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在江蘇省內,十三太保的經濟發展態勢強勁,使得南京不得不與安徽省的一些地區進行合作,這種“散裝”現象甚至讓外界誤認為江蘇的省會地位有所動搖。然而,實際上安徽的地域分割程度比江蘇還要顯著。那麼,這一情況是如何形成的呢?
安徽省位於中國中部,其地理位置獨特,北接北方省份,南臨南方地區。在地理和行政劃分上,安徽被自然地分為三個部分:皖北、皖中和皖南。淮河以北的地區為皖北,包括亳州、阜陽、宿州、淮北、蚌埠和淮南;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區域為皖中,涵蓋合肥、六安、滁州、安慶以及蕪湖和馬鞍山的部分割槽域;而長江以南的地區則屬於皖南,包含宣城、黃山、池州、銅陵以及馬鞍山和蕪湖的部分割槽域。
這種獨特的地理分佈不僅影響了安徽的內部行政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複雜的文化身份和經濟格局。因此,儘管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整體,但實際上安徽內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遠超過一般的省份。
安徽省由三個具有顯著差異的區域組成,這些區域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還在語言、文化習俗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皖北地區靠近中原,語言上更接近中原官話,區域內城市間的口音較為相似,與鄰近的河南、江蘇等地能夠順暢交流。皖中地區則形成獨特的語言體系,主要使用江淮官話。皖南的語言環境較為複雜,以吳語為主,同時存在贛語、徽語等多種方言,這使得該地區能夠輕鬆與蘇州、無錫等地區溝通,但在省內的交流卻相對困難。
當前的安徽省域劃分主要沿襲了清朝時期的行政區劃模式。而在更早的明朝甚至元朝,安徽的各個區域實際上屬於不同的行政區域。相較於美國和加拿大采用的直線劃分方式,我國的省界劃分顯得更為複雜且富有歷史底蘊。這種劃分方式並非簡單的直線分割,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和多次行政調整形成的,體現了我國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對地理、文化多樣性的尊重。
在古代,行政區劃的確定主要遵循兩項原則:一是依據自然地理條件,如山河河流等天然屏障;二是採用犬牙交錯的方式,以避免天險成為某一行政區域獨佔的優勢。以安徽省為例,其區域劃分經歷了多次變化。元朝時,安徽地區被長江一分為二,分別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
進入明代,由於朱元璋的故鄉位於今安徽鳳陽,該地區因此受到特別重視。朱元璋將淮河中下游及長江下游地區整合為直隸省,後更名為南直隸或江南省,這一區域覆蓋了今天的安徽與江蘇兩省的範圍,直到清朝才再次分割為獨立的安徽省和江蘇省。
這種“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現象反映了中國歷史上行政區劃調整的常態,同時也揭示了地理環境對地方文化習俗形成的深遠影響。儘管從表面上看來是一個統一的省份,但安徽省內部實際上存在著不同的發展軌跡和地域特色。此外,該省內各部分之間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共同認同感,更多依賴於中央政府透過行政手段維持其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
在明朝時期,該地區被稱為南直隸。隨著滿洲人的興起並最終控制中國,首都被遷至北京,北直隸隨之更名為直隸省,而南直隸則被重新命名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原屬江南省的左右布政使分別改為安徽布政使和江蘇布政使,從而奠定了安徽省與江蘇省名稱的基礎。
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最佳化行政管理,江南省被正式劃分為兩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安徽省和江蘇省。這一變革依據各自布政使的命名而定,標誌著兩省區劃結構的初步確立。
安徽省成立之初,安慶因具備優越的水路運輸條件而被選定為省會。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段時期內,安徽省會經歷了頻繁更迭的過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中國的初期階段,安徽省會曾在短短三年內五次更換地點。直到1952年,合肥才被確定為永久性的省會城市。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安徽省繼續沿用了清朝及中華民國時期的傳統,將安慶設為臨時首府。但出於更有效管理全省各地的需求考慮,當時還特別設立了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簡稱“皖北行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簡稱“皖南行署”)。這兩個機構作為建國初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中皖北行署位於合肥市,而皖南行署則設在蕪湖市。這些措施體現了當時政府對於地方治理模式探索的努力。
