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如何最大化地挖掘孩子的天賦?在研究了多位卓有成就的名人之後,全球第一商學院終身教授亞當·並不看好天賦。相反,一些值得注意的成長奧秘,卻總在被我們忽視。
文丨鄭鋼 編丨lulu
天賦,一直是我們痴迷和關注的話題。古有“方仲永”的神童,今有鋼琴天才郎朗、跳水天才全紅嬋等等,他們與天賦這個字緊緊地連在一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極力吹捧、宣傳、褒獎學校裡的天才學生,體育運動中的天才運動員,音樂上的神童。
在潛意識裡,我們通常認為最有前途的人是那些天賦異稟,早慧聰穎的的人。然而,哈佛畢業,30歲成為全球第一商學院終身教授亞當·格蘭特,並不看好天賦。
在他的書裡的《隱藏的潛能:實現更大成就的科學》,提出了許多事業或者人生高成就者,在他們幼時能力並不突出,也沒有所謂的天賦。
“每個少年得志的莫扎特背後都有無數個進步緩慢、大器晚成的巴赫。他們並非生來就擁有某種神秘的超能力,他們的技能大多是後天努力得來的。取得非凡進步的人很少是奇才,他們的神力都需要後天的培養。”
在他的書裡,他還提出了許多與傳統觀念迥然不同的觀點,認為成功不是天生能力造就的,而是透過激發潛能和不斷嘗試得來的。
我們每個人都能發掘出無限的潛能,只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在這本書裡,我們還看到那些關於隱藏潛力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隱藏的無窮潛力,關鍵在於怎麼開啟它。
性格是一種技能,
可以培養的技能
性格是“將自己的價值觀置於直覺之上的能力”,對於釋放潛力來說,性格是一種尤為重要的技能,這是書裡向我們展現的第一個研究發現。
這句話可能乍一聽有點奇怪,裡面講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是在美國田納西州開展的,是印度裔天才經濟學家拉吉·切帝(Raj Chetty)做的,覆蓋11000餘名幼兒園兒童。他們觀察的是幼兒園的老師對於這些學生在成年後收入的影響。
結果發現,那些在小時候遇到了經驗更豐富老師的學生,長大後會比他們的同齡人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具體來說,一個高於平均經驗水平的幼兒園老師可能會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價值32萬美元的額外終身收入。
為什麼幼兒園老師的經驗水平會對孩子產生這麼長遠的影響呢?
可能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有經驗的老師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發展認知技能,比如數字、單詞、閱讀等等,但是團隊研究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有經驗的老師對孩子們最大的影響其實是在性格方面,
是哪些性格特質呢?主要是這麼四個:
一是主動性,比如他們會不會主動提問,主動回答問題,主動從書本上尋找資訊。
二是親社會性,也就是他們能不能很好的跟同齡人相處和合作。
三是自律性,也就是他們能不能在課堂上有效集中注意力,不破壞課堂秩序。
四是堅毅性,也就是他們面對挑戰和困難的時候願不願意堅持。
當一個孩子是由更有經驗的老師來教的時候,他在這四個方面的性格表現會更好。這些性格特性,對他們未來生活和事業影響比數學能力、閱讀能力要遠遠大的多的。
從統計分析上來看,他們比閱讀和數學成績重要2.4倍,這個研究結論讓很多人覺得驚訝。很多家庭在孩子早年教育階段,往往更關注的是一些認知能力的培養,對於性格塑造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
當父母培養或者養育孩子,首要關注的是在主動性、親社會性、自律性、堅毅性等四方面的性格培養,而不是特長、技能或者學科知識。
在未來,生成式人工智慧能夠複製軟體工程師目前96%的技能。因此,那些通常被稱為“軟技能”的人類技能將成為最有韌性、也最有價值的技能。
換句話說,以人為本的能力,例如溝通、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維,領導力、團隊合作、堅韌、合作、專注、自律等性格,這些技能促進了人類的協作、創新和適應能力,這對我們人類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能增強孩子的性格技能,他們未來無論多大都能走得更遠,釋放更多隱藏潛能。
遠離舒服區,不斷挑戰自我
學習技能是人們常見的事情,兒童學習樂器、體育、書法等等,成年人學習程式、會計、法律等。學習一項新技能時,學習者不應該追求舒適的狀態,而是不舒服的狀態。擁抱不舒適是一種勇氣,持續不斷地挑戰自我。
書裡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角一個叫,另一個叫本尼,他們都是那種我們看來的語言天才,精通56種語言。另外還有幾種語言是達到了能夠流暢對話的程度,他們學會這些語言的時間也是比較短的。
