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像爬藤,進好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作者:Dr. Kenneth Ginsburg,賓西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專長於青少年行為和心理健康。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點選圖片,進入下單頁
不要用孩子18歲的成就來定義成功
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我們看著眼前的孩子想,他有多麼成功?
這樣做的家長往往會過分關注兩件事:快樂或者成績。
如果只關注孩子的眼下的快樂而對孩子沒要求,那麼這樣的快樂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如果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這個人本身。
我們應該先不看眼前的孩子,而是想象孩子成長為35歲的樣子,如果家長開始考慮35歲成年人的成功需具備哪些素質,子女教育會輕鬆很多,而家長也會更明白如何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們應該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和成功做準備,培育有後勁,能在35歲、40歲、50歲時成功的人。把目標放長遠,我們對於成功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寬了。
如果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短跑,我們會盡一切可能衝向終點,不籌劃未來。一旦摔倒,我們就輸了,所以我們輸不起一點的失敗;
但倘若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場馬拉松,那麼我們的目標就設得更長遠。周圍的人要是都能互相合作,互相鼓勵,才能走得更遠。如果你碰壁跌倒,你爬起來繼續跑,尋找一條更好的路。
當然,成功也包括好的教育、職業以維持生計,但我相信,以上的品質都大大地增強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到意義和滿足。
我們必須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歲時的成就來定義成功,比如說像爬藤,進好的大學,這種思維會毀了孩子在他們二三十、四五十歲成功的能力。
正確定義成功,尊重孩子的自立
要是你把成功定義成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成長過程變成了名校申請履歷表的製作過程。
要是你把成功定義成孩子在三十五歲會成為的人,你的孫輩會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成功,他們的保障,他們的快樂,他們的創造力,那我相信我們是在談論好的話題,切中核心的話題。
亞洲大學生的自殺率正在飛速增長,其中亞裔女孩在大學的自殺率居高。完美主義在亞裔程度似乎很高。因為完美主義讓人自卑。
我不希望任何孩子會遭受如此痛苦。我希望形成一種社會風氣,讓家長開始寒暄時不談論孩子去的哪個大學,考試成績怎麼樣,而是談論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在尋找自己的興趣嗎,分享親子關係。
如果我們都談論這樣的話題,孩子們就都能成長好。
有時候孩子表現的無情,裝作不愛家長,是因為愛我們而生的傷害。瞭解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熬過困難的時刻。
控制孩子,孩子就會遠離你。給孩子獨立,孩子會展翅、到處飛翔、降落回父母的窩,孩子會在一生中多次回來。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們做出的成就,這是給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作為家長也有極限,孩子有時會把家長氣瘋。這個時候家長需要提醒自己、讓自己做到的是愛孩子這個人,給自己時間好好回想一下他們到底是誰,他們的美好天性和品質是什麼,那些孩子曾經讓你感動的事、那些美好親暱的時光..…
5年前,藍橡樹開始製作一年一度的「教育日曆」,想用每天一句話、一個知識點的方式,讓父母感受到治癒人心的教育,應該是怎麼樣的。
普通家庭養娃,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溫暖的童年,其實比上什麼補習班,都要令他終身受益。
兩年前,我們開始減少「雞湯」的含量,擷取更多全球教育領域,最新研究、先進理念,去幫助父母解決孩子教育中的痛點。
2025年「藍橡樹教育日曆」如期上線! 我們吸取過去5年的經驗,對內容進行了全面的升級。
藍橡樹教育日曆2025
火熱銷售中
新的一年
繼續成為懂教育的父母
點選圖片,進入下單頁
12個教育話題
從根源上理清思路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費斯汀格法則”,意思是:生活中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90%則是由你對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想想和青春期孩子的鬥爭場景吧!閨蜜的女兒7年級第一次月考,數學只有66分,她那天因為工作原因心情也不太好,就把女兒大罵一頓。
女兒成績滑坡自己也不好受,本來以為能得到媽媽的安慰,卻沒想火上澆油,也奮起反抗。從那天起,跟媽媽的關係就出現裂痕。
閨蜜事後後悔不迭,跟我說:“那次月考班上只有十幾個人及格,題目太難了。好像從那次爭吵後,女兒有什麼心裡話都不跟我講了。”
每一件小事中,父母如何應對、處理、溝通,構成了家庭教育的全部。
在2025年的教育日曆中,我們精選出青春期、性別教育、友情、健康生活等12個話題,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洞見。
其中既有腦科學的原理、也有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認知科學的發現。用這些專業知識去武裝大腦,成為核心更堅定的父母。
碎片化的學習到底好不好?如果你有時間、精力,當然是閱讀書籍收穫更大,但如果受限於客觀原因,那麼每天一點點學習,依然有啟發的價值。
(點選圖片,開始選購)
比如,很多父母憂心青春期的孩子追星的問題,擔心會影響學習。當孩子說,週末想去參加一場漫展,父母卻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一些你難以理解的興趣?
