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東亞家庭中,教育被視為改變命運、實現社會階層躍遷的重要途徑。因此,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是職場培訓,競爭無處不在,這種高強度的學習模式雖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學術精英,但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最近,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韓裔大三學生分享了自己在名校的學習和生活經歷。然而,現實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下面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這位學生的心聲吧!
文 | 棕櫚君
From 棕櫚大道本科申請
微訊號:palmdrive_undergrad
“我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專業是CS。對不起,我......我太累了。”
最近,Youtube上一位名叫Quon Howery的韓裔學生,上傳了一條名為《在大學招生遊戲中對高中生的最後警告》的影片,並在影片開始,說出了開頭那段話。
原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fT1FIapzM
在連續十幾年蟬聯U.S. News全美綜合性大學排行榜第一名的普林斯頓上學,並沒有給Quon帶來想象中的快樂。
恰恰相反,這位20歲出頭的“藤校天之驕子”,眉眼低垂、神色疲憊,用幾乎低沉甚至痛苦的口氣,異常平靜的整整控訴了自己的大學5分鐘有餘。
“我在普林斯頓已經呆了2年半了,我很確信這裡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問題的,這就不是什麼好地方。”
“並不是因為課很難,也不是因為壓力,而是這裡的氣氛在很多不同因素的作用下,變得非常窒息且有毒 。”
“看到和聽到的很多事都讓我對這裡的人失去信任 。我見證過大一的朋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見過好人變壞 ...... ”
提到自己在普林斯頓的生活,這位曾經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年輕人,用了精疲力竭、苦不堪言等詞,並多次告誡父母和後輩——
“學校排名真的不重要,精神健康比任何一個名校學歷重要得多。”
Quon的這則影片一經發布,立刻引來非常多學生和家長的關注。評論區的名校生們紛紛卸下心防,談論起自己“糟糕”的大學經歷。
有哈佛大學學生:“真的很容易成為不想成為的人。很多人帶著趣味、熱情和才華來到這裡,但我們班70%以上的人最終選擇了諮詢、技術或金融行業。感覺這些是唯一可以做的‘體面’事。”
有斯坦福大學學生:“我也是一名國際學生,對你的經歷感同身受。交朋友真的很難,每個人都是假的/自命不凡的。但沒有人因為抑鬱症尋求幫助,因為學校根本不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並不是所有閃閃發光的東西都是金子。”
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生:“JHU畢業生在這裡,我同意你所說的一切——醫學預科文化是如此殘酷和令人窒息。我真希望當初選校研究時,能更多地關注學術興趣/研究機會之外的校園文化。”
有伯克利學生:“這裡對身體傷害很大,周圍一團糟,導師挑剔,課程壓力大,如果不是CS/EECS排名前 10% 的學生,根本無法享受到諸多好處。”
還有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和家長現身說法,佐證Quon口中的“心累”普遍存在,只不過形式各不相同。
一位普林斯頓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家長留言道:“從我孩子最近描述的校園經歷來看,我完全理解你說每一句話。有毒和令人窒息的文化,同樣讓我的孩子討厭大學生活。感謝你勇敢地分享對學校的真實感受。”
有中途從普林斯頓轉走的2024屆學生:“你並不孤單,很多人的感受和你一模一樣。我當初決定來普林斯頓的唯一原因是它排名第一,離開是我做出最偉大的決定之一。”
其中,還有一位亞裔學生的評論非常讓人“心碎”。
我給媽媽看了這個影片,她是這麼說的——“如果你能忍受併到達隧道盡頭的光明,那麼在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學位後,你將會過得很輕鬆。好處大於有風險,所以咬緊牙關,承受吧。”
亞洲父母確實低估了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當我告訴她,我不久前得了抑鬱症時,她甚至說我是假裝的,抑鬱症根本不存在……
這一刻,我彷彿明白,為何Quon在影片中一遍一遍的強調“如果真的愛孩子,求求家長們別捲了,別再給大學申請大戰火上澆油了。”
以犧牲心理健康換取的名校與人生,真的是所有孩子想要的嗎?
下圖是“Send Silence Packing”活動在哈佛大學的第二次展覽。
這個展覽以精神疾病和自殺為主題,由非營利組織Active Minds在2008年發起,每年都會在 60-80 所學校和社群開展,吸引了超過100萬參觀者,旨在提醒每一個人大學校園裡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在哈佛校中心Harvard Yard的大草坪上,擺滿了1000個五顏六色的書包。每個書包都代表一個曾經在哈佛讀書,但卻自殺身亡的學生。許多揹包都附有一張紙,講述著主人曾經的故事。
哈佛是美國最頂尖的名校之一,能拿到入場券的學生都是外人眼裡的精英,有著光明且耀眼的未來,是什麼“壓垮”了他們?
