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國際著名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11月24日15時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教授一生投身於中國詩詞研究,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著作數十種,曾獲得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14中華文化人物,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中國政府友誼獎,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計程車”“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葉嘉瑩教授的部分作品
可以說,“詩詞”是葉嘉瑩生命的永恆主題。
從幼年時期對詩詞的熱愛,到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將苦楚轉化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詩篇,再到晚年仍致力於詩歌的教育和傳承工作,她為後人留下了無價的精神遺產。
葉嘉瑩教授提出了在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的“弱德之美”理念,而她自己的生活,就是這一理念最生動的體現。
讓我們一同跨越時光的長河,回顧葉嘉瑩教授那充滿詩意的一生,細細品味她那些雋永美麗的詩作。
我們將懷著最深切的敬意,向這位卓越的學者致以最誠摯的哀思。
· 一 ·
與詩詞相伴的一生
葉嘉瑩祖籍蒙古裔滿洲人,原姓納蘭。清政府被推翻後,許多滿人改漢姓,所以納蘭家取祖籍之地名“葉赫”的首字,改姓葉。
葉嘉瑩的家庭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葉嘉瑩三四歲時,父親就開始教她學習方塊字。啟蒙時臨摹白居易的《長恨歌》,給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首詩情感纏綿悱惻的、音調朗朗上口,葉嘉瑩臨摹不久便熟讀成誦。自此,她打開了與詩歌相伴一生的大門。
年幼時受到姨母的教養,葉嘉瑩直至暮年都能熟背《論語》。《論語》中有不少論《詩》的話,使她在學詩方面獲得了很大的啟發。她在為文與講課之際,經常喜歡引用《論語》中論《詩》之言。
葉嘉瑩在童年時與弟弟的合影
1941年,葉嘉瑩放棄了北大醫學系,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大學期間,母親薨逝,“愁苦之言易工”,她創作了大量詩詞。冥冥之中,她與詩詞的緣分更加深厚。
同一時期,她幸運地遇到了顧隨先生,對方的教學讓葉嘉瑩大開眼界。顧先生擁有深厚的古典詩詞素養,對詩歌還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和直覺。因此,他的詩歌講解既融合了中西方的廣闊視野和深刻見解,同時又不受任何中西方學說的限制。他完全依靠自己作為詩人的敏銳直覺,獨立思考,直接觸及詩歌的核心本質,這給葉嘉瑩後面的詩詞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顧隨先生家中(二排右二為葉嘉瑩)
1945年夏季,葉嘉瑩完成了大學學業,隨後投身於中學教育工作。她對古典文學的深厚情感感染了學生,激發了他們對國文學科的熱愛。因此,她陸續收到了朋友們的邀請,希望她能兼職授課。儘管工作量巨大,但師生們對國文課的共同熱情讓她從未感到疲憊。
1948年春,為了南下結婚,葉嘉瑩告別了她成長的地方北平,後又隨丈夫去往臺灣。
到臺灣不久後,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抓入獄,隨後她也和落地未久的孩子也身陷囹圄。雖隨後被釋,但已無容身之所,只能寄人籬下,日日睡於過道之上,艱難生活。
在臺灣的這段艱難歲月中,葉嘉瑩正是從古典詩詞中得到了莫大的精神安慰——
在臺南時,她見到茂密的鳳凰木,便有感而填了一首《浣溪沙》:
一樹猩紅豔豔姿,鳳凰花發最高枝。驚心節序逝如斯。
中歲心情憂患後,南臺風物夏初時。昨宵明月動鄉思。
1978年,葉嘉瑩向中國政府提出回國教學的申請,希望用母語講授中國古典詩歌,以表達一個書生想要報國的感情和理想,將對詩歌的熱愛繼續傳遞下去。
葉嘉瑩的一生經歷了三次大挫折:母親的逝世、丈夫的拘捕及其性格大變、以及長女的意外去世。面對一系列沉重的打擊,葉嘉瑩仍以詩詞為伴,以紓解內心的痛苦。她曾寫了多首《哭女詩》,如:
萬盼千期一旦空,
殷勤撫養付飄風。
回思襁褓懷中日,
二十七年一夢中。
平生幾度有顏開,
風雨逼人一世來。
遲暮天公仍罰我,
不令歡笑但餘哀。
不過,這並不能使人真正從苦痛中超拔出來,她的整個心情仍是悲苦而自哀的。
這種心態,一直到1979年以後,才逐漸有了改變。那是因為自1979年以後,大陸開始了改革開放,葉嘉瑩實現了多年來一直想歸國教書的心願。
· 二 ·
提出 “ 弱德之美 ”
葉嘉瑩對詩詞的解讀和欣賞,既不完全是基於學術角度的純理論研究,也不僅僅將古人的詩作轉化為優美的散文。她是透過自己的生命體驗,去感受古人的生命和情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歌教育強調的是一種“由詩而興”的精神,葉嘉瑩正是在這種傳統中成長起來的詩詞愛好者。她從小就在家庭中接受了詩詞的吟誦和創作訓練,這讓她對詩歌有了直接的感知能力。而在大學期間,顧隨先生的指導進一步激發了她的想象力和聯想力,使她不僅能夠直觀感受詩詞,還能深入地思考和聯想。
少年各時期的葉嘉瑩