瑪利亞是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從零開始學會了6種新語言,本尼平均學會一門語言要用的時間也是通常不到五個月而已。
那他們兩個是不是那種天生就很有語言天賦的人呢?並不是。比如瑪利亞小時候學了六年的西班牙語,但還是學不好。本尼曾經學了11年的愛爾蘭語,但是也講不好。
那後來他們長大以後又為什麼成了一個能在短時間內精通數門外語的人呢?你看我們通常會覺得小孩子學語言是學得最快的,但是這兩個人偏偏是在成年以後才好像突然打通了語言的任督二脈的,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作者在網上瞭解到這兩個人的故事之後,就決定一定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然後他發現促使他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就是促使他們真正掌握了第一門外語的那個因素,不是他們克服了什麼認知障礙,而是他們跳開完美主義的想法,開始擁抱“不舒服”。
瑪利亞一開始學外語的時候是不斷地讀書、背單詞、做題,但是她不太敢開口去說,因為她總覺得自己的儲備還不夠,害怕自己聽起來很蠢,所以就一直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面,只讀寫但是不說。
直到上了大學,學了語言學,她才意識到以前的方法是錯的。就像是你看了一堆關於游泳的書,就想要游出身手敏捷、姿勢標準的蛙泳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後來瑪利亞市搬到了馬德里,找了一份教英語的工作,主動選擇和一個只會說西班牙語的家庭生活在一起。到了那個夏天結束的時候,她已經能說流利的西班牙語了。
還有本尼,擁抱不舒服的方式又上升了一個層級,他會故意尋找尷尬。
本尼曾經是一個很不善於社交的人,但是為了練習外語,他不僅主動跟人打招呼閒聊,甚至還會給當地人唱當地的歌。他給這種行為起了個很英勇的名字,叫“社交跳傘”。
事實上,這種故意暴露自己弱點的行為,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在遠離舒適區的路上,很多人可能會被完美主義的想法給困住。像如本書作者格蘭特,自己就是一個例子。
在大學做跳水運動員時,他有一種習慣,就是不斷推遲邁出雙腳,直到他覺得自己的腳法是完美的。有一次,他在跳板上走來走去45分鐘,還沒跳下去,不僅在浪費時間,還在凍結自己的進步。因為他沒學更難的動作,只是重複調整簡單的動作。
一項綜合分析發現,完美主義和工作表現之間的平均相關性為極低。
完美主義者容易犯三個錯誤。
第一:他們沉迷於無關緊要的細節;
第二:他們避免不熟悉的環境和可能導致失敗的困難任務;
第三:他們因為犯錯而痛斥自己,這讓他們更難從中吸取教訓。
因此,大多數完美主義者,發掘不了自己的潛力,因為他們討厭錯誤,迴避批評。一旦出錯,自尊心就會下降。他們往往不斷重複自己擅長的事,這種思維模式會限制潛力的發揮。
我們總是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眼光,但格蘭特告訴我們,失敗其實是學習的一部分。很多成功人士背後都有一串失敗的故事,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們變得更強大。
而且,格蘭還指出一點——一味採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並不能讓他們有更好的學習表現,更好的方式是為每一種學習任務採用最適合的學習方式。
比如學語言,適合開口練習;如果是學邏輯性比較強的知識,就更適合去書面閱讀,而不僅僅是聽。
所以,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方法,反而是讓你能進步更快的方法,因為那樣對你大腦的刺激是更大的。我們可以想想什麼最舒服,當然是發呆最舒服,因為你的大腦在摸魚呢。
成為海綿,持續吸收
在性格特質、學習技巧以外,還有一樣對學習效果至關重要的事,那就是“觀念和態度”。甚至可以說,它把握著學習和成長的大方向。
書中講了一件看似和學習無關的事——
在廣袤深邃的海洋深處,生活著地球上最古老的、能夠存活二千多年的生物,叫做海洋海綿。儘管身體柔軟多孔,但它們的骨骼結構堅固耐用。當海洋海綿被強大的水流破壞或被捕食者啃食時,它們不一定會飄走或者死亡。有些海洋海綿可以透過生存艙再生;一旦環境好轉,生存艙裡的細胞發出新的海洋海綿。
但其實,這種吸收,過濾和適應能力使海洋海綿蓬勃生長,而這種能力對於人類來說極為重要。
學習科學的研究結果與海洋海綿的生存密碼如出一轍,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不取決於你尋找的資訊數量,而取決於你接受的資訊質量。成長不在於你有多努力,而在於你學得有多好。
吸收能力是識別、評估、吸收和應用新資訊的能力,這取決於兩個關鍵的習慣。
第一個是你如何獲取資訊,是你對進入你視野的東西做出被動和消極的反應,還是你主動尋求新的知識、技能和觀點?
