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權威不應建立在高高在上的姿態上,而應透過親和力與幽默感贏得學生的信任。
作者 | 康俊宇
在熱映的《哪吒》系列電影中,騎豬騰雲,操著“川普”方言與哪吒交流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既不威嚴莊重,也非全知全能,打破了傳統教育者的刻板印象,用真情詮釋了教育的真諦。
作為一名師範生,我從這位“不完美老師”身上,汲取了一些關於如何塑造自身未來角色的教育智慧。
要走下“仙壇”
從“權威者”變為“陪伴者”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權威的知識來源和社會秩序的代表,常被賦予“權威者”的角色。《哪吒》系列電影中,太乙真人“接地氣”的形象打破了傳統教育工作者的威嚴感,他袒露的肚腩沾著酒漬,方言裡裹著市井氣,甚至因疏忽讓靈珠被調包。可正是這份“不完美”,增加了其作為“人”的真實,消解了師生間無形的屏障。他在山河社稷圖中被哪吒追得滿山跑時,在番外短片中與徒弟“物理去火”修煉定力,這些狼狽與歡笑,正是教育中最珍貴的“真實”。
現代教育正需要這樣的“祛魅”。教師的權威不應建立在高高在上的姿態上,而應透過親和力與幽默感贏得學生的信任。太乙真人用滾落泥潭的姿態告訴世人,真正的師者無需端坐蓮臺,敢於展露凡胎肉身中的困惑與侷限,反而能讓學生看見成長的多種可能。
要走進學生
從“灌輸者”變為“引導者”
影片中,太乙真人的法力不及,計謀遜於無量仙翁,卻始終以“笨拙”而誠摯的方式守護和引導著哪吒。當哪吒因魔丸身份被世人排斥時,他沒有用道德說教壓制哪吒的憤怒,而是帶他進入山河社稷圖,在幻境中直面自己的心魔。這種引導式的教育方式,讓哪吒逐漸學會掌控自己的力量,而非被力量所控制。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就像太乙真人把哪吒帶入幻境直面心魔,教育本就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一場師生共赴的心靈跋涉。在學生面前,我們不必做全知全能的神明,而要成為託舉雛鷹的風——既要懂得適時放手,又能在墜落時刻化作承託的雲絮。
要走入靈魂
從“設計者”變為“喚醒者”
當影片第一部中的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時,觀眾們總將目光聚焦於少年燃燒的魂魄。如果細看那雙在風暴中始終未離他半步的眼睛,便會發現太乙真人早已把“逆天改命”的信念種在了徒弟心裡。他沒有用仙術為哪吒鋪就坦途,而是帶他直面陳塘關的偏見、天劫的殘酷,讓其在破碎與重建中淬鍊出屬於自己的道。這正是一個有關教育的深刻隱喻:教師從來不是學生命運的設計師,而是學生靈魂的工程者,也就是喚醒學生“好的靈魂”的人。
“人民教育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於漪曾寄語青年教師:教師的神聖職責是點亮生命燈火。太乙真人用插科打諢掩蓋的良苦用心,用嬉笑怒罵包裹的深沉期待,都在詮釋著一個真理——教育的終極價值,不在於雕刻出怎樣的作品,而在於喚醒每個靈魂對自由的渴望。
太乙真人騎豬踏雲的背影,為何如此動人?或許正是因為他甘願俯身泥土,用凡心鑄就師魂,以真情育真人。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像影片中的太乙真人一樣,放下權威的架子,走進學生的世界,用真誠與智慧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焰。教育的真諦,就藏在這份平凡而真摯的陪伴與引導之中。
作者系衡陽師範學院師範生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