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國教師報和鄭州市惠濟區教育局聯合主辦、鄭州陳中實驗學校承辦的第七屆中國教師報課堂教學創新成果博覽會在鄭州舉行。
課博會一在“課”,以課立會;二在“博”,海納百川。課博會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呈現天南海北不同形態的好課,還在於業界專家分享關於好課的真知灼見。
本期我們特別整理了本屆課博會與會專家主旨演講的核心觀點,以饗讀者。
來源 | 《中國教師報》現代課堂版
作者 | 余文森 福建師大教育學院教授
教育部福建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綜合專家組核心成員
整理 | 本報記者 金銳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法則”,我們要認真學習、研究、實踐、落實新課標。
那麼,新課標究竟“新”在哪裡呢?
新課標“新”在內容和結構上,它是一個結構完整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包括內容標準、活動標準和質量標準,這三個標準分別對應了教材、教學、評價,所以新課標體現了新教材、新教學、新評價的一致性。
新課標“新”在問題和性質上,它是對教育根本問題的時代回答。我們需要培養什麼人——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我們怎麼培養人——透過學科實踐培養人;我們用什麼培養人——用基於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培養人。
要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就要透過確立、編寫、使用教學目標讓核心素養視覺化、可感化、可測評。其中既要思考“目標應該怎樣寫”,又要思考“目標應該怎樣用”。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離不開學科實踐。學科實踐是一種兒童在場的學習,是一種兒童身體參與和親身經歷的學習,是一種更能啟用學生活力和創造力的學習,因而也是一種更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學習。學科實踐還要充分體現學科性,是一種基於學科、透過學科、為了學科的學習。有學科參與的實踐可以防止實踐活動的泛化和淺化;沒有學科元素的介入和參與,實踐活動就可能出現虛化和空化。
學科實踐的載體和抓手包括情境、問題、任務、專案等,教師教學時需要基於情境、基於問題、基於任務、基於專案。學科實踐應該“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包括“知識習得階段”和“知識運用階段”,進而可以總結為“用以致學”和“學以致用”,這是知識輸入和知識輸出的完整過程。其中,知識習得階段包括問題與任務、活動與探究、概念與理性,知識運用階段包括情境遷移、問題解決、糾正完善。
基於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以知識的聯絡和統整為綱,在整體、聯絡、統整之中進行教學,從知識點課堂走向大概念課堂,從碎片化知識教學走向統整化知識教學,從“多而雜”教學走向“少而精”教學。
知識聯絡的深度、高度、廣度決定了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孤立的知識、碎片化的知識、表層淺層的知識不足以內化、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於學生而言,能否看出知識之間的聯絡是其學習能力和智慧水平的重要標誌,這種能力和智慧意味著:能在不同知識之間看出相同點,能在相同知識之間看出不同點;不僅能夠看出知識之間的直接聯絡(顯性聯絡),而且能夠看出知識之間的間接聯絡(隱性聯絡),特別是能夠從似乎沒有關聯的知識之間看出彼此的內在聯絡。
所有知識都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知識的相互聯絡就表現在彼此的共性和普遍性之中。只有準確、深入地挖掘提煉出學科知識背後共性的學科本質、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建立整體性和結構化的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整體最佳化的教學。
大概念究竟是什麼?如果一個單元是一棵樹,那麼大概念就是樹根;如果一個單元是一座房屋,那麼大概念就是地基;如果一個單元是一串珠子,那麼大概念就是主線;如果一個單元是一次旅行,那麼大概念就是目的地……大概念的大意蘊就在於“共性”,正如古人所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學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