在5月「青春期攻略」專題中,5月14日的內容是這樣的——
12~18歲的青少年正在經歷生理和心理的劇烈變動,他們急於擺脫“父權”的管束,追求自我認同和精神上的獨立,但又無法在生活裡真正實現,於是透過偶像崇拜的方式來“代償”。
如此說來,你是不是就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追星」這件事了呢?
再比如,低齡段孩子的父母非常關注孩子的智力開發問題,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是大部分父母的殷切期待。給他們上更多補習班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呢?
在2月「激發自驅力」專題中,2月2日的內容是這樣的——
要想喚醒孩子的大腦,就要少灌輸知識,多提問題,誘導孩子主動去探索,因而兒童大腦中的神經連線只有在孩子主動學習時才會被點亮。
看到沒有?腦科學的研究發現,比起給他們上更多的課程,灌輸更多的知識,不如用提問的方式,啟發他們思考,啟用孩子的大腦。
把培訓班的時間空出來與孩子進行對話,有趣的飯桌話題比培訓班更有效。
此外,很多父母困擾的是,如何讓孩子擁有超強自控力,能自覺去學習,高效完成作業?在7月「高效學習」的主題中,7月21日的內容揭露了自控力的關鍵——
雖然習慣的培養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但習慣一旦養成,就變成所謂的“癮”,不做就難受,做了反而會感到開心和釋然。
我們常說要養成好習慣,卻並不清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一說,是不是就很清晰了?
當12個月過去,在365天的陪伴下,漸漸建立穩定的核心,直面孩子成長帶來的各種挑戰。
每天一個教育理念
通俗易懂,輕鬆掌握
越來越覺得,父母的認知高度,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在有高度之前,你得先有認知。
藍橡樹教育日曆堅持6年的初心,就是幫中國家長找回教育常識,把「送分題」答對。
比如:
為什麼現在抑鬱的孩子那麼多,當孩子說“活著沒勁”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讓孩子精力充沛、輕鬆不累的高效學習法真的存在嗎?
在人工智慧時代,什麼職業能讓孩子不被淘汰?
最初我們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但讓身體健康的科學方式我們真的瞭解嗎?
6月的主題,我們就圍繞著「心理健康」展開,關注抑鬱、焦慮、空心病等當代孩子的共同困境,以及當孩子表現得「喪喪」的,父母應該怎麼做?
在6月22日的內容中,我們提醒電子產品對孩子心理的影響,當原本用於戶外活動和同齡人交往的時間,都投入在虛擬世界時,孩子與真實世界的連線遠遠不夠,而缺失“真實感”心靈,就是抑鬱的溫床——
電子產品正在偷走他們的時間,正在一點一點地吞噬他們的生命。他們在電子螢幕前度過的每個小時,本應該在戶外撒歡,和同齡人交往,觀察周圍的一切並從中學習;這都是同真實世界的交流,它們對於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及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從科學角度來說,多快好省的學習方式真實存在。7月的主題是「高效學習」,我們提到了「費曼學習法」、「獅子記憶法」、「拖延症」等話題,言簡意賅地展開。
7月2日的內容是:
清晨在陽光下的讀書學習,遠比困在房間裡,效果更好。比起“刻意練習”,更重要的是“科學練習”。勞逸結合,才是贏得馬拉松長跑的關鍵。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很多職業會消失,變化遠超我們的想象。從事自己的熱愛的工作,從愛好到職業,去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
11月21日的內容是——
愛好往往不能成為職業,但以愛好為線索找到興趣特質,我們便可以探討如何匹配到符合興趣特質的職業,或者在現有工作中更好發揮特質中的閃光點。
家庭教育的難度在於,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家庭也都不一樣。你很難照抄別人成功的經驗,只能將這些理念內化,運用起來才能如魚得水。
待辦事項 每日小結
得心應手的每一天
藍橡樹教育日曆,除了讓你日有所思之外,也可以成為你得力的生活助手。
今年的日曆延續去年備受好評的「備忘錄」和「小結」功能。在設計上大氣簡約並存。我們堅持多功能、可持續的經典實用、多場景使用路線,送人也非常體面哦。
你可以將每日工作、迸發靈感、紀念日記錄在上面。幫助你養成梳理思路、存檔工作、完成計劃的好習慣,記錄每一天。
寫一寫、做一做,配合藍橡樹少年日曆,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每一天,讓親子時光變得更有意義,增進家庭成員的情感。
人是需要儀式感的動物,每日一撕,開啟全新的一天。
養育孩子路上
有藍橡樹的陪伴
陪伴孩子成長,培養他們成為身心健康有幸福感的人,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過程中有波折,也有驚喜。
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讓自己成為核心穩定的大人,就像儲殷教授說的:“父母把自己過好,比什麼說教都重要。”
提升自己的認知,建立穩定的內容,讓藍橡樹教育日曆2025,繼續陪伴你走過新的一年。
藍橡樹教育日曆2025
開售預售
父母穩住核心,孩子就能穩住人生
(點選圖片,開始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