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的我們,都對同一個名字印象深刻——李華,從小學到大學,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幾乎所有中國學生都在英語試卷上看見過“李華”這個名字,也不止一次對這個名字恨到咬牙切齒:不會英語就別結交外國筆友!每次都要我們幫你寫信!
所謂的“替李華寫信”,其實是英語考試中的一種常見出題方式,要求學生以李華的口吻,幫助他給遠在美國的筆友寫一封信,英語作文又是不少學生的一大難題,因此長年累月下來,大家也對李華這個名字又愛又恨。
但也有中國學生表示:儘管學生時代的我給李華寫了無數封回信,也曾經糊弄過,但我永遠記得,四年級第一次幫李華寫信的時候,我是真的期待對方的“early reply”,只可惜這封回信,一直到畢業都沒能收到。
美國網友“李華回信”走紅,中國網友淚目:怎麼才來,我都長大了
本以為這份學生時代的遺憾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畢業後被工作磨平了稜角,直到漸漸忘卻李華這個名字,可沒想到,美國禁止Tik Tok的行為,不僅為中國自媒體平臺帶來了許多外國友人,也彌補了不少中國學生的遺憾,童年的紙飛機,兜兜轉轉,又飛回了我們的手中。
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理由,禁止美國網友使用中國開發的軟體Tik Tok,也就是國際版抖音,但這種可以分享日常、結交朋友的短影片平臺在國外已經積累了大量的使用者,也成為了許多美國網友們最喜愛的軟體之一。
可隨著Tik Tok被徹底下架,大批美國網友想到了另一個辦法,不惜搭著“梯子”也要來中國的社交媒體結交朋友,於是乎,就出現瞭如今這樣的局面:大批美國網友湧入國內軟體小紅書,開啟了一場神奇的中美網民交友之旅。
起初不少中國學生還只是看看熱鬧,讓美國學生幫自己做英語閱讀,可沒想到,美國的日常口語對語法並不如國內學習的那麼嚴謹,不少學生事後吐槽:20個完形填空發給美國人,結果沒一個是對的。
但隨著新鮮感退卻,大家也開始溝通起了各自感興趣的話題,有美國學生詢問中國學生:中國人是否會過美國的傳統節日,比如聖誕節?結果被中國學生調侃:韓國人說聖誕節是他們的。
文化自信促進中美學生友好溝通,讓學生時代的遺憾得以彌補
後又有中國和美國畢業生互相溝通就業現狀,才得知,不僅中國的畢業生就業困難,就連美國的畢業生也難以找到工作,很多人甚至要做2—3份工作才能維持溫飽。
聊著聊著,友誼的小火苗漸漸升溫,有美國學生瞭解到,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以李華的名義給美國學生寫了很多封信,卻遺憾的沒有收到任何一封回信,於是乎,大批的美國學生開始在網上給李華寫回信,現學中文寫下真摯的回信,不少網友看後淚目了。
有學生直言:自己上學的時候並不喜歡英語,考試的時候作文不會寫,抄過閱讀也抄過完型,自己沒有認真對待過英語作文,沒想到卻在畢業後的多年收到了回信,童年的紙飛機終於回到了自己手中。
更有畢業生淚目的表示:親愛的筆友,你的回信為什麼才到啊,我都長大了,現在已經不是學生了,正在工位上做著PPT,但我是很高興,因為李華終於收到了回信,而且還不止一封,而是千千萬萬封。
隨著美國網友的“李華回信”走紅,國內孩子們學生時代的遺憾得到了彌補,這場意外的相逢和獨特的友誼也令不少人感慨:或許這才是世界原本該有的樣子,和諧、友好、幸福。
但透過這次“李華回信”的背後,希望同學們能意識到:其他國家對中國社交平臺、中國文化的認可,離不開我們祖國的強大,正是這份強大帶讓我們得到了尊重,也帶來了文化的自信,這背後,離不開的是無數前輩們的努力!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