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隔壁家的小女孩,越來越沒兒時的精氣神了。
一米五多的個子,瘦瘦的身板,整天駝著背,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見到人眼神還會閃躲。
明明一二年級那會,她見到人都會主動打招呼,可現在,一聲不吭,臉上寫著“生人勿近”。
其實,她變成現在這樣,我一點不覺得意外。
每次在家裡,總能聽到她媽媽扯著嗓子罵她和弟弟,說他們不聽話,作業不好好寫。
至於她爸爸,典型的甩手掌櫃。
雖然見面時態度客客氣氣,但經常不在家,就算和孩子們在一起,也是手機不離手,兩耳不聞孩子事。
想起教育專家魯鵬程說的一段話:
把孩子比作一顆小樹苗,家庭氛圍就如同他賴以生存的土地。 孩子在家裡除了吃飽穿暖之外,精神營養的吸收,完全來自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氛圍中。
一個長期充斥著怒火、打擊、忽視和冷漠的家,帶給孩子的只有壓抑和恐慌。
久而久之,這種不良家庭氛圍感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還會滲透到他的個性和品德里。
測評一個家幸福指數高不高,從孩子的外表就能看出,一看一個準!
有位媽媽在貼吧上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
那一年她過得很不順,婚姻破裂,事業遭遇瓶頸,每天都攢著一肚子火回家。
見到兒子,情緒一下子剎不住,就本能地大吼大叫:
怎麼又在牆上亂畫,你聾了嗎? 玩具再不撿好,我把你一塊扔了。 你就是個拖油瓶,養你有什麼用!
剛開始兒子還會回應幾聲,但漸漸地,她罵得越大聲,兒子就越不吱聲了。
原本她還得意洋洋,覺得兒子變聽話了。
直到無意間看到兒子在日記本上寫的一段話,她才意識到自己有多殘忍:
“媽媽一定不愛我了吧!
今天媽媽又對我發火了,板著臉,眼睛瞪得像銅鈴,時不時用手指頭戳我腦袋,還吼了好幾次‘早知道就不要你了’。
我害怕極了,要怎麼樣才能讓媽媽不生氣呢?”
有時候,不是孩子說話聲音小,或不說話。
而是父母的聲音比他大得多,兇得多,他被迫不敢大聲說,只能把所有的難過、委屈、不安深埋在心底。
我從教這些年,見過不少說話聲音小若蚊叫的學生。
跟他們熟之後聊開了,會發現大多數的他們,父母嚴厲強勢,甚至家裡爭吵不斷,整天雞犬不寧。
家裡沒機會和空間允許他們說話,他們慢慢就張不開嘴,或說的話只有自己才聽得見。
法國教育家洛克說:“孩子有大聲說話的機會,才有自尊和自信。”
身邊那些吐字清晰、說話語氣平和的孩子,渾身散發出難得的自信,總讓人樂於親近,如沐春風。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庭聚會見到的小主持。
這個在臺上淡定自若,侃侃而談的12歲男孩,颱風好,氣質更是沒得說。
後來接觸到他父母,談吐儒雅,說話輕聲細語,說什麼做什麼都給足家人情緒價值,我就知道這男孩未來可期。
孩子的音量怎樣,總能窺探到他家裡什麼樣的氣場。
孩子說話吞吞吐吐,聲音小很費力,大機率是父母沒有給足他耐心、鼓勵和認可。
然而,越不怕生,不怯場,說什麼都條理清晰,音量適中的孩子,他的家庭氛圍一定更為平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孩子被自己訓斥後的表情。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的書作者,有次因為兩個最小的孩子爭吵而大發雷霆。
那時她完全失去控制,大吼了起來,並警告說:“馬!上!離開這個房間!”
