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基因營造一個“最佳生長空間”,或許驚喜就在遠方。
文、編丨Sherry
從春節前到現在,DeepSeek無疑是最熱門的話題。極低的成本,高超的效能,幾乎每個人都在和DeepSeek對話,想看它露兩手。
梁文峰作為DeepSeek背後的掌舵人,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他出身廣東湛江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父母為人淳樸,都是當地小學的語文老師。
成長軌跡中看不到太多“雞娃”痕跡,卻一路升級打怪,從高考奪魁,到DeepSeek橫空出世。
幾乎每個看過他故事的人都會說“雞娃無用”,可是,很多家長也很難真的放下焦慮——“不推娃真的可以嗎?”“別人家的孩子都做的事情,我家娃沒做,是不是就會落下?”
這種矛盾的心態不禁引起了外灘君的深思,孩子想成才,到底什麼是關鍵?
想成才,必“雞娃”?
這可能是個“美好的誤會”
前段時間,論文《行為遺傳學中可重複檢測的十大研究發現》在網上很火。2016年,它就已經被髮表於國際頂尖心理學學術期刊《心理科學展望》上,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論文摘要截圖
有網友讀完後,總結出一個觀點:“雞娃”基本只在孩子12歲前有效。
這個觀點立刻引起了外灘君的興趣,研讀過後,外灘君也頗有感觸。
在這篇論文中,美國遺傳學家、心理學家、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行為遺傳學教授·普羅明與另外三位心理學家,共同總結了10個可被重複的行為遺傳學上的發現,其中,部分“重大發現”幾乎是反直覺的。
在回顧全球智力相關的研究文獻後,羅伯特·普羅明等人發現,認知和心理性狀普遍受到顯著的遺傳影響,其中,智力的遺傳力約在50%左右。
繼續深入這個結論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懂一個專業名詞——遺傳力(heritability)。
遺傳力指的是一項特質受到遺傳基因影響的程度,取值在0-1之間。
某特質的遺傳力為1,意味著這項特質完全由先天基因決定,後天環境沒有任何影響。遺傳力為0,則表示該特質完全由後天環境決定,遺傳基因完全沒有任何影響。
上個世紀中後期,行為遺傳學家們透過各類雙生子實驗,得出了智力的遺傳力約在80%-85%左右的結果。2010年,新一代行為遺傳學家們對不同國家的雙胞胎進行Meta分析後,這個資料被修正到50%左右。
然而,50%這個數字並不是一個恆定數值,基因遺傳對智力的影響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強——智力的遺傳力從兒童期(9 歲)的 41% 顯著增加到青少年期(12 歲)的 55% 和成年早期(17 歲)的 66%。這麼看,12歲成為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孩子在12歲之前,特別是在9歲之前,他們的智力除了受基因影響,受環境影響也非常大。
因為孩子在年幼時,主觀選擇能力相對較弱。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被動地塑造著他們,比如父母創造的學習氛圍、幼兒階段老師的啟發式教育等。
孩子在12歲之後,環境的影響會漸漸變弱,基因的影響會逐步凸顯。17歲之後,基因對智力的影響佔比會超過66%。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學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自己喜歡的興趣班等等。孩子越長大,似乎越來越不容易“被安排”,因為他們更想“做自己”。
這個結論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家長想透過各種手段提升孩子的智力表現,這事兒只在孩子12歲之前有效,因為外部環境影響超過了基因影響。至於孩子長大後還行不行,得看他天生智力怎麼樣。
另外,不能因為孩子小時候表現平平,而忽略了他高智商的基因,有些孩子註定“大器晚成”。
這個結論看起來太“難以置信”。羅伯特·普羅明等人也和大家有同樣的感受,他們直接在論文中表示這是“最令人驚訝和違反直覺的發現之一”。
論文原文截圖
這麼看,想成才,必雞娃可能只是各類培訓機構為家長們營造的一個“美好的誤會”。
影響成才的因素
不全是家庭託舉
關於基因到底對人的成長影響有多大,其實不同學派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在行為遺傳學領域,不僅是智力,人類所有的行為特性都是可遺傳的。
所有的行為特質的遺傳力都在 0-1 之間,大部分位於 0.4-0.6。既不存在遺傳力為0的特質,也不存在遺傳力為1的特質。
這就是2000年行為遺傳學家埃裡克·特克海默提出的“行為遺傳學的三大定律”中的第一條。
這麼看來,傳統觀念“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還是有一點科學依據的。
拋開基因因素的影響,行為遺傳學家將非基因影響因素進一步分為共享環境影響因素和非共享環境影響因素。
共享環境影響因素: Shared Environment,即原生家庭因素;
非共享環境影響因素:Non-shared Environment,即獨立環境因素。
這三者加在一起,基本可以100%解釋一個人所有的行為特質。
既然人類大部分的行為特性的遺傳力位於 0.4-0.6之間,那關於非基因因素,原生家庭和獨立環境哪個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大呢?