1993年,葉嘉瑩先生透過對朱彝尊的愛情詞《靜志居琴趣》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弱德之美”這一詞學美感特質。
朱彝尊因家境貧寒而在17歲時入贅馮家,婚後,他因無力養家而備受冷落,只有妻妹壽常理解並欣賞他。兩人共同吟詩作畫,因此,朱彝尊對年幼的妻妹產生了一種微妙而難以言說的感情。
這種感情雖然純粹而熱烈,卻違背了倫理道德,註定不為世所容。因此,朱彝尊只能將這份真摯的愛情壓抑在心中,透過詞作《靜志居琴趣》來記錄這段無法向人言明的情感,詩作真實動人、纏綿悱惻。
難以言說的悲哀和幽微隱約的情意,往往只能透過詞來表現,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美學品質。葉嘉瑩認為,這種美學品質的形成,正是因為作者們將內心的“難言之處”無意中融入了詞的敘寫之中。無論是溫庭筠的仕宦不偶,還是韋端己的亡國亂離,這些歷代文人的詞作都體現了“弱德之美”。
葉嘉瑩(圖源電影《掬水月在手》)
葉嘉瑩進一步闡述了“弱德之美”的概念,指出這種美感特質不僅存在於詞作中,也蘊含了人生的操守。她在評說朱彝尊的詞作時提到,“弱德之美”是在強大外勢壓力下,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隱曲姿態的美。在《荔尾詞存》的序言中,葉嘉瑩進一步論述了“弱德之美”,認為它不僅僅是自我約束和收斂的弱者心態,而是在約束和收斂中還包含了對理想的追求與堅持的品德。這種美雖然外在形態呈現為弱,但內在卻蘊含著德之操守。
無論是身處高位還是平民百姓,每個人在生命歷程中都會遇到難以言說的磨難與壓力。面對這些困難,選擇隱忍並非示弱妥協,而是為了尋找機會改變局勢,將逆境扭轉為順境。
因此,“弱德之美”包含兩層含義:
一是詞文作者在巨大外部壓力下采取的隱忍約束自我的姿態;
二是即使在外界壓力造成的孱弱姿態下,內心仍堅持理想和意志,實現自我實現和自我完成,從而成就“弱德之美”。
葉嘉瑩(圖源電影《掬水月在手》)
· 三·
以生命回應詩詞
葉嘉瑩本人就是“弱德之美”活生生的例子。她出生於名門,少年時期在家庭中受到古典詩文的薰陶。有順利的開局,卻不曾想後面的人生充滿了苦難。
儘管如此,她從古典詩詞中獲得精神慰藉,在困苦中接受挑戰,努力生活,同時不忘信念與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正是“弱德之美”的寫照。
葉嘉瑩致力於傳承詩詞文化,希望將自己的體會傳給後來的年輕人。她認為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珍貴寶藏,需要繼起者不斷開發和拓展。因此,她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教書,被譽為苦行僧和傳道士。
她認為,如果不將好的東西傳下去,就對不起古人和來者。正是她對古典詩詞傳承的信念,使她能夠理解並找到“弱德之美”,也是她本身所具備的“弱德之美”讓她堅持傳承。
晚年,葉嘉瑩捐出全部積蓄貢獻於研究,孤身一人,淡然面對生活。
她曾說:
我如今已年逾古稀,有些朋友和我開玩笑,常說我是“好為人師”,而且“不知老之已至”。其實他們殊不知我卻正是由於自知“老之已至”,才如此急於想把自己所得之於古詩詞的一些寶貴的體會要傳給後來的年輕人的。
葉嘉瑩與研究生討論選題
葉嘉瑩一生的理想,就是將詩歌之美與品質發揚光大。閱讀葉嘉瑩的著作,感受詩詞中的精神與學術力量,或許是我們紀念葉嘉瑩最好的方式。
《迦陵著作集九冊》
作者:葉嘉瑩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
《迦陵論詩叢稿》《迦陵論詞叢稿》
《唐宋名家詞論稿》
《清詞叢論》
《詞學新詮》
《迦陵雜文集》《迦陵雜文集二輯》
《迦陵講演集七冊 》
作者:葉嘉瑩
《唐五代名家詞選講》
《北宋名家詞選講》
《南宋名家詞選講》
《清代名家詞選講》
《唐宋詞十七講》
《迦陵說詞講稿》
《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
《小詞大雅——葉嘉瑩說詞的修養與境界》
作者:葉嘉瑩
小詞如何從愛情的品格昇華到人生的境界,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修養?讀者又如何能夠從小詞中領略這種修養和境界?葉嘉瑩女士將為您細細評賞,雖小詞,大雅存焉。
《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
作者:葉嘉瑩
葉嘉瑩女士從自己在不同年齡階段讀李商隱詩歌的感受出發,結合李商隱坎坷的人生故事,為讀者細細講述李商隱詩歌深微幽窈的心靈境界以及無處不在的濃郁的悲哀。
《人間詞話七講》
作者:葉嘉瑩
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和典雅細膩的文字,帶你讀懂王國維及《人間詞話》中講述的詞的故事及其美感特質。
《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
作者:葉嘉瑩
本書講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作名家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辛棄疾、朱彝尊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感情品質。
《靈谿詞說正續編》
作者:繆鉞 葉嘉瑩
本書將論詞絕句、詞話、詞學論文、詞史等寫作體式貫通融合,縱論晚唐迄晚清如溫庭筠、李煜、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元好問、納蘭性德、王國維等名家詞人及其詞論,是一部頗具詞史意義的開新之作。
-End-
▼點選名片 ⭐標關注我們▼
深切緬懷葉嘉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