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關係中的隱性攻擊,
高情商應對沖突,
胡慎之老師主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學習
平時購69,僅今天限時特惠39.9元
10節課,8~10分鐘/節
加贈2場直播回放!
作者 | 胡慎之
資深心理諮詢師
圖片來自網路
這幾年有一個流行的詞——槓精,指的是喜歡跟別人抬槓的人。
抬槓這種行為隱藏著一種競爭性,相當於在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是好的,你是壞的”。
抬槓是一種競爭、攻擊的行為,槓精具有競爭性、攻擊性的自我。這種競爭性、攻擊性自我的形成源自於他們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懲罰。
舉個例子,在我小時候,父母對我要求很嚴格,我一旦做錯事,就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包括責罵或拿走我心愛的東西等。這種懲罰性的措施在我身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記,使我形成一種“錯了就一定會遭受懲罰”的思維模式。
所以,每當我看到別人做錯事時,內心的“父母”就會教導我用攻擊性的方式去懲罰別人。
年輕的時候,我很喜歡跟同學去一個體育場,在那附近有很多喜歡欺負弱小的小混混。每次看到他們,我都會用攻擊的方式對待他們,比如跟他們打架、對罵,似乎這樣能打擊到他們,讓自己好受一些。
而說到攻擊,我們首先需要釐清一點,攻擊性與攻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攻擊性指的是一種釋放攻擊的動力,攻擊則是指的一種行為。
先來說說攻擊,通常我們能夠一眼辨認出霸凌、打罵是攻擊行為,卻很難識別出那些極其隱秘的行為也是攻擊,比如沉默、冷嘲熱諷、冷暴力等等。
前者是常見的主動攻擊,容易辨別;後者是被動攻擊,經常是被自認為弱勢的一方用來攻擊強勢一方的方式,其核心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並且往往不會有任何懲罰與損失。
比如,一個孩子對強勢媽媽的攻擊,那就是不說話,不回應。看到很多心急火燎的媽媽在催促孩子快點吃飯,快點穿鞋,可是孩子還是慢吞吞的,這時候,媽媽非常火大。是的,媽媽感受到自己完全被孩子忽略的。
再比如,妻子每天早起準備早餐,並叮囑丈夫記得吃完早餐再出門,然而丈夫卻忘得一乾二淨,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出門,甚至跑去外面早餐店買早餐。當妻子下班回家,看著廚房餐桌上擺著自己辛辛苦苦早起準備卻又涼掉的愛心早餐,又是作何感想,妻子一定是感到非常受傷。
這時候,當我們聽到對方一句“我忘了”,會感到受傷、憤怒與被攻擊,雖然它不是一拳打在我們的身體上,卻猶如在我們的心口插上一把刀。
對方強調自己不是不做、不願意、不想,是忘了。看起來合情合理,看似無心,卻刀刀扎向我們,所以我們會感覺到被傷害、被攻擊。
再比如,故意曲解他人的心意,捏造事實、潑髒水也是一種被動攻擊。
當你的好意或是關心被視作“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或是你的好心被當成驢肝肺,會讓你覺得對方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關鍵是你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你的證明在別人眼裡毫無可信度,總不可能像孫悟空假扮唐僧,隨意變出人心告訴別人:“睜大眼睛看看,我的心到底是黑的還是白的”;也不可能如《讓子彈飛》裡的小六子用刀剖腹取粉自證清白:“沒多吃,也沒少給”。
還有一種攻擊叫“死給你看”。也許不一定死,但是自殘和自虐,也是攻擊的手段。
精神分析師科胡特說過:自虐是向恨的人發出被愛的邀請。這句話很拗口,解釋下:自虐,就是我恨那個人,但是,我要挾你來愛我,要不然,你會愧疚甚至內疚的。所以,用促使他人內疚或者愧疚的方式,去獲得自己的目的,這是最大的攻擊。
上了年紀的媽媽,在與兒媳婦爭奪兒子,感覺自己沒有完成期望的目的,那麼就開始頭疼,身體不好,不吃東西,或者說自己很命苦,這個時候,兒媳婦和兒子傻眼了,趕緊乖乖聽話。
