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自然地理高中地理主幹知識及答題模板
地理綜合題答題步驟:
1.細審“題幹”。“關鍵詞”和“修飾詞”、“限定詞”
常見“詞語”的把握和答題要求
簡述概要描寫;從各個具體要素大概描述。不說原因。
原因(自然原因,人為原因)說明(說明情況+解釋原因)
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
區位(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有利,不利)
評價“有利+不利”;語言格式:有利:1、2..不利:1、2、..
分析“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比較兩個地理事物都要回答。格式:因為A.,以A比B..
意義正面+負面;本地區(事物)+其它地區(事物)
影響正面影響+負面影響;對現在影響+對將來可能影響;對本地區(事物)影響+對其它地區(事物)影響;對自然環境影響+對社會經濟影響+對生態環境影響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技術、法規、合作)措施。
判斷理由+結論;正確(合理)或錯誤(不合理)+解釋。
變化體現“動態趨勢”增/減;快/慢;升/降;集中/分散。
關係體現“因果關係、前後關係、時間關係、主次關係”
結構所佔比例;主要組成:適當評價其合理性
闡述“分析+觀點”;“原因+結果”。
2.列出“模板”(見下面的常見模祈)
3.仔細“篩選”根據題目的限定詞、圖文材料篩選。
4.醞釀“語言”書寫“答案”
“先自然,後社會經濟”;“先主要,後次要”:“語言具有邏輯性”;“精煉語言”
自然地理一般模板歸納
1.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植被、河、湖(水文)、礦產洋流、岩石、海陸輪廓、自然災害、生態環境、板塊等。
2.地球和經緯網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某地北極星的高度=當地的緯度。
2.經、緯線特徵(定義、長度特徵、形狀、指示方向)
3.經、緯度特徵(定義、實質、命名、遞變規律)
4.重要經、緯線及其意義:南北、東西半球分界線,五帶(熱、溫、寒帶)分界線,高、中、低緯分界線。
5.球面最短距離(航線):兩點間大圓的劣弧(凸向高緯)
3.經緯網的應用
1.定“座標”(緯度,經度):對拓點的求法。
2.定“距離”:經線段長度:緯度差×111km:緯線段長度:經度差X111 kmcos(該緯線的緯度)3.球面最短距離(航線):兩點間大圓的劣弧(凸向高緯)
4.定“範圍”:跨經緯度相同,緯度越高,實際範圍越小。
5.定“方向”
①利用緯度判斷南北方向
a.兩點同是北緯,緯度值大的在北面:
b.兩點同是南緯,緯度值大的在南面;
c.分別是南北緯的兩點,北緯在北,南緯在南。
②利用經度判斷東西方向
a.兩點同是東經,經度值大的在東面:
b.兩點同是西經,經度值大的在西面:
a.兩點分別為東西經,比較二者之和
(若之和小於180°東經莊東面;若之和大於180°東經在西面)
4.地理位置分析: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①海陸位置→降水差異,海洋運輸,外向型經濟。
②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五帶位置、溫度帶、高中低緯度);
③相對位置(位於參照物的哪個方位):
④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對外合作與交柱(外貿)。
⑤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
⑥經濟和軍事位置:(發達地區還是發展中地區)
⑦所在氣候區、地形區、溫度帶、乾溼地區等。
⑧政治位置;(是否地處政治中心,戰略位置優越)
5.地圖三要素
①方向(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
②比例尺(定又、表示方法、大小、內容與範圍、縮放)
③圖例和註記(表示地理事物的符號、文字、數值)
6.等值線地圖的基本特徵
等值線是指數值相等各點的連線。如:等高線、等深線、等溫線、等壓線、等降水量線、等太陽輻射量線、等鹽度線及等壓面等等。等值線的基本特點:
①同線等值(同一條等值線上的數值相等)
②同圖等距(相鄰兩條等值線數值相等或差一個等值距)
③等值線為閉合曲線。
④兩條等值線不能相交。
7.等值線地圖的判讀
①等值線圖的名稱(如: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等)
②等值線的延伸方向
③等值線的疏密程度(遞變大小)
④等值線的狀況(凸高則低,凸低則高)
⑤等值線的區域性聞合(大於大的、小於小的)
⑥等值線的數值變化規律及極值(最大值或最小值)
8.等高線地形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①兩地間相對高度:H相H高一H低(交叉相減)
②水庫壩址(“口小肚大”工程量小,水區大)
③港口透址(等高線稀疏,等深線密集的避風海灣)
④氣象站選址(地勢坡度適中,地形開的地方)
⑤療養院選址(等高線稀疏、向陽坡、背山面水)
⑥窗營地選址(地勢較高的緩坡或較平坦的鞍部)
⑦交通線選址(儘量沿等高線,儘量少穿越等高線,避開降崖)
⑧農業生產佈局(因地制宜合理佈局農,林,,漁業)
⑨判斷河流水文。水系特徵。(引水線路要順地勢自流)
⑩五種陸地地形判斷分佈及地勢特徵(示坡線指向降坡方向)
⑾地形剖而圖的畫法及通視問題。
9.基本地形型別及特徵()
陸地地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城、海溝、洋盆、海嶺、洋脊
10.地形、地勢特徵的描述:(地形型別、地勢特徵)
①地形型別及各地形型別所佔比例:(山脈走向)
②地勢起使狀況:哪兒高,哪兒低,傾斜方向,海拔高低。
③(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佈;(分割槽域分片描述)
④海岸線(平直、曲折)半島、島嶼(多少及分佈)
⑤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發育,冰川地貌發育等)
11.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口小肚大處)
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處(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集水區面積廣);
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儘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
③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④淹沒區大小(移民搬遷、文物掩埋、農田和村鎮淹沒)。
12.港口碼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①水域條件:港闖水深的避風港灣(等深線密集)結冰期無或短。
②築港條件:陸地地基穩定,平坦開聞(等高線稀釋)
【社會經濟條件】:決定港口興衰
①經濟腹地條件(服務範圍大小、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專業港、綜合港)
②城市依託(城市規模大小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
③交通聯絡(與河流、鐵路、高速公路聯運)
④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13.地理資訊科技(“3S”技術)應用
