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銀髮力量”入選年度十大流行語,越來越多的老年朋友正參與到志願服務、文化教育等活動中來,繼續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北京,這股力量尤為顯著。
不辭萬難,從首都出發,跨越山川,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指導幫扶校開展系列家教論壇、沙龍,為留守兒童的成長助力;帶領幹部教師梳理學校文化,校園裡建起“會說話的牆”“會育人的角落”……在祖國老少邊區教育地圖上,北京老校長們一直在發光發熱。
2016年,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啟動了“北京老校長下鄉”工作;2023年,啟動了“北京老校長下鄉老少邊區行”活動。多年來,老校長助教團堅守初心,不以山海為遠,變“輸血”為“造血”“活血”,幫助受援地整體提升教育質量,以教育幫扶成就更多孩子們幸福的人生之路。
為愛奔赴
銀齡校長再出徵
凌晨5點出發,乘坐當天最早的一班飛機,經過近4個小時的飛行,抵達雲南麗江,再乘坐3個多小時的汽車抵達海拔2000多米的寧蒗彝族自治縣。對於北京老校長朝陽區助教團團長王寶珊來說,這是自2023年加入“北京老校長下鄉老少邊區行”助教工作以來,每個學期都要重複的路程。
2016年,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根據教育部關工委部署,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領導下,啟動“北京老校長下鄉”工作,先後選派三批40餘名老校長、特高階教師對口幫扶40多所京津冀地區鄉村學校。為進一步助推鄉村振興和教育強國建設,2023年下半年,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接受新任務,啟動了“北京老校長下鄉老少邊區行”活動,再選派20餘名老校長助力邊區教育,助推老校長資源向偏遠地區輻射。
按照“北京老校長下鄉老少邊區行三年助教方案”,各區助教團每個學期都要深入受援地1至2次,開展為期一週的實地助教工作。不在當地的日子裡,老校長們則透過電話、微信、郵箱、騰訊會議等方式,加強與當地幹部教師的溝通交流,滿足學校個性化發展需求。
談到助教工作,朝陽區老校長們有本“三字經”,那就是“情字為先,心字為要,效字為本”。“參加助教工作,為鄉村振興盡一份力,讓我們的退休生活更充實、更有價值。我們恨不得把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傳遞給助教地區。”老校長王寶珊告訴記者,參加助教工作的老校長們,不僅僅把助教當作一項工作,而是把對教育的情感、執著和夢想傾灑其中。
助教路上的老校長們滿懷熱情,為愛奔赴。然而,如何為受助地區、受助學校提供精準的幫扶?怎樣真正地激發當地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經過深入的調研,老校長們意識到,助教工作不能“一廂情願”,而是要深入實際瞭解當地情況與師生的切實需求;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小切口、搭臺階,不斷最佳化助教內容和方式。老校長劉素梅在雲南寧蒗小涼山學校的學生座談中,採取“抽樣調查法”隨機選取80位學生,圍繞精心設計的問題,與他們進行面對面座談。“我們要了解學生真實的需求和心聲,瞭解學校現實的困難和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劉素梅說。
銀髮之年再度出征,老校長們深挖精準助教的著力點。這樣的行動背後,包含著深厚的教育情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也蘊藏著教育扶貧的原始動力。這些年來,“北京老校長下鄉”工作成了首都教育系統一張亮麗的名片,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後獲評“中關工十百千萬扶貧工作十大品牌”“‘北京榜樣’年榜人物”“全國教育系統關工委‘十佳創新案例’”等。
找準支點
撬動校園新發展
開展新一輪助教工作,時間為三年,到當地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組織助教團透過校長培訓、專家講座等形式重點指導當地校長提升辦學理念和管理水平,透過聽課評課、上示範課、主持教研活動等形式指導教師提升教學業務能力,在學科上補短板、促發展,更好地服務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在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的引領和指導下,豐臺區老校長助教團的石磊、吳文麗、張娟玲一行三人來到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在緊密配合的團隊協作中,尋找不同幫扶支點,從頂層設計、幹部培養、課堂教學、教師培養、社團活動等多方面為幫扶學校帶去了新變化。