而在婚姻關係中,看似丈夫強勢,在家裡像個暴君,然後控制了關係的走向和家庭的權利系統平衡,其實,那個“受害者”妻子,只要幾招,就可以讓那個丈夫暴跳如雷,痛不欲生。“我是受害者,我生命中的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並且,用一個悲慘的淚臉,直接可以把家庭成員吸引到自己身邊,把暴君丈夫邊緣化。從此,暴君的帽子摘不掉了。
有些丈夫在無法扭轉和證明“我不是壞人”的情況下,破罐子破摔,或者絕望到“離家出走”,這個壞人的帽子,一個又一個的扣上,到死也無法自我原諒。
雖然很多時候攻擊給他人帶來了傷害的結果,但那些大都是不合理的攻擊行為,有的時候攻擊也能夠保護自己、維護自我的邊界與完整。
如果說攻擊性是我們的戰鬥值,那攻擊就是保護我們的鎧甲與武器,兩者之間的協同合作,是保護我們不被隨意拿捏、不被欺負、不被傷害的關鍵。
從這樣角度來看,攻擊別人,是為了保護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見諸行動”,通俗地理解就是先下手為強。這就像我年輕時會出去找小混混的麻煩一樣,我會找那種眼神中充滿攻擊性,會瞪人的小混混。因為,當我感受到別人的眼神攻擊時,我內心一直被壓制的攻擊性就會被激發。為了保護自己,我就會選擇先下手攻擊別人。
事實上,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個具有競爭性、攻擊性自我的人,通常內心住著一個懲罰性的他人。
也就是說,一個具有競爭性、攻擊性自我的人,通常對自己很不滿意,並且會把別人看成懲罰性的人。因為他早期受到了攻擊性的懲罰,所以當他把對方解讀為一個要攻擊他的人時,他就會開啟自我保護機制,先去攻擊別人。
此外,一個具有競爭性、攻擊性自我的人,很容易把身邊的人都當作自己的競爭物件,感覺每個人都有可能懲罰自己。
我的一位二十來歲的來訪者,在他小時候,每當他去跟別人建立關係時,他父母都會對他說:“你要和對方比賽。”這讓他覺得對方跟自己是競爭關係,不是朋友關係。長大後,他不敢與別人建立關係,因為一旦他去跟別人建立關係,那種競爭的感覺就會出現。所以他總覺得很孤單。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用被動攻擊的方式對待父母,父母的懲罰讓他們感覺到了被攻擊,他們自然而然把父母當成壞人去對待。
那如果我們就是這種具有攻擊性、競爭性自我的人,該怎麼辦呢?
第一,我們需要重新去看待別人。
我們要提醒自己,別人不是來跟我們競爭的,而是來幫助我們的。如果你把身邊所有的人都視為競爭者,你就會感到這個世界沒有愛、沒有善意,而且你會缺乏身邊人的支援。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對婆媳每天都會重複做同樣的事:婆婆洗完衣服或掃過地,媳婦都會再去做一次。我問那個媳婦為什麼要這麼做,她說因為她覺得婆婆不如她弄得乾淨。
表面上看這個媳婦只是想要更乾淨,其實她有一種把婆婆視為竟爭對手的心理,想要證明自己是更棒的。
當我提醒她,婆婆只是想幫她減輕負擔,她才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
第二,當我們對自己做的事負責時,“懲罰性的他人”就會消失。
我們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被允許的,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沒有人會懲罰我們,我們只需要接受這個結果就好了。只有我們肯為自己做的事負責,這種“懲罰性的他人”才會消失不見,我們才會不再去責怪自己。
第三,扮演一個懲罰性的他人並不能真正解決什麼。
有一對夫妻經常爭吵。我仔細觀察他們之間的溝通方式,發現一個問題:妻子很喜歡用指責或反問的語氣跟丈夫對話。比如,丈夫下班回家,問妻子做好飯沒。妻子會說:“誰像你啊,早就做好了。你以為你老婆是個好吃懶做的人啊。”
這種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很容易激發矛盾,而且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第四,如果你是父母,要想避免成為懲罰性的父母,你就要減少對孩子的懲罰,即便要懲罰,也要建立有規則的懲罰:不要用侮辱性或攻擊性的懲罰方式,而要選用冷處理,或暫停孩子喜歡的事情等方式。
