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各地中小學陸續進入期中考試模式,您家孩子考完沒有,分數是不是讓你非常驚喜意外?
近日,一位網友發了一條影片,描述了一位大學生老師的遭遇。女兒數學考了8分,這位大學老師很生氣,和妻子說自己的老臉都被丟光了,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於是連續3天不出門,回家就鑽研女兒的數學課本,卷不了孩子就卷自己。女兒媽媽笑哭,當年高考都沒有這麼用功。
該影片引發不少網友共鳴。什麼“哥是大學老師,嫂子211財校畢業,他們的兒子五年級數學考20分“。初中數學老師的女兒,高中數學考41分。9年級的化學老師,輔導3年級兒子的數學,氣哭一個小時。高中高階教師,兒子高中都沒有考上,只有進職高。
不少網友覺得好笑的同時,看到這些大學老師和中小學老師都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自己也就釋然了,也就不那麼焦慮了。
為什麼高知家長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有人說,這是遺傳因素在起作用,父母都是高知,孩子把父母的不好的基因都繼承了,就是沒有繼承雙方的優點。
有這個可能性,但比買彩票中千萬獎的機率還要小。相關研究表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智力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孩子的差異是在小學三年級開始出現分化。此時父母如果重視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以後孩子的理科學習非常容易;不重視,以後不少孩子會繼續朝著形象思維方向發展,理科學習很吃力。
而孩子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在小學三年級開始出現分化,只有小學老師瞭解得更清楚,這是問題的第一個方面。
我們再來仔細統計一下網友表述的情況,大學老師輔導女兒,高中老師輔導小學生,初中老師輔導高中生數學,就是說,這些老師輔導孩子,跨度太大。
每個學段的老師,只熟悉自己那個學段的知識體系和教法,瞭解自己那個學段學生的學習特點。輔導孩子的時候,很容易先入為主地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學生。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學老師看到女兒的三年級數學題,這還不簡單,列個方程就出來了,問題是三年級數學沒有學習方程,當然教不會了。我們家長輔導孩子也是如此。這就是問題的第二個方面,而孩子的老師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家長該怎麼輔導孩子功課?
還是拿數學為例。家長要系統掌握孩子課本的知識體系,沒有學方程,家長只有照著例題來,用例題上的方法來進行講解。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還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家長在講解的時候,要善於用形象的辦法,如藉助線段圖等來幫助孩子分析數量關係。家長了解教材知識體系越多,越是容易用淺近的知識來引導孩子理解,這也是大學老師連續三天鑽研女兒課本的主要原因。
如果家長還想提高輔導效果,就購買一本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教學用書。該書將孩子課本的知識體系和如何講解一個知識點,寫得非常透徹,拿來就可以用,照葫蘆畫瓢。
總之,輔導孩子功課,其實不是家長的事,孩子只要上課認真聽講,還是會跟上進度的。多數家長輔導不了孩子是沒有掌握孩子課本的知識體系和教法,確實想輔導,就要下一番苦功,好好學習一下孩子的課本和相關的教師教學用書。
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路,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