哈佛本科畢業生,華爾街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常駐作者Jennifer訪談了六千多個家庭後,出版了一本關注美國收入前20%家庭的孩子教育的書籍——《內卷無止境:當成就文化變得有毒,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
書中有幾個點讓學霸君印象非常深刻。
80%家庭覺得雞娃是迫不得已,是被其他家長逼的,大家理性上也都認同“孩子的幸福是最重要的”,但又不想退出競爭;
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很可能“自雞”不喜歡的科目和活動。有個企圖自殺的孩子被搶救過來後說,覺得是在結束一個不認識的人的生命,一個按照父母期望創作出來的假人;
想要維持住家族的身份和地位,避免階層滑落,越是有資源、有實力的中上層家庭,卷出身心問題的孩子反而越多。
越來越多的精英家庭,奮力託舉孩子向前時,慢慢偏離了方向。
2月份,紐約大學一位18歲學生從教學樓五樓的窗戶一躍而下,經搶救無效身亡,死亡原因疑似生病和心理問題;
2023年11月15日,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中國博士留學生自殺,MIT校長在訃告郵件中分享大量心理健康資源;
2023年10月,哥倫比亞大學CC學院一位大二留學生不幸離世,生前曾遭受抑鬱症的折磨;
2023年,美國洛杉磯一所頂級私立高中Harvard Westlake School,接連發生3起高中生自殺事件,自殺原因均疑似是“承受不住巨大的學業壓力”;
2022年5月,普林斯頓大學一位運籌學與金融工程新生,在家中自殺,家人證實他一直患有焦慮症,嚴重到患上了進食障礙;
同時,根據美國社會學研究協會調查,頂尖大學學生自殺率是普通大學的2倍,且亞裔生自殺率佔比更高……
誰應該為學生的大學體驗和心理健康負責呢?
深究這個問題,我們另外再寫一篇文章都未必能說清楚。所幸Quon影片中沒有一味批判學校或宣洩情緒,還談了自己的選校血淚教訓。
“當時我拿到了哈佛、布朗、普林斯頓等5所大學的Offer...... 我想跟大家說,學校的排名和自己的精神健康相比太不重要了。訪校的體驗也未必準確,接待人員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
他特別“點名”了一些頂尖名校,並收到了部分在校生的認同。
“布朗怪怪的,賓大也不是很好的地方,我還聽說伯克利也不利於身心健康……我妹妹去了杜克,那裡真的挺不錯的,是有校魂的。”(非學霸君君觀點,僅供參考)
這裡,學霸君並不是只想簡單粗暴的評論“哪所學校好或是哪所學校不好”,而是想再次提醒大家“匹配度”的重要性。
一定要親自確認學校是否適合自己,做出對自己最負責的決定。這裡給大家推薦下——
選校調研三步法
第一步:建立初步選校名單
建議從以下幾個維度考慮
- 地理位置:區域/氣候/離家距離/區域特殊機會等
- 位置型別:城市、郊區或農村
- 專業:強勢專業或學科
- 體育:如果想成為一名大學運動員,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級別
- 宗教:信仰、是否在意某些宗教要求
- 學生群體規模:群體大機會多,還是小而精
- 其他私人需要
第二步:多維選校調研
- 官網調研學校資源
- 參加大學 Info session
- 參加 college fair 或與招生官聯絡
- 線下訪校(一定要親自感受)
- 社交媒體學生評價(Niche.com, reddit, quora, etc.)
- 和在校生聯絡
- 和學校 counselor 溝通
第三步:合理選校找契合
怎麼找到和自己契合的學校?
除了先去看一下自己的GPA、標化等成績在什麼層次,還可以透過下面這張選校調研表(部分),進一步自我查證:
比如,你對學校的直觀感受如何?
看官方宣傳影片時有什麼感受?
校生評價學校的“負面”部分能否接受?
瞭解完學校的專業介紹,有什麼想法?
這些既能為後面的文書創作積累素材,也能讓我們深度思考到底一所學校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
講實話,如果調研過程中,對某個學校沒有一點好感,也沒有一點想法,為什麼還要選它呢?這就是選校的邏輯。
最後,學校的社群、往屆生的就讀體驗和新鮮反饋的確比學校宣傳更貼合現實。
希望每一位懷揣著夢想步入大學校門的學生,未來都能大聲說一句“我來對了!”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棕櫚大道本科申請,號:palmdrive_undergrad,棕櫚大道:創立於矽谷的高階教育諮詢機構,致力於為學生打造最具個性化的成長及申請方案。被家長和學生稱為“有溫度有情懷的機構”,是「名校錄取」+「真實成長」雙保障教育的踐行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