語氣之火爆,連她自己都嚇了一跳。
讓她更難忘的,是吼完孩子後,孩子臉上傳遞出來的恐懼,和被她強迫威脅的震驚。
孩子的表情,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父母對孩子是包容耐心,或否定排斥,都可以從孩子臉上的模樣看得一清二楚。
之前聽過一位寶媽分享。
因為剛生下老二的緣故,她特別緊張敏感,只要老大在家動作大一點,有可能吵醒老二,她就受不了,會把老大拎到角落裡狠狠批評一頓。
有次老大在家玩氣球,一不小心把正泡好的奶瓶撞翻了,牛奶灑了一地。
她沒關心老大燙沒燙到,直接說他笨手笨腳,整天給自己添堵,都不讓人省心。
老大聽完臉色一下子變了,眉毛緊皺成一團,眼眶微微泛紅,抿著嘴,腮幫子鼓鼓的,身體還有點顫抖,像是一隻被激怒的小獸,隨時要爆發。
第一次看到老大這樣的表情,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對老大太苛刻了,趕緊放下手中的東西,輕輕撫摸老大的肩膀,試圖讓他消消氣。
等老大情緒平復下來後,她開口說:
“媽媽這段時間太緊張了,總是說你這不好那不好,媽媽跟你道歉。
以後媽媽會注意的,你不舒服也記得跟媽媽說。”
這番真誠的道歉,效果顯著,老大如釋重負,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
心理學上有個結論,孩子的行為或許會錯,但表情的情緒,不會出錯。
他們遠比大人想象的簡單,所有的心事都寫在臉上。
如果父母暴躁易怒,他的眼神裡透露出的只會是消極、牴觸和戾氣。
但如果父母平穩溫和,對他有足夠的寬容,他的臉上會充滿自信、陽光和從容。
有次去樓下飯館吃飯,點了兩瓶玻璃裝飲料。
由於店裡人多,店長的小女兒過來幫忙,可手裡的東西有點多,一個不小心,餐盤傾斜了一下,飲料全掉了,摔得滿地玻璃渣。
可她沒有大叫起來,更沒有慌張,而是提醒大家別動,她去拿掃把處理現場。
店長聞訊而至,一邊把大塊玻璃用腳踢到一起,一邊提醒女兒小心點,別弄到腳。
看他們父女倆相互配合,不到兩分鐘就收拾好現場,還補給我兩瓶新飲料,不由得佩服:這樣的家庭氛圍,太難得了。
不是大部分家庭都能做到這樣。
有的對孩子學習、成績緊張又焦慮,天天催著孩子學習,可孩子越提醒,越厭學。
有的看到孩子打翻東西,浪費錢,就滿嘴的批評和指責,結果孩子做事畏手畏腳,放鬆不下來。
還有的做好計劃被孩子耽誤了,嫌孩子拖拉、沒時間概念,卻看不到孩子的委屈和難過。
孩子做事放不放得開,遇到突發情況能不能坦然應對,隨遇而安,取決於父母是否給他足夠的鬆弛感。
給得越足,孩子越能輕鬆快樂地做自己。
他無需囿於父母過高的期待,以及自己的無心之錯,而是嘗試自己想做的,用自己的方式建構自我的為人三觀和行為模式。
就像熱播劇《玫瑰的故事》裡,黃亦玫對女兒的教育那樣。
雖然女兒沒遺傳到她的藝術細胞,畫的畫很普通一般,考試也不算拔尖。
但她總提醒女兒:
“你不必和媽媽一樣,你像爸爸,邏輯思維很強,動手能力也非常棒,比媽媽優秀多了。”
至於學習,在她看來,“一次失敗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
在她鬆弛有度的教導下,女兒做什麼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哪怕是爸爸的要求,只要覺得不喜歡,都有勇氣直接說“不”。
每一個能自主去經歷人生的孩子,恰恰是背後站著情緒穩定、主動放手的父母。
寬鬆愉悅的家庭氛圍,才成就情緒自由,敢做敢當的孩子。
知名心理諮詢師凌想說: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父母在上面勾畫理想藍圖。 孩子是一粒種子,他的天賦,他的性格,都已經包含在種子的基因裡。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的天性一些尊重,給生活一些敬畏。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用愛、尊重和平等,代替批評、責備和焦慮。
孩子的成長,有且只有一次,他更需要家庭的溫度、容忍度和鬆弛度。
只有不過分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孩子才能在父母的託舉下,心無旁騖,一步步向前奔走。
所以,從今天起,請給孩子一個有愛鬆弛的成長氛圍,祝福他日後有自信、陽光明媚的未來。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唐宋八大家
作者 | 哎呀媽,來源:小十點(ID:sdikid)。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