①遙感技術(RS)“獲取”空間資訊
應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②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一“定位”空間資訊
功能:提供三維座標(經度,緯度,高度),速度和時間
應用:防災減災、應急搜救、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
③地理資訊系統(GIS)一“分析”空間資訊
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
功能:對資料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14.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①天氣:天氣晴朗,降雨稀少,大氣透明度高:風速小,溼度低,有利於發射和跟蹤。(晴朗夜晚,便於觀察;向偏東方向發射)
②緯度:地球自轉線速度,影響初始發射速度,影響燃料消耗和發射成本(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
③地形:平坦開闊,便於跟蹤和搜救,地質條件穩定。
④地勢:地勢越高,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越節省燃料。
⑤海陸位置:大陸內部氣象條件好,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類活動少,安全性高。
【社會條件】
①人口:地廣人稀,不造成傷亡和破壞
②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鐵路,便於原料燃料運輸)
③國防:符合國防安全和保密需要(山區、沙漠地區)
15.航天返回基地選擇的條件
①地形平坦開闊,視野開闊,便於搜救。地質條件好。
②人煙稀少,利於疏散人群,保證著陸安全。
③無大河、湖泊,少森林地區,著陸安全,也便於搜救。
④氣候幹早,多晴朗天氣,能見度高。
16.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定義:是指太陽大氣大規模的活動。包括黑子、耀斑(整體性)。
①動電商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②擾亂地球磁場,使地球磁場突然出現“磁暴”現象。
③高能帶電粒子高速衝進兩極高空,產生“極光”現象。
④某些自然災害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災害等。
17.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即大氣對太陽輻射弱作用)
①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大小,蛋長(日照時間長短)
②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日照長。
③天氣狀況(清天多,日照長,太陽輻射豐富)(季節變化)。
④地形:山地的陽坡與陰坡,山地的迎風坡與背風坡。
⑤大氣清潔度:城市和鄉村:大氣汙染小,日照強。
例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①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日照時間長。③地勢高:日照長④空氣稀薄,大氣潔淨,透明度高。
18.太陽能的優缺點
優點:普遍、清潔無害、巨大、長久、可再生。
缺點:分散性、不穩定性、效率低和成本高、佔地廣。能量密度較低,受大氣(天氣)影響較大,大規模開發資金投入量大,技術要求高。
19.我國太陽能發電的基本思路
①合理右局,結合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太陽能發電基地。
②推進太陽能發電產業化,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③發揮太陽能發電調峰作用。深化太陽能國際產業合作。
4.建立完善太陽能發電產業服務體系。
20.太陽能發電重大意義(緩解、最佳化、促進、改善)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環境質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金球變暖;推動產業轉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基礎設拖建設(套西氣東輸對東西部的影響)
21.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的描述方法
①分佈均勻狀況(分佈不均勻,分佈變化地區差異大)
②分佈總體趨勢(**多**少:由**向**遞增/遞減)
③分佈規律(沿河、沿海、沿交通線等)
④數值範圍與極值狀況(*區域為極大/極小區域)
22.地層和化石的關係
地層: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岩石。沉權巖:層理構造:常含化石。化石是確定所在地層的年代和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
①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生物總是從低階向高階,從簡單向複雜進化的。
③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階,越簡單的生物的化石。
1.人文地理環境要素:市場、交通、勞動力、聚落、技術、資源、政策、環境、工程建設、經濟(農業、工業、商業)基礎、機械化水平、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習慣、產業轉移和升級。2.人口分析要素: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勞動力數量、勞動力質量、人口分佈、人口變化(自然增長和人口遷移)人口遷移方向和原因
3.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氣候:過於乾旱、寒冷、溼熱的地區不適宜人類居住。
地形: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於開發,人口密集。
水源:河流、湖泊沿岸有水源、水運、水產養殖優勢。
土壤:土壤肥沃,有利於農業生產,人口密度較高。
礦產:礦產開發的地區人口稠密。
【人文因素】:
社會生產方式:農業社會→農村;工業社會→城鎮。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人口稠密。歷史因素: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稠密,如東亞、南亞等
其他:政治、軍事、文化等因素影響人口分佈。
【人口稀疏區】:
低緯度亞馬孫、剛果河流域的氣候溼熱地帶
中緯度撒哈拉、中亞、澳大利亞的沙漠地帶
高緯度嚴寒地區;北美洲、亞洲的高山寒冷地帶
【人口密集區】:
亞洲東部與南部:①歷史悠久;②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西歐:①資本主義發展最早;②工商業貿易活動頻繁
北美東部: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工業和金融貿易區
4.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自然資源豐富程度(主要因素)→正相關
科技發展水平→正相關
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正相關
