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激發高校創新創業活力的若干舉措》,從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實踐體系、激勵體系等3大方面出臺29條針對性舉措,將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全覆蓋,充分激發高校創新創業潛能,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策源力量。
若干舉措對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和學時學分提出明確要求。以本科生為例,一年級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主,開設不少於16學時的《創新導論》類必修課;二年級開設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實踐的《創業導論》類必修課;三年級開設《創業實踐》選修課,四年級鼓勵學生開展創業實踐。
教育部:所有高校均要設定創新創業教育課程
早在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就指出,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定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
而此前,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業指導中心的資料顯示,2013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22.9萬人,有意從事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只有10%,而最終選擇創業的僅為1%。2015年11月東北師範大學釋出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顯示,只有12.78%的大學生創業者主要從創業課程獲取創業知識,多數大學生創業者未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
麥可思研究資料也顯示,在創新相關能力培養方面,兩成左右2014屆本科畢業生認為各項創新能力培養未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其中在新產品構思能力上的滿足度(77%)相對較低,可見中國大學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仍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教育部發布檔案後,各高校紛紛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且要求必修。多年來,各省也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出臺了不少檔案。
例如,河北省教育廳2022年釋出的《關於實施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工程的通知》,明確建設200門左右省級創新創業基礎課程、200門左右省級創新創業類社會實踐課程、200門左右省級專創融合課程;建設30個左右省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5個左右省級創新創業師資培訓基地、培育200名左右省級創新創業教學名師、培育200個左右省級創新創業教學團隊……
安徽省教育廳網站在2024年《關於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0511號提案答覆的函》提到,省教育廳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設定為公共必修課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透過全面實施學分制改革,探索實踐創新實驗、專利獲取、自主創業等成果的學分認定與替換辦法……
為了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建設,天津市提出支援高校雙創教師參評高校教師系列職稱,圍繞雙創工作取得的相關成果可納入評審業績成果認定範疇;支援教師開展成果轉化,教師將科研專案或指導的學生雙創專案轉化為企業的,可按照雙倍工作量認定。河南省明確,各高校要深入落實將就業創業指導列入職稱專業設定範圍的有關要求,鼓勵高校按條件和比例為申報就業創業專業職稱人員分配1~2個高階職稱名額,並對成效顯著的老師給予獎勵,要根據大學生創業實效,給予指導教師相應的科研、教學等工作量認定。
此外,四川大學曾鼓勵教師開展雙創教育,規定擔任本科生大創、“網際網路+”等雙創活動指導教師是職稱晉升的必備條件之一,並認可其工作量;給予“網際網路+”獲獎團隊指導教師在崗位競聘、職稱晉升、碩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額、工作量認定和最高十萬元人民幣獎金等各方面激勵。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雙創經歷列入破格晉升的條件,該校“80後”教師顏正英由講師破格晉升副教授……
如何做好創新創業教育?
《202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資料顯示,2023屆選擇自主創業的本科畢業生月收入為5921元,略低於本科平均。但其就業滿意度為84%,高於本科畢業生平均水平的78%。
但需要注意的是,2018屆畢業半年內選擇自主創業的本科畢業生中,大多數在五年內退出了創業領域,堅持創業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31.0%)。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創業者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放棄。創業資金問題是創業者普遍面臨的難題,資金短缺可能導致專案無法持續。此外,缺乏企業管理和市場推廣經驗也是創業群體面臨的主要困難。
對此,中國高校要如何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又要如何加強?國外高校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或許可為我們提供參考。
斯坦福大學除了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知識方面的培養外,更重視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在斯坦福,約有90%的學生至少選修一門創新創業課程。此外,背靠矽谷的地理優勢,大部分教師都有在企業實習,甚至是創業的經歷,這讓教師有足夠的經驗對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該校還鼓勵教授到矽谷的公司兼職或從事公司的科研專案,學生也可以參與到這些專案中去,教授和學生的研究成果很容易在矽谷迅速轉化為產品。學校與矽谷之間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創業互動效應。
哈佛大學的創業教育課程主要突出實際應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強調從實踐出發。課程內容開設上,不僅包括創業必需的財務、營銷、商務談判等基礎知識類課程,還包括領導力、有效領導等行為科學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都緊密聯絡商業實踐,重視解決創新創業中的實際問題。如在“開創新企業”這門課中,著重探討設立新公司時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新企業發展的知識。學生組成小組,由創意概念展開,進而完成一個設立新公司所需要的完整經營計劃,並對計劃付諸實施。透過這一完整過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學到創業理論,也能學習到具體的創業技能技巧,並能實施具體的創業行動規劃。
教學方法上,“案例教學法”是哈佛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特色之一。“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站在實際創業者的立場上,學習什麼是創業和如何創業,對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如問題產生的原因、採取的對策等,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的案例訓練也讓學生對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們創業成功的機率。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並非狹義的急功近利的“技能培訓”,而是對大學生創業精神、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系統培養。這不是一兩門課程就能解決的,必須融合於大學教育的整體之中。尤其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創業實踐內容,更不能被限於課堂學習中,而是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植根於真實世界中,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激發創新創業慾望,提高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創新創業所需的綜合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202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
[2]創業課真能幫助學生創業嗎[N].中國青年報,2016-03-01.
[3]創新創業教育參考誰?[J].麥可思研究,2015-10.
[4]教育部網站、天津市教委網站、各省教育廳網站、各高校網站
宣告: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新增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尋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註明“轉載於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釋出的24小時後進行。
3.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主體(含高校),獲得授權可轉發至全媒體平臺;其他主體僅限於微信公眾號平臺釋出 。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資料——
☞回覆“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覆“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