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專業的地理科普平臺
最全面的海量備考資源
雨林探索
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總是凡人無法想象的,每一種生命降臨於人世間都有它奇妙而合理的生存法則。今天將帶著大家走到熱帶雨林的深處,感受神奇的板根現象。
01
1
WHAT
#什麼是板根?
板根,亦稱 “板狀根” “支柱基板根”,熱帶雨林植物支柱根的一種形式。植物一般是把根系扎進土壤,執行吸收水分、養分、供應地上部分莖幹、枝葉生長的功能,也起著承受地上部分重力的支撐作用。為了更好地執行上述的功能,根系總是向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發展,並與附近的植物展開了空間與資源的激烈競爭。
板根是喬木的側根外向異常的次生生長所形成(其實就是側根的變態),是高大喬木的一種附加的支撐結構,樹幹與沿地面走向的側根之間構成一個至數個多少扁平的三角形的板狀根,有時可高達3~4米。通常輻射生出,以3—5條為多,並以最為負重的一側發達,在土壤淺薄的地方板根更易形成。區別於其他的根,板根是一部分裸露在外的,而且成板塊狀,似火箭的尾翼。
02
WHY
#板根有什麼作用?
①支柱
在熱帶雨林,一些巨型喬木身軀高大而粗壯,樹冠也非常寬大,且常常受到藤蔓植物的纏繞十分沉重。又因為土壤水分充足難以呼吸,根系無法深入土壤。再加上狂風暴雨的“摧殘”,不倒才奇怪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聰明的他們採取了地面空間發展的策略——他們以樹幹基部為中心,由側根外向次生生長,成輻射狀延伸出數道翼狀板根,支撐樹木龐大的身體,成功解決了“頭重腳輕”的難題。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四樹木”最為典型
它的板根可達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寬,形成巨大的側翼
②搶奪營養與生存空間
熱帶雨林豐沛的雨水帶來了強烈的淋溶作用,雨水溶解並帶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礦物。因此,土壤只有薄薄的一層,十分貧瘠。雨季的雨林含水量接近飽和,空氣匱乏不利於根系呼吸。所以要是想生存下來,地面空間是必須“爭奪”下來的領地。越靠近地面,越肥沃的表土,植物的競爭就越是激烈;越是貧瘠且空氣稀少的土壤深層,植物的競爭越不激烈。
↑ 江門新會,一株三百多年的細葉榕撐起一座鳥的天堂
③保證根系呼吸
由於熱帶雨林處在多雨,潮溼的氣候條件,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長的雨季總是處於飽和或近於飽和的狀況,樹木的根系因“呼吸”所需,它們很難深入到空氣缺乏的深土層中。所以大塊的板根幫助植物根系進行呼吸,讓植物在多雨的潮溼環境中也能正常生長。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 華南植物園的落羽杉林
曾以“龍洞琪林”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一
春來嫩綠、入夏青蔥、秋時棕紅、冬來飄落
一片溫帶景象,宛如一幅變幻的風景圖
④防火防盜防人類
某種程度上,熱帶雨林巨型板根防範了動物入侵和人類砍伐。由於過於高大和粗壯,不少板根大喬木因此倖免於人類刀砍斧劈的劫難。
但即便如此高大,仍然有很多板根被人類無情砍伐,仍然有很多雨林被一把火燒成耕地。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總有東西是我們不可觸碰的底線。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類自己。
↑ 砍下這麼大塊板根怕不是要累死
↑ 攝影師12年航拍觀察亞馬遜熱帶雨林遭砍伐慘象
www.greentv.com.cn
03
問題來源:偶然看到一篇何永德老師寫的《人文地理複習策略》,以及最近剛結束第一輪選必二《區域發展》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教學,準備開啟高考一輪複習,我對文章中表達的觀點有些體會,因此想談一談。
本文參考了以下文章:
《人文地理複習策略》何永德(北京市十一學校)《北京考試報》2023年11月29日刊
《高中人文地理深度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單超(北大附中)
《人文地理的學科邏輯及其教學導向》歐陽子豪、袁孝亭(東北師範大學)
高中地理必修二、選必二和選必三,這三本教材內容包括人文地理、區域發展以及國家安全相關的知識。我們該如何把握這三本書呢?為什麼都說人文地理知識“淺”、素養“深”?我們到底要教什麼?經過一輪教學後,又適逢高考複習階段,我對人文地理教學有了一些體會。接下來這篇文章主要從“地理課程核心素養”看待人文地理教學內容。
(圖1:地理課程核心素養的構成)
1.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的“底層邏輯”:“以人為中心”與“人地關係”
自然地理強調自然要素物質運動與能量交換的規律。而人文地理核心在於:“世界是以人為中心的世界。從古至今,從眼前到遠方,人類都在謀求幸福的生活,追求更舒適、更便利、更富足的生活條件。” 但地理環境是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在追求發展中,人類活動有的“竭澤而漁”、有的“識大體、顧大局”,但最終還是需要尊重客觀規律。如果人類開發的方式和強度合理,能夠認識到自然災害的規律,做到防災減災,或許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不合理,則會產生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
因此,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自然地理環境運動規律,實現人地協調。
2.以趨利避害、因地制宜(區域視角)、可持續發展觀念審視某個區域的人類活動
高中人文地理包含“人口、城市、生產活動”經典主題。人口的分佈、城市的興起、產業的發展、交通佈局都是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在“因地制宜”的做“趨利避害”的空間區位選擇,把本區域擁有的資源優勢開發利用到極致,最後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人文地理教學上,歐陽子豪、袁孝亭提出:人類活動空間定位——區位條件分析——人類調適(人類活動空間分佈的變化+空間聯絡的加強)——區域特徵變化——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這一教學邏輯。
3.人文現象的“空間”視角:空間分佈——空間過程——空間聯絡
空間分佈是區域聯絡的起點;區域差異是區際聯絡的根本原因。人類活動空間分佈的實質是“區位選擇”。“格局影響過程,過程改變格局”。
(圖2:源自參考文獻1)
4. 從“綜合”走向“和諧”——綜合思維與人文地理教學
人的思考包括垂直思考和水平思考。垂直思考強調“深度”,水平思考強調“聯絡”、“多角度”,兩者都是重要的思考方法。水平思考尤其與創造性解決問題關係密切。而地理學具有“綜合性”與“區域性”的特點,在培養“水平思考”上具有獨特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綜合思維”內涵包括: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或許“綜合思維”是把握人文地理教學的另外一個角度,也是我們的培養目標。
在人文地理宏觀主題層面,單超指出:充分理解“人口、城市、生產生活活動”之間的關係和聯絡,有助於深度學習高中人文地理。
在微觀層面:深挖主題內部之間的關係和主題之間的關係;教學明線為“人文現象的時空分佈”,教學暗線為“人的需求”,謀求“人地和諧”。
在具體教學操作層面:深挖核心概念、深挖核心影象、深挖典型案例【後續尋找一個好的案例再分享,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先自行閱讀論文,其中有些例子】。
(圖3:源自參考文獻2)
5.對學習人文地理的建議
分析人文地理問題時,要思維活躍、開闊,其對人文素養要求更深厚。但教材對於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沒有面面俱到的介紹,我們需要主動關注社會中的這些知識,聯絡社會生活實際,關注國際國內大事,積累生活經驗,培育地理視角。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