直至1951年,即新中國成立後的兩年,中國各地逐步實現穩定。在這一過程中,安徽省考慮撤銷行署區,並重新實施統一管理策略。同年年末,皖南行署區的行政中心從蕪湖遷移至合肥,兩行署區的領導機構合併運作,使得合肥最終被確定為安徽省會城市,這一地位一直延續至今。
儘管省會城市已經確立,但合肥的整體發展並未達到預期水平,在全國範圍內也缺乏顯著的影響力。相較於周邊省份,安徽在經濟發展方面長期存在劣勢。
安徽各區域由於歷史沿革的原因,形成了多樣的語言和文化特徵,在經濟建設過程中難以形成統一的合力,導致了各地區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作為省會的合肥,雖然被視為全省的代表,理應得到優先發展的支援,但其在省內並未具備足夠的號召力。其他地區對於將資源傾斜於合肥持保留態度,認為應當保持各市之間的平等發展。因此,安徽各區域繼續獨立發展,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效應。
皖北地區,地理位置接近中原,擁有廣闊的平原和優越的氣候條件,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同時,該地區資源豐富,曾一度透過資源出口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這種對資源的過度依賴也帶來了經濟發展結構單一的問題,導致在其他地區迅速轉型時,這裡卻遭遇了發展的瓶頸。
相比之下,皖中東部地區由於靠近江蘇南京,積極參與了“南京都市圈”的建設,這一戰略使得南京的影響力超越了省界,形成了跨區域的合作關係。實際上,這種情況的出現並非南京主動擴張的結果,而是江蘇省內各城市實力均衡,南京無法獨自帶動所有兄弟城市發展,因此轉向與安徽省的城市尋求合作。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南京帶領蕪湖、馬鞍山和滁州等地共同發展,重新確立了其在區域內的領導地位。
至於皖南地區,因其鄰近浙江,與杭州建立了緊密的聯絡,共同構建了“杭州都市圈”。這種合作模式表明,皖南更傾向於與鄰近的浙江省會杭州進行深入合作,而不是與本省的省會合肥形成密切的聯絡。
在與合肥、南京及杭州的比較中,顯然合肥在競爭力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無論是歷史底蘊還是經濟規模,後者都遠超前者。面對小弟被其他城市吸引的局面,合肥作為省內的領頭羊感到了壓力,認識到提升自身經濟實力的重要性。
經過深思熟慮,合肥明確了其發展策略:強化經濟基礎是關鍵。為此,合肥選擇了一條非傳統的發展道路,透過一系列成功的風險投資案例,顯著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贏得了“賭城”的稱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三線城市,轉變為備受矚目的“創新之星”。
以2008年為例,當時合肥的財政收入僅為300億元。然而,為了引進京東方並支援其6代線專案,合肥大膽投資175億元。這一決策不僅體現了合肥對未來發展的信心,也為其後續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合肥的大膽投資策略成功引入京東方,從而為本地新型顯示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舉措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上百家企業的發展。
藉助京東方的成功案例和其帶來的產業推動力,合肥進一步吸引聯發科、長鑫等科技企業,在半導體及晶圓等領域持續發力,實現快速發展。
2019年,蔚來汽車陷入財務困境時,合肥再次果斷介入,以70億元的戰略投資獲取蔚來24.1%的股份,幫助蔚來擺脫資金鍊斷裂的危機。這次精準“抄底”不僅使蔚來重獲新生,還促使其將總部遷至合肥。一年後,隨著蔚來股價大幅上漲,合肥從此次投資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在嚐到高科技產業的甜頭後,合肥將“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僅要在產業上進行創新,還要在理念上進行革新,並增加對創新的投入來啟用城市的發展動能。
早在2013年,合肥就已經提出“打造中國IC之都”的口號,成立了專門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公司,全面負責半導體產業的招商和服務工作。
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合肥市成功引進了一系列關鍵性重大專案,構建了一個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和新材料在內的完整產業鏈體系,躋身為國內少數幾個能夠覆蓋全產業鏈的城市行列。其產業競爭力在全國排名第六,在長三角地區排名第三。