行為遺傳學家比我們更想知道確切的答案。因此,他們在原本的雙生子實驗中,進行了微調。
他們把參與實驗的雙胞胎分成兩組,A 組的雙胞胎正常撫養,B 組的雙胞胎按照分開撫養。
結果發現,孩子成年後的人生經歷,和遺傳基因的影響相當,而原生家庭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就是“行為遺傳學的三大定律”中的第二條:家庭環境的作用要遠遠小於基因的作用。
這個結果乍一看很反常識,但行為遺傳學家們指出,實驗結果僅針對於“及格線以上的家庭”——其實就是普普通通、“沒什麼硬傷”、不存在極端因素的正常家庭。
當原生家庭遠低於及格線,比如讓孩子挨餓受凍、對孩子漠不關心、甚至是家暴時,原生家庭的影響就不能被忽略了。
因此,父母除了能給孩子基因之外,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給孩子更多的愛與陪伴,保證孩子能在合格的環境中成長,這很關鍵。
有的家長忙於工作、疏於陪伴,為孩子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資源,想透過全力託舉的形式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能不能贏,這很難說。但大量的金錢與資源絕對無法替代陪伴與愛。
反過來說,如果孩子長大後壞毛病纏身,未能成才,也別把鍋甩給原生家庭。
外灘君並不是想完全忽視原生家庭的影響,反而我們更應該正確看待原生家庭的影響。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出生於一個摩門教家庭,父親偏執、自大,堅決不讓孩子接受正規教育。塔拉在17歲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教育,但她沒有消沉。
圖源:b站影片截圖
她接觸教育後,開始自學,並於2008年獲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並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塔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再不堪,每個人也都有能力和機遇改變自己的命運。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朱迪斯·哈里斯也認為,相比父母的教養方式,除家庭外的環境影響,例如,社群環境、學校環境以及與同年齡的孩子如何相處等,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更大。比如孩子的喜好、習慣會特別受自己的朋友、小團體影響。
這進而呼應了“行為遺傳學的三條法則”的第三條法則:行為特質中很大一部分影響因素,可能與遺傳和家庭都無關。
人的成長過程太複雜了,未來會遭遇怎樣的環境更是難以預料,甚至過於刺激的外部環境會直接導致基因突變。
這種影響算基因影響,還是非基因影響,如今的研究並無法給出我們一個準確的結論。
一個傳統的醫生之家,也可能出現一名律師;一個科學家的家庭,也可能出現一名作家。
與基因和解後
育娃路上又該何去何從?
那麼,按照行為遺傳學的理論,家長的養育就完全無用了嗎?
事實倒也並非如此。只是要找準發力的方向。
羅伯特·普羅明在《基因藍圖》一書中表示:基因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主要系統性力量。但基因沒法決定孩子經歷的事物,它會透過塑造大腦,影響孩子跟這些事物所發生互動的方式。
作為父母,要學會和基因和解,為孩子的基因尋找合適的生長環境。
中國體操運動員、奧運體操世界冠軍楊威和楊雲的兒子楊文昌,從小被認為極有體操天賦。8歲開始練習體操,同年10月,就獲得了第3屆湖北省“楊威杯”體操比賽的跳馬第三名。
但他長大後並沒有繼續體操訓練,而選擇去香港讀書、深造。父親楊威表示,雖然兒子沒有繼承體操衣缽有點可惜,但誰說和父親走一樣的路才是成功呢?
他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未來往什麼方向發展,他這個年紀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他有很多種選擇,那我就放手讓他去體驗。
愛閱讀的孩子,就讓他盡情的享受閱讀時光,品味文字的魅力;
愛數學的孩子,就好好讓孩子在數理化的世界裡,感受數字的力量;
活潑愛動的孩子就讓他走出家門,多多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的天性在陽光下多多釋放......
給孩子的基因營造一個“最佳生長空間”,或許驚喜就在遠方。
另外,儘管研究資料表明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小,但研究者們也指出,父母的一些“行為”和“選擇”依舊可以影響了孩子成長環境,比如幫孩子選擇什麼學校,決定了孩子之後會接觸什麼型別的同學與老師、接受什麼型別的教育等等。
如今,DeepSeek的爆紅,把學習革命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與此同時,父母的育娃理念也要同步更新。
苦刷題、唯分數論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何提升學習力、培養自信心、打破傳統思維方式、如何深入問題本質等才是當代孩子們的必修課。想要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培養這些能力,也需要家長的努力。
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要進入一個良性迴圈。養育孩子的目的並不是讓他實現父母沒有完成的夢想,而是讓他們成長為最真實的、最好的自己。
參考資料:
(上下滑動瀏覽)
1.《陷入瘋狂焦慮的家長,為何不願承認“雞娃無用”?》三聯生活週刊;
2.《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第一批被“雞娃”廢掉的孩子,已經決定不結婚、不生育了……》穀雨媽媽;
3.《國外研究報告,避免無效雞娃,雞娃的最佳時間是……》茉莉聊聊天;
4.《這套規則,也許會顛覆你的三觀》L先生說;
5.《這篇遺傳學關於基因的研究結果,顛覆你的不只是認知,還可能有三觀》中科抗衰;
6.《孩子的性格,到底是隨爸還是隨媽?終於有答案了》丁香媽媽;
7.《基因藍圖》[美]羅伯特·普羅明著;
8.Top 10 Replicated Findings from Behavioral Genetics
作者招募&投稿 |[email protected]
提供內容線索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