第二個是你在過濾資訊時所追求的目標:你是專注於滿足你的自我還是促進你的成長?”
成為“海綿”不僅僅是一種主動技能,還是一種親社會技能,是一種開放和悅納的心態,不斷地主動吸取他人的優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們認為重要的成長路徑,但是還要有名師的指路、良友的激勵、個人的領悟。
正如前不久俞敏洪在西湖湖心講堂上講到:一個人,光靠勤奮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有高緯度的提升。如果像一頭牛或者一頭驢一樣,一輩子只是在原地繞圈,並不會成長。
對於個人和組織來說,建設性反饋是成長重要部分。格蘭特強調接受誠實、可行的反饋對於持續改進的重要性。最成功的人會尋求批評,因為他們明白這是縮小他們現狀和理想之間差距的關鍵。
當然,外部評價的影響是很大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能陷入其中。有的時候,一些技巧可以把我們的關注點拉回到自身身上。
格蘭特就提出了一個顛覆傳統的觀點:要透過“刻意遊戲”來挖掘和培養個人潛能,這種方法比傳統的刻意練習更為有效。
刻意練習,簡而言之,是透過長時間的重複練習,達到理想的高度,但單純的刻意練習可能會造成厭煩和疲勞。
而“刻意遊戲”,否定刻板、僵化的訓練,強調將訓練與遊戲結合起來,在學習中融入了樂趣,使學習者在享受過程中同時發展特定技能或能力。
格蘭特分享了一個關於年輕女孩的軼事:
她在一系列音樂考試後失去了練習小提琴的興趣。她的母親向名叫伊夫林的音樂老師尋求幫助,希望得到一句鼓勵的話來激勵她的女兒繼續練習。
然而,伊夫林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她向女孩介紹了刻意演奏的概念,要求她倒著演奏曲子,想出十種不拉小提琴的方法,並融入她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和她最喜歡的動物的聲音。
這個方法效果驚人。女孩喜氣洋洋地離開了琴房,重燃了對小提琴的興趣。
正如格蘭特解釋的那樣,“以前,她的練習集中在‘被評判的結果’上”,伊夫林說:“刻意的玩耍讓她明白‘真正的結果是她的享受’‘沒有享受,潛力就會被隱藏’。”
這種方法在教育環境中尤其有益,因為在教育環境中,表現的壓力往往會掩蓋學習的樂趣。透過參與有意識的遊戲,學習者被鼓勵去實驗,去冒險,去探索不同的做事方式。這一過程不僅提高了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成長心態,這對終身學習至關重要。
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最大的啟發,是不斷地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或者練習方式,給技能培養注入樂趣,使得學習成為一種遊戲,如此,孩子學習的火焰才會一直燃燒或高漲,樂此不疲。
透過亞當·格蘭特的幾個觀點,我們也能以小見大地重新審視天賦。它並非遙不可及,每個孩子都可以透過適當的方法來激發自己的潛能。
摒棄對天賦的片面迷信,專注於潛能的挖掘與培育,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在成長的道路上綻放獨特光彩。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