作為最具風險投資能力的城市之一,合肥的“投資”策略看似冒險,實則以共贏發展為核心目標。聚焦於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與資本運作三個核心領域,合肥正在逐步成為產業發展的領導者,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和影響力。展望未來,合肥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省,起源於元朝的“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和完善後,它成為了中國的主要行政區劃單位。省級政府駐地,或稱省會,是每個省的行政中心。然而,在正式檔案中,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的行政中心不被稱為省會。自治區的行政中心通常被稱為首府,但在非正式場合,有時也會被誤稱為省會。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行政區劃經歷過多次調整。初始以大行政區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後經過變革在1965年基本定型。此後,新設立了天津市(1967年)、海南省(1988年)和重慶市(1997年),並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成功恢復對香港和澳門的行使主權。目前,全國共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海南省的海口市是最新的省會城市,也是第29個省會城市。
開封市--曾是河南省省會
在這些變化中,開封市曾作為河南省省會,這一地位始於1949年,持續至1954年。1954年10月,河南省的省會從開封市遷移到鄭州市,後者因鐵路發展而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自此取代了開封市作為河南的政治中心。
開封,原名啟封,源自春秋戰國時期至唐代初年的古開封城。該城位於今天開封縣朱仙鎮東南約5華里的古城村。當時,鄭國在此築城,取名“啟拓封疆”,後因避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改稱“開封”。新鄉市在1949年被設為平原省的省會城市,但在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新鄉市重新歸屬於河南省。
新鄉市--曾是平原省省會
新鄉市在1949年5月華北解放後,作為平原省的省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平原省的籌建工作由華北人民政府決定並由冀魯豫區黨委負責。新鄉市設立於同年,直到1952年平原省被撤銷,新鄉市迴歸河南省管轄。
新鄉市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朝,當時取汲縣的新中鄉之名,割獲嘉、汲縣部分土地置縣,標誌著新鄉縣的誕生。
張家口市--曾是察哈爾省省會
察哈爾省,創建於1912年,當時稱為“察哈爾特別區”,是民國時期的一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為“察”,其省會最初設在直隸省的張北縣。到了1928年,該區域被正式改製為省,省會遷移到萬全縣。1947年6月,萬全縣縣城分設張垣市,省會也相應地轉移到了張垣,即今天的張家口市橋西區。1948年12月24日,隨著解放軍佔領張家口,中華民國政府在察哈爾省的政府機構徹底解體。此後,察哈爾省成為了新中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直到1952年11月15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決定,撤銷了察哈爾省的建制,張家口的省會地位也隨之取消,該地區被併入河北省。
關於張家口的歷史背景,其發源地位於現今橋西區的堡子裡一帶。張家口的名稱來源與此地緊密相關。在明代,這一地區被稱為下堡,屬於京師宣府鎮的管轄範圍,是萬全右衛的一部分。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揮使張文在這裡始建城堡,命名為張家堡。到了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設了一道小門,由於門小巧如口,又是由張珍開築,因此被稱為“張家口”。
承德市--曾是熱河省省會
承德市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如今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重要城市。
熱河省,一個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省份,其省會設在承德市。該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三年(1914年),當時它被設為特別區,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正式改製為省。1948年,隨著人民解放軍收復承德,熱河省全境得以解放,並歸入東北局領導下的熱河省人民政府於次年1月10日正式成立。然而,到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決定撤銷熱河省及其省會承德,將其所屬行政區域按照國務院的建議劃分給河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承德市本身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時期建立的避暑山莊,這是康熙帝在1703年下令建造的行宮。隨後,該地區經歷了多次行政變革,包括雍正元年(1723年)設立的熱河廳及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立的承德直隸州,後者的命名源於“承受先祖德澤”的寓意。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齊齊哈爾市--曾是黑龍江省省會
