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能力範圍內學到最好,根源是他的視、聽、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做到:耳聰、目明、配合度高。
本文根據劉騁博士新書《快小孩,慢小孩:專注力的誤區、真相和提升》整理編輯,作者:蠍子號。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玩遊戲兩個小時樂此不疲,學習五分鐘神遊太虛;看電視怎麼叫都沒有反應,做作業掉根針都能聽到。你家是不是也有同款娃?
談到孩子學習問題時,有一個詞出現頻率特別高——專注力。
老師說:這孩子很聰明,但上課老走神;
專家說:專注力決定一個孩子人生的高度;
父母說:他注意力沒用在對的地方,看電視很認真……
說的都是專注力。
家長們相信專注力可以透過訓練得到提升,但往往經過訓練,孩子“夾豆子”、“舒爾特方格”(常用的專注力訓練方式)的水平提升迅猛,遷移到學習效果差強人意。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是由美國菲爾丁研究院特殊教育博士劉騁老師寫的《快小孩、慢小孩》,深入剖析影響孩子專注力根源所在,給我一些啟發。
劉騁博士出生於臺灣教育世家,是三個女孩的爸爸。他的父親也是一名博士,早在45年前,老劉博士就在臺灣開展專注力的研究和實踐,有非常豐富的一線經驗。
劉騁博士
美國菲爾丁研究院教育學博士,上海劉氏視聽動教育創始人,榮獲“2020年中國教育培訓行業影響力人物”。作為專注力領域的教育專家,劉騁博士傳承了家族45年來的教育實踐,幫助全球超20萬孩子提升專注力及學習效率。
書中有一個比較顛覆我常識的認知:跟我們通常認為的不一樣,專注力其實不能被培養。
劉博士認為,找到孩子不專心的原因才能解決專注力問題。“專注力的培養是個偽命題,它是結果,不是原因。”劉博士說。
補習到底有沒有用?劉博士提到一個數據。
一家規模龐大的補習機構負責人曾透露:“約有20%的孩子本來就很優秀,還有20%的孩子是教了就會進步的,但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就是來交學費的。”
換言之,如果有10個學生補習,其中只有2個能從補習中受益,其他就是在浪費時間、金錢。
孩子在能力範圍內學到最好,根源是他的視、聽、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做到:耳聰、目明、配合度高。
今天晚上7點半,我們邀請到劉博士做客藍橡樹直播間,我要好好跟他請教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點選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一、
故事聽太多的孩子
真的很容易“走神”!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小學三年級學解二元一次方程,很久都弄不明白。到了五年級再看那個知識點,竟那麼簡單!
是自己變聰明瞭,還是知識點變容易了?都不是。其實是我們的理解能力成熟了。
再比如,剛進小學時班上總有好幾個學生“坐不住”,上課上到一半忍不住起來走一圈。這種行為會擾亂正常的上課秩序,讓老師頭疼。但到三年級、五年級,這種情況幾乎就看不到了。
是因為孩子變“乖”了嗎?還是老師更有威嚴了?真相是孩子們更能控制身體,變得成熟了。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透過聽覺、視覺和動覺三個主要的知覺來學習的——
聽知覺和語言發展、情緒有關;
視知覺與孩子的條理、數理和理解有關;
感覺負責孩子的運動能力,決定孩子的配合度和反應速度。
這三種能力的發育速度有快有慢,通常先發展動、繼而是聽、然後是視。
一個聰明孩子,是指他在視、聽、動能力發展均衡,達到了這個年齡段孩子所具備的成熟度。
為什麼現在孩子會出現那麼多學習上的問題?歸根到底是視、聽、動這三種能力發展不均衡了,專注力只是“背鍋俠”,這跟社會環境、養育習慣等因素有關。
比方說“聽”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很重要,足夠多的輸入才有輸出,聽知覺發達的孩子一般都能言會道,表達能力強。
如今的養育大環境並不缺聽的訓練。從火火兔到磨耳朵,從凱叔講故事到喜馬拉雅睡前閱讀,父母恨不得孩子醒著的每一分鐘,都去吸收世界的新知。
劉博士說,孩子大部分時間沉浸在聽刺激過剩的環境中,讓他們的耳朵特別敏感。結果就是,看起來他在做作業,但腦子裡想著是剛才的故事情節,或很容易被環境聲音吸引。
反思我的教育歷程,孩子小時候我確實經常給他聽故事,他也很愛聽,一個故事反覆聽,還能給我複述情節。我一度認為,聽覺刺激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瞭。
但他現在四年級,在做作業時的確如劉博士所言,非常非常容易分心!家人已經非常謹慎不要在他做作業時發出聲響,但依然躲不過他的“順風耳”。
我很無奈地開玩笑說:“你是隨時隨地準備開小差。”
走神,是聽知覺能力過於強大孩子的通病。
還有一些聽知覺強大的孩子會有情緒問題,當他大腦裡充滿嘈雜的聲音,他就容易興奮和煩躁,沒有辦法有條理去梳理這些情緒。
聽知覺的強大,一定程度上會抑制視知覺和動覺能力的發展。
道理很簡單,當孩子花更多時間在聽故事、看動畫片,他就沒有時間去閱讀、拼搭、整理,而這些都是視知覺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
視知覺強大的孩子更有邏輯性,更容易理解數字和數量,更有方向感,條理性更強。
同理,他就沒有更多時間去運動、去社交,運動能力不足會讓孩子坐不住、身體控制能力變弱,從而影響他的專注力,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二、
不是態度問題,
是教材太難了!