平順三中是一所合併校,學校教師隊伍年輕化,學生近一半是留守兒童。“眼中有光 心中有愛 肩上有責”是校長王文君對學校“教師發展三張名片”的初步構想,也是他對學校教師發展的美好期待。一年來,以教師隊伍建設為突破口,豐臺區助教團為學校提供好點子,著力幫學校打造“點亮三張名片”教師發展體系,從目標體系構建、校園文化營造、課堂教學改進、優勢課外活動提升四方面入手,促進青年教師成長。
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吸納了老校長們的建議,將教師培養目標的核心內容上牆並進行了最佳化。回訪中,助教團驚喜發現學校正逐步形成“一牆一內涵”的佈局,教室窗臺擺放了花卉綠植,勵志名言隨處可見。“我教書育人的一畝三分地變得更美、更有意義了。”學校班主任教師楊豔談道,走廊裡,師生共創的作品展示牆也深受學生喜愛。他們踴躍創作美文和海報,期待“榮譽登牆”的那一刻。農村孩子有了展示空間,學習內驅力提升了一大截。現在,學校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了。
助教團充分發揮各自特長,以不同教學支點撬動學校多方面發展。“啦啦操”是三中的特色專案,但遇到了發展瓶頸,助教團提出進行品牌建設,從特色課程的視角初步設計三級課程體系,鼓勵教師完善“啦啦操”基礎套式的圖解繪製以及“啦啦操”音樂曲庫的建立,助推學校品牌專案系列化發展。此外,助教團還深入音樂課堂,親身示範合唱教學中學生音準訓練與和聲訓練,指導當地音樂教師關於初級合唱排練的基本方法。
平順縣有動植物類中藥材300多種,堪稱“天然的藥材寶庫”。為助推校本化特色課程建設,在青羊小學,助教團幫助完善學校“藥學美育課”,為課程根治家鄉情。在國家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助教團圍繞學校“善美文化”,發掘平順地區中藥材種植品牌優勢。老校長親自設計了學生實踐教室的佈置草案,撰寫教學講義。青羊小學向書霞副校長表示,透過“藥學美育課”,學生認識了當地中草藥,樹立健康意識,也更加了解和熱愛家鄉了。
心手相牽
助力受援地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每當面臨挑戰時,成員們總能站出來為彼此提供幫助,小組成為了堅不可摧的團隊。”教育援助凝聚的是團隊力量,東城區助教團在雲南蘭坪之行的感悟也是“北京老校長下鄉”工作所有成員的共識。各區助教團積極互補互助,從學校管理、家校共育,到不同學科教學,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在手牽手、心連心中貢獻銀髮教育力量。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老校長助教身影
海淀區助教團為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的學校提供了海淀區家校共育平臺登入方式。三位老校長指導安龍6所學校開展家教論壇、家教沙龍等,引導學校和家庭積極關注留守兒童,為留守兒童的成長助力。西城區新老校長一拍即合,積極籌備,共同迎接隨縣校長走進首都進行回訪交流,隨縣校長們紛紛表示這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心靈的洗禮”,將把學習成果帶回家鄉踐行和推廣。石景山區為甘肅東鄉輸送了專業能力強,面向主要學科和學段全面的助教團隊,為當地教育帶去了石景山經驗。
除了老校長們,各區教育關工委也積極協調,選派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老師隨隊,開展同課異構活動、課題研究等內容培訓。朝陽區教育關工委還組織離退休老同志向寧蒗捐贈2600多冊圖書、3400餘件文具。“老校長們鍾情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他們帶動了更多人為鄉村振興事業、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朝陽區教育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關春紅說。
據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張雪介紹,“北京老校長下鄉老少邊區行”啟動至今,各團隊全力以赴,因地制宜開展了一系列紮實有效的助教工作,一年半的時間僅聽課評課就達到900節次,開展培訓講座80餘場次,直接受益學校140餘所,受益教師8000餘名,受益學生5萬餘人次。“八年來,首都銀髮助教團憑藉深厚的教育熱情和專業能力,不斷深入各受助學校,培養了一批有潛力的骨幹校長和優秀教師,激活了當地教育的內生動力。”張雪說,“‘北京老校長下鄉’發揮了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讓教育幫扶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活血’的轉變。”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智雨荷 張娜
編輯:韓衝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