從清朝末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的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變更。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黑龍江地區分為松江省和黑龍江省,後者的省會是齊齊哈爾市。1954年8月,松江省併入黑龍江省,新的省會定為哈爾濱市。這一調整標誌著東北地區行政區劃的基本穩定,齊齊哈爾市則結束了其作為省會的歷史角色。
在更早的時期,公元916年契丹建立遼朝時,齊齊哈爾地區設有濟沁哨卡。"齊齊"源於濟沁河的諧音,而"哈爾"在古老的契丹語言中意為阻擋或防守,反映了該地區的軍事防禦功能,從而形成了齊齊哈爾這一名稱。1691年,清朝批准在卜奎站建立齊齊哈爾城,並指派索倫總管瑪布岱為副都統,負責建城工作。
錦州市--曾是遼西省省會
1948年10月,錦州解放。隨後於1949年1月,遼西省成立,並將省政府設在錦州。同年4月21日,遼西省劃歸東北行政區。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1954年6月19日遼東省和遼西省被撤銷,合併為遼寧省,從而使錦州市成為遼寧省轄市。
錦州城歷史悠久,有1000多年的歷史。關於錦州名稱的來源有五種說法,其中一種廣為人接受的說法是,錦州的得名與小淩河有關,因為歷史上小淩河曾被稱作錦川或錦水。
丹東市--曾是遼東省省會
1949年4月21日,隨著東北行政區的調整,遼寧省建制被撤銷,並與安東省合併,成立遼東省,省會設在安東市(即現在的丹東市)。
1954年,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遼東省與遼西省合併,重新成立遼寧省,此時安東市成為遼寧省的一個省轄市。到了1965年1月,國務院批准安東市改名為丹東市,寓意紅色東方之城。
保定市--曾是河北省省會
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於1949年8月1日,初始省會設在保定。然而,在1958年5月,省會遷移至天津。十年後,於1966年5月省會從天津遷回保定。兩年後的1968年2月,省會最終定址石家莊,結束了保定作為河北地區傳統政治中心的歷史地位。
保定的名稱源於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的更名,由順天路改為保定路,寓意“永保安定”,象徵保衛大都和安定天下的使命。其轄區範圍與今日行政區大體相似,歷代的政區調整大多基於此範圍進行。
天津市--曾是河北省省會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被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並於同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遷至天津而變為省轄市。1935年6月,隨著河北省省會遷至保定,天津恢復直轄市身份。建國後,天津市的行政歸屬再次發生變動。從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保持中央直轄市的地位。1958年2月,天津劃歸河北省併成為省會,直到1967年1月再次恢復為直轄市,此後河北省省會遷回保定。
在明建文二年,即1400年,燕王朱棣在大運河附近發起爭奪皇位的行動。成為皇帝后,他在永樂二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更名為天津,以紀念其起兵“靖難之役”的起始點。
康定市--曾是西康省省會
民國時期,經過民國政府的批准和四川省政府的協商,西康省政府於1939年的1月1日在康定成立,康定市因此成為省會所在地。然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行政區劃的調整,西康省政府於1950年的4月26日成立了人民政府,並將省府遷移到了康定。不久後,1951年雅安縣的城區被劃分為雅安市,西康省政府進一步遷往雅安。
康定在藏語中被稱為“達折渚”,而打箭爐則是“達折渚”的漢譯名。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明史·西域傳》中。直至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政府決定將打箭爐廳改為康定府,從此,康定這一名稱才正式出現在歷史記載中。
雅安市--曾是西康省省會
雅安市的歷史可追溯至1951年,當時從雅安縣城區中分離出來,併成為西康省人民政府的駐地。然而,隨著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透過決議撤銷熱河省和西康省,並將西康省的行政區域劃給四川省,雅安市便不再擔任省會的角色。
雅安這個名字源自於“雅州”,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在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隨後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雅州被提升為“府”,其行政中心遷移到了雅安縣,這標誌著雅安作為一個地名的起始。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