做了20多年的教育,劉博士有一個感觸:現在學科知識的難度,對一部分孩子來說,實在太難了!
尤其小學階段,班上同學之間的能力發展本身就不均衡,生理年齡的差距擺在那裡:8月份和9月份出生的孩子,差距不是1個月,而是1年!
何況孩子本身可能存在能力發展不均衡,他的生理年齡雖然到3年級,但能力水平只有1年級,那他就難以勝任3年級的課程。視、聽、動能力無法與教材難度匹配,再多的補習班也無濟於事。
孩子永遠都是在做簡單、容易的事情上顯得比較專心。面對那些很困難的事情,就算父母再怎麼“威逼利誘”,他都會拖拖拉拉、做做停停。
所以當孩子做作業慢吞吞時,先別急著指責他的學習態度有問題,去關注教材難度和內容,而不是找專注力“背鍋”,甚至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籤,忽視根本問題。
再舉個例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孩子對某個學科有興趣就能學好。但劉博士認為,興趣是結果,最底層的原因是孩子“會不會”。
當孩子可以輕鬆駕馭某項學習時,他就比較容易專心。“會”和“容易學會”,才是專心的根源,而不是興趣。
我家孩子比較擅長數學,對寫作文發怵。當他在做數學時,注意力更集中,一到寫作文就狀況頻出。他無法駕馭文字,自然也就難以對寫作產生興趣、專注寫作。
今天晚上7點半,我們邀請到劉博士做客藍橡樹的直播間,我要好好跟他請教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點選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三、
從慢小孩到快小孩,
我們要評估的四件事
如何判斷自己孩子的能力是否與他現階段的學業難度匹配,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學習?父母有四件事可以做——
第一:評估孩子的視、聽、動能力。
比如視覺能力不足的孩子,存在仿畫不佳、精細動作不靈活、書包和房間亂七八糟、容易情緒化、容易粗心大意、思考多步驟任務時容易混亂等問題。
聽覺能力不足的孩子,存在說話意願低、詞彙量少、造句內容簡單等問題。
感覺動作能力不足的孩子,存在社交意願低、說話咬字不清、行為幼稚不成熟、害羞靦腆等問題。
家長可以根據《快小孩,慢小孩》書中附錄A《試、聽、動能力自我評估工具》,對照孩子的情況進行初步判斷,當然這是需要配合孩子的具體年齡來判斷,也不要先著急幫孩子貼上“多動”的標籤。
第二: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拿我孩子的情況來說,他的聽覺刺激足夠,回家後就減少聽覺方面的輸入。減少聽故事、看電視的時間。
增加視覺環境,比如塗鴉、剪紙、拼圖,這些活動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視覺敏感度和處理複雜資訊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提升視覺要有“品質”的變化,要適應年齡的變化。比如從簡單的手工塗鴉、過渡到簡筆畫、臨摹、素描,透過階段訓練提升孩子視知覺的品質。
第三:正確激勵孩子。
父母有責任為孩子指引方向,激勵的方式就很重要。給孩子更多的正面反饋,比如想要孩子更多參與到運動中去,不要去強制、脅迫,可以有一些儀式感。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為了鼓勵孩子週末爬山,每次爬完一座山,就給孩子一塊獎牌。看著自己滿滿一牆的獎牌,孩子就能有很強的成就感,也更願意參與到戶外運動中去。
第四:始終站在孩子這邊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
當孩子學習出現困難時,無計可施的父母常常會指責孩子主觀上“不努力”、“不專心”,把問題歸咎孩子的心態和態度,對孩子頻繁說教。這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去解決“孩子”而不是“問題”。
智慧父母從現象看到本質: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每個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時,或多或少都有客觀原因,就像我們剛剛說的,能力和難度不匹配,他真的做不到!
父母站在孩子這邊,幫助他找到那個破壞他學習“元兇”,去解決問題,從而走上正軌。
今天晚上7點半,我們邀請到劉博士做客藍橡樹的直播間,向劉博士請教如何找到破壞孩子學習的真正元兇,幫助他們勝任學習,掌控人生。
點選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