題教育”,應該改變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長應該揚長避短,多對孩子進行正向引導,對孩子的言行多一些正強化,多一些正面管教,做到既不懲罰也不驕縱地管教孩子。因為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家庭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需要提醒的是,家長要注意將鼓勵和讚揚有效區分。應多給予孩子鼓勵,而非讚揚,因讚揚指向做事的人,讓孩子更多想“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長大後孩子可能會形成完全依賴於別人觀點的自我概念,變成“討好者”;家長應該進行指向行為的鼓勵,啟發孩子內省“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麼”等,多讓孩子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態度。
破解說教“三部曲”:
傾聽﹢提問﹢示範
特邀觀察員:蘇曲光(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說教式教育就像一堵牆,當教育者頻繁地提醒、批評和指責孩子的生活、行為和習慣時,看似是在履行教育的職責,實則是在孩子的心靈上劃下一道道傷痕。長此以往反而讓孩子養成認同負面評價,導致自信心流逝甚至產生自卑心理,走向心理問題的深淵。如果家長長期使用說教式育兒方式,還會阻礙親子間良好的溝通與孩子的健康成長。希望家長們嘗試改變自己,透過“傾聽﹢提問﹢示範”的模式推倒這堵牆,走出說教等於教育的誤區。
首先,家長要會傾聽。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家長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地聆聽。無論是孩子在學校裡遇到的趣事,還是和同學之間的小矛盾,亦或是對某件事情的困惑,家長都要耐心聽完。這樣做,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們會更願意和家長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為後續的教育引導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家長當時沒有時間,要真誠地告知孩子:“再給我一點時間,一會忙完慢慢說給我聽啊。”
其次,家長要會提問。家長要善於引導孩子自主思考。當孩子分享的事件中,家長覺得孩子的做法不妥,不要直接批評和講大道理或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自己去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家長試試這樣的提問:除了你現在表達的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觀點呢?你覺得同學或老師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你覺得他們的看法哪些是積極的?
再比如,當家長和孩子的看法出現矛盾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能否既滿足你的需求也滿足我的需求呢?你給這些想幹的事排個序,最喜歡做什麼、條件是否允許?如果做這件事就必須放棄一些,你能試著說服自己嗎?家長要教會孩子自己權衡利弊,做出選擇。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有更強的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家長要會示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在各個成長階段,家長都有值得孩子崇拜的點,成為孩子的榜樣至關重要。在道德品質、行為規範等方面家長以身作則,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積極的影響。家長在家不只談學習和成績,要讓家庭成為孩子的港灣,要給孩子示範熱愛生活,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孩子取得進步時,家長給予真誠的讚揚和鼓勵;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給予溫暖的安慰和支援。用愛去滋養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知道無論自己成功或者失敗,都有家人在背後。這種情感上的連線,會讓教育更加順暢和有效,行動永遠比言語更有力量。
總之,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用心去雕琢。家長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說教≠教育,要積極改變,勇於嘗試,探索更科學、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的痕跡隱藏起來,用“傾聽﹢提問﹢示範”去引導和影響孩子,助力孩子在健康、積極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
專家分析
說教不等於教育
特邀觀察員:李兆良(吉林大學教授,吉林省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家庭教育中,熱衷於說教和講大道理是很多家長的普遍現象。許多家長錯誤地將教育等同於說教,認為只要對孩子說了,就承擔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就完成了教育的任務。
事實上,說教並不等於教育。
從心理學上講,家長“喋喋不休”的說教刺激會讓孩子產生心理“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是指由於過多、過強或過久的刺激作用,而引起人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父母對孩子三番五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停說教就是一種典型的過度教育,會侵犯孩子的心理領地,使孩子的認知出現超載,會讓孩子厭煩,焦躁不安,難以忍受,甚至表現出憤怒,導致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出現自然的逃避、反抗和心理牴觸現象。
父母習慣採用說教的方式,對孩子大講特講一堆抽象的道理,單向硬生生地給孩子灌輸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說教式的教育,絕大多數孩子或許能夠理解和聽懂。但問題是,當孩子在現實生活情境中面臨真正的問題時,還是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即表現出我們所說的“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現象。這表明,孩子即使接受父母的說教和懂得什麼是對的並不等於他們能夠做出良好的行為。也就是說,孩子學習抽象的道理與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確的行為並不是一回事。
家庭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身教,就是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上行下效。父母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示範,孩子會仿效父母。“身教重於言教”“講千遍道理不如行動一次,不如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行不言之教”,都是在強調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榜樣示範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極致是行為的影響。父母不僅要知道如何科學教子的方法,更要實施有效的教育行動,不是說到,而是要做到。家庭教育最終落腳點是父母的身教和積極行動。父母投入積極有效的教育行動,多與孩子進行各種親子活動、親子游戲、親子閱讀、親子運動、親子陪伴,能夠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父母採用積極養育的科學理念和有效方法,以身作則,榜樣示範,以自身的積極行動、積極改變和積極成長,對孩子產生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了無痕跡的積極影響,從而能夠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幸福成長。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王小艾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