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負相關)
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關
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一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5.人口自然增長模式及影響因素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響人口自然增長模式轉變因素】
經濟因素(主要因素):醫療水平、文化教育水平、收入。
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宗教、性別比率、軍事因素。
6.影響人口遷移(機械增長)的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等。
社會經濟因素:經濟、交通通訊、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
政治因素:國家政策、戰爭、政治變革。
其他因素:開發早晚、大型工程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及轉移。
7.人口遷移對遷出地的影響
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有利於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
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結構調整;
有利於緩解遷出地就業壓力:
有利於增加遷出者收入,提高其從業素質,為遷出者提供資金支援,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容易造成勞動力減少和人才流失。(人口老齡化)
8.人口遷移對遷入地的影響
獲取足夠的勞動力;為城市注入了活力。
有利於當地資源的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有利於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增加公共設施的負擔和城市管理難度;
城市化問題(增加交通、住房、就業等的壓力)
給當地資源和環境造成壓力
9.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60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總數的10%,或 65 歲以上佔 7%。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老齡人口的增長加重家庭和社會養老負擔:
降低勞動生產率、減緩經濟增長速度;
不利於增加稅收;勞動力短缺。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老齡化促進了老年產業的發展:
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促進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10.應對人口老齡化應該採取的有效對策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加強老年人消費市場的開發;
加強老年人人力資源的開發;
健全我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
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適度延遲退休年齡;
增加所得稅;
社會養老與私人養老相結合。
11.聚落合理選址的判斷技巧
根據地形判斷。地形平坦的地區,建設成本低,難度小。
根據水源判斷。水源豐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區。
根據交通判斷。沿海、沿河流、有公路或鐵路透過等。
根據災害判斷。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影響不到的地區。
12.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城市區位不用愁,地形氣候與河流,資源交通比較牛,政軍宗教和旅遊。
【自然因素】:
地形: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絡,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②熱帶地區城市分佈在涼爽的高原上(巴西高原、衣索比亞高原、墨西哥高原):③山區城市分佈在河谷、開闊的低地。氣候:氣溫、降水適中的中低緯沿海地區(溫暖溼潤)。
河流(河運起點、終點、河流交匯處、河口易形成城市
資源條件(礦產資源開發)
【社會經濟因素】:
①經濟;②資源;③交通條件;④.政治因素⑤軍事因素;
⑥宗教因素;⑦科技因素;⑧旅遊因素;⑨環境
13.鄉村內部空間結構
【土地利用型別】:鄉村以農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為主。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佔有較大比重,居民點及工礦用地相對分散。
【鄉村內部空間結構特點】:
①鄉村內部土地利用方式較單一,內部空間結構簡單:;
②功能分割槽簡單;以公共服務設施為中心,住宅環繞。
③生產用地比重大,村莊點綴其間。
14.新農村的建設方向(生態農業:經濟、生態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因地制宜,發揮特色農產品優勢,實行專業化生產,擴大生產規模以達到規模效益。
推進農產品的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科研投入,確保特色農產品的品牌
開發新產品;拓展旅遊、文化市場,實現經營多元化
注重生態環境建設,保持良好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
提高人口素質,逐步完善公共服務系統
15.城鎮內部功能區的分佈
【商業區】: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街角路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場廣闊:②交通便捷、便於商品流通。
【工業區】:市區外緣、交通幹線兩側
原因:①減輕對市區的汙染;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居住區】:中高階居住區與低階居住區。
16.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及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河湖(阻隔)、交通線變遷、風向等
經濟因素:地租高低(交通便捷程度、距離市中心遠近)不同功能活動付租能力
社會因素:生活方式、收入、知名度、種族、宗教信仰。
歷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對日後功能分割槽有深遠影響。
行政因素:政府規劃:環境保護;城市化發展。
17.中心商務區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白天人流和車流量大;夜晚稀少)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地價高而且土地有限)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常存在明顯的分割槽。
