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但是學生因為年齡、閱歷等原因,閱讀魯迅的作品總有障礙。那麼,該如何引領學生親近魯迅作品呢?
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找到答案——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家喻戶曉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與“夕”的距離,即是魯迅從幼年到青年走過的歷程,體現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的成長,生動記錄了他這一階段的生活與思想脈絡。魯迅在塑造一個個鮮明的人物角色的同時,將個人回憶與理性思考相結合,緊密融入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革的交織之中,展現了深刻的人性洞察,值得每位讀者細細品味。
面——藉助支架全面通讀
閱讀過程中,建立閱讀“面”十分重要。在閱讀時,學生可以將整本書的背景資訊貫穿起來,從高處俯瞰,系統地理解文字。
在讀《朝花夕拾》時,學生可以完成一個針對全書的學習任務——繪製魯迅的“成長時光軸”。閱讀前,準備一個包含人生階段、所在地點、社會背景、個人家庭生活情況、關涉篇目等方面的表格,在閱讀時補全魯迅先生的“人物檔案”。
如此,把每一篇文章與作者人生經歷的特定階段,以及社會背景結合閱讀,學生就會更加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對整本書有通體瞭解。另外,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也可以目標更加清晰地進行全面通讀,建立起閱讀的支架。
時光軸可以有這些內容:魯迅的童年在紹興度過,那時他祖父為官,家境殷實,衣食無憂,關聯到的篇目有《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魯迅的青年時代分三個階段,分別在三個地點停留:第一個地點是南京,那時正值1898年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魯迅經濟條件不好,需要借錢湊學費,具體經歷體現在作品《瑣記》中;魯迅停留的第二個地點是日本,這個時期大致是1905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之時,他在日本留學期間瞭解當地社會生活,做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相關的篇目有《藤野先生》;第三個階段就是魯迅回國後,歷經1911年辛亥革命,他寫下了《範愛農》等作品。
點——藉助微寫重點精讀
根據提示理清作者生平之後,學生對全書也有了大致瞭解。接下來,就可以進一步思考《朝花夕拾》的主旨。這部散文集透過若干生活片段,抒發的是作者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也有無奈的感傷,展現了當時的世態人情、民俗文化。學生們需要駐足於具體情節,深入閱讀體驗。以“點”閱讀,學生可以依託微寫作任務,挑選最喜歡的篇目進行精讀,深入分析作者創作風格,學習寫作技巧等。
例如,學生可以選擇一個書中人物,結合名著內容進行人物描寫分析,並寫下關於人物性格、特點等的閱讀評價。在選擇人物與篩選情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在通讀的基礎上再次閱讀重點情節,並進行深入思考。尋找人物的過程中,學生們會重新品味“阿長”“藤野先生”“範愛農”“私塾先生”“壽鏡吾”“庸醫”等經典人物的性格特點。
以《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阿長”為例,有學生這樣完成微寫作:我選擇“阿長”這個人物。她是少年魯迅家的保姆,是魯迅童年生活中很有影響力的人,她沒有文化,也很庸俗,甚至愚昧迷信,這從她“常喜歡切切察察”,有很多規矩和道理,特別是過年從壓歲錢到祝福語、吃福橘等情節可以看出。但是她又樸實善良,忠厚真誠,富有愛心,特別是自己大字不識卻為魯迅買來渴盼已久的《山海經》。
用好“閱讀通法”
從容應對試題變化
學生完全可以將“點”“面”結合的閱讀法作為一個“閱讀通法”,讀《艾青詩選》可以從艾青創作階段理清作品內涵,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以藉助保爾成長經歷為軸進行通讀,《西遊記》可以藉助尋找孫悟空的性格變化原因進行通讀……以微寫作驅動的以“點”閱讀,則可以促進學生對名著中某一情節點的深入思考,而這也是近年來北京中考試題的經典考法。
我們分析過三年內北京中考名著的考法。北京2022年中考名著題考的是選擇一個人物寫出他的主要經歷及評價。學生可以藉助通讀獲得整體資訊,從容應對,拿到滿分。2023年中考名著題是選擇所讀名著中的經典人物的“高光時刻”,要分析一個人物的具體時刻和主要情節,重點考的“點”。這正是一個微寫作題目。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進行過名著微寫作訓練,可以輕鬆完成。2024年中考名著題是考經典人物形象的性格變化,進一步增加了難度,學生需要結合通讀和精讀兩種閱讀方式才能完成。
從中考題的變化中不難看出,試題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分析能力,而非單純的文字記憶。試題考察學生在獲知名著中人物情節與背景的同時,希望學生提升閱讀能力,提煉“變化”。透過“點”“面”結合閱讀法,相信學生可以在循序漸進中讀懂每一本名著,逐漸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和素養。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楊海英
(大興區第七中學正高階教師)
編輯:韓衝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