懲罰的目的不在於懲罰孩子或者洩憤,而在於告訴孩子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
當然,如果你正處在一個攻擊或受到攻擊的狀態,那麼你也可以聽聽我的《警惕關係中的隱形攻擊》課程,這樣也許你能夠釐清你所處的關係中發生了什麼,也能夠理解你內心中的一些感受,幫助你從很細節的方面認識攻擊的行為,以及使用攻擊的動機和其背後的內在需求。
當然,每個人表達攻擊性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當一個人不能夠合理地釋放攻擊性,就會帶來破壞性。比如持強凌弱、背後罵人、詆譭他人,爭對錯、不被邀請去分析與評價他人好壞等等,這些都是攻擊。
甚至很可能將攻擊的矛頭轉向自己,即向內攻擊。常見的心身類疾病,很多也是人向內攻擊的結果。
人們常說的老好人,從來沒有也不敢跟別人紅著臉對著幹,只是一直對他人低眉順眼,看似沒有什麼攻擊性,其實他們把攻擊性轉向了自己。他們會責備自己為什麼這麼沒用,為什麼不敢跟別人爭一爭。
沒錯,他們不是沒有攻擊性,而是把攻擊性轉向自己,或者是轉向身邊親近的人。“總是對外人友善,對家裡人暴躁”,也是這種情況。在外時,他們將自己的攻擊性拼命壓制住,情緒無處可宣洩;回到家見到家人時,立馬情緒爆發,發脾氣,講狠話。
所以,當一個人的攻擊性無法向外得到釋放,被壓抑的攻擊性並不會就此消失,則是轉而面向自己與內部。
而一個人若能夠整合自我,合理地表達與釋放攻擊性,那會更悅納自己,既不自我傷害,也不傷害別人,並且他能夠有秩序有規則地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像是在球隊對抗賽、學習考試等正式競賽中競爭,甚至昇華到自己的創造力上,正如,音樂家將自己的情感譜寫成曲子、畫家將自己的故事描繪成畫卷、文學家將自己的憤懣書寫成詩歌。
遺憾的是,有些人的攻擊性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我們的撫養者在不知不覺中閹割掉,受此影響,每個人的攻擊性也有強弱之分。
除此之外,一個人能否合理釋放好攻擊性,跟自己的能力也是息息相關。
一個具備心智化能力、對事物有最基本判斷的成年人,和一個心智未開,懵懵懂懂的小孩,誰手握武器會更危險、更有破壞性。
顯然是後者,當他們感到自己被侵犯、被傷害時,閉著眼睛揮舞著自己的拳頭帶著恐慌去自保,道德綁架、內疚控制、激發對方恐懼都是他們的武器,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防衛過當或者傷害了無辜的人,甚至認為自己是沒有殺傷力,都是別人在傷害我。哪怕他們對別人造成了真實傷害,也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
而一個有心智化、有敬畏心的人,才懂得約束自己以避免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行為。
最後,想告訴大家,有攻擊性,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相反,那證明一個人的生命力更旺盛。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他人,才是令人感到羞恥的原因。
當你能夠將攻擊性昇華成創造力,你的生命將因此變得更加絢麗。
作者介紹
胡慎之,心理學家。 家庭關係顧問。向日葵爸爸發起人。向日葵心理諮詢創始人。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顧問。20多年的諮詢實踐,超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獨》等多本心理學書籍。
【課程福利】在這裡
識別關係中的隱性攻擊,
高情商應對沖突,
胡慎之老師主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學習
平時購69,僅今天限時特惠39.9元
10節課,8~10分鐘/節
加贈2場直播回放!
星標的方法在這裡
胡慎之
第二步:點選右上角的三個小點點,
就可以設定星標或置頂哈。
關注我 設星標
jin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