18.城鎮化標誌(定義:人口向城市地區聚集和鄉村轉變為城市的過程)
①城市人口增加(人口城鎮化)
②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地域城鎮化)
③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最主要標誌)
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產業城鎮化)
城鎮化水平,體現其工業化程度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特點】:(1)起步早(2)水平高(3)速度慢(4)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特點】:(1)起步晚(2)水平低(3)速度快(4)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19.世界城鎮化的程序及特點
初期(起步階段):水平低,速度慢。第一產業比重較大。
中期(快速階段):速度快,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產業佔主導。
後期(穩定階段):水平高,速度慢。第三產業比重較大。
20.逆城市化問題
表現:①城市人口向鄉村或小城鎮迴流:鄉村人口數量增多。②大城市中心區萎縮;中小城鎮發展迅速。原因:①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私家車或公共交通完善。②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例如:英國、美國、西歐、日本、北歐(經濟發展水平高)
21.城鎮化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1.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①推動區域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改善產業結構:②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拉動內需,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2.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城鎮裡建築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電、天然氣等設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3.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①)便於人們對汙染物進行集中處理,提升環境質量:
②透過平整土地、修建設施、綠化等措施,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4.增強區域社會和諧
①城鎮就業機會多,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不僅為城鎮居民,也為鄉村居民提供優質服務;
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教育水平的差別不斷縮小,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漸趨同。
2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合理的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
①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②帶來了聚落形態的變化,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③帶來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變化;
④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增強區域社會和諧發展。
⑤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不合理的城市化】人口暴漲,規劃管理基礎設施不全。
1.生態問題
①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生物圈)
②)土地質量的下降。(岩石圈)
③影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變化;(水迴圈)
④“熱島”現象,影響日照、風速、風向。(氣候)
2.環境問題:大氣汙染、水汙染、噪音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
3.社會問題:住房、交通、就業就醫就學困難、社會秩序混亂。
23.解決城鎮化問題的途徑(生態城市建設)
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重視城市綠化,改善城市環境。
②加強衛星城鎮和城市新區建設,減輕中心城區的壓力;
③加強城市規劃與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④使城市景觀儘可能地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迴圈。
⑤治理汙染,保護城市水域:因地制宜發展城市產業等。
24.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
①地域文化的含義:人類在特定地域內,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地域文化的型別。感受地域文化可以從景觀入手,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③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
體現人地和諧理念。我國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區“宅高田低”的空間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於灌溉。
體現當地人們的社會組織形態、精神追求等。南方傳統土樓以圓樓和方樓最為常見,適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敵的要求,體現御外凝內的集體精神。
④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
城市的色彩、色調體現文化底蘊。我國江南城鎮的粉牆黛瓦,散佈於青山綠水中,低調而又淡雅,與秀美山川相輝映。
城鎮建築反映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北京老域的四合院以北房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體現了長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⑤城鎮空間格局反映某種價值追求。
我國古代都城建設突出以君主為中心的思想,強調城廓方正、對稱,宮城居中
⑥城鎮景觀設計者的追求。
融合地域文化,體現尊重自然、追求社會公平,增加社會福利、創造燦爛文化,已經成為設計者們共同的追求。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