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由於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風系,稱為高原季風。其中,以青藏高原季風最為典型。冬季高原面上出現冷高壓,氣流從高原向四周流動;夏季高原面上出現熱低壓,氣流從四周流向高原。
二、青藏高原的冷熱源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相對周圍大氣而是一個冷源,使大陸上蒙古高壓勢力得於加強;夏季,青藏高原相對周圍大氣是熱源,使得印度低壓勢力得於加強,即對西南季風有加強作用。總之,高原季風環流的方向與東亞地區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所形成的季風的方向完全一致,兩者疊加起來,使得東亞地區的季風勢力特別強盛,厚度特別大。
三、青藏高原的動力作用:
青藏高原對下部流場的機械屏障和分支作用十分明顯。
屏障作用:冬季,從西伯利亞入侵我國的寒潮,使我國熱帶、副熱帶地區的冬季氣溫遠比受青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島為低;夏季,阻擋西南氣流北上,使位於高原以北新疆、青海氣候乾旱,而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河、恆河流域溼潤多雨。
分去作用:冬季,西風氣流受到高原的阻擋被迫分去,分別沿高原繞行,於是,在高原西北側為暖平流,而在西南側為冷平流。繞過高原後氣流輻合東北側為冷平流,東南側為暖平流。
四、試題連結
存在於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下圖表示青藏高原季風緯向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高原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移動
B.高原面與海洋表面的熱力差異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節變化
D.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差異
2.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風( )
A.削弱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
B.削弱了東亞季風,加強了南亞季風
C.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
D.加強了東亞季風,削弱了南亞季風
地表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的太陽輻射與入射的太陽輻射之比,將各月地表反照率與年平均值對比處理即為標準化地表反照率;高原季風指數(DPMI)是衡量高原季風出現時間和強度的重要指標,指數大於0時,為夏季風,反之為冬季風,其絕對值表示季風強度。下圖為青藏高原月平均標準化地表反照率與季風指數的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關於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與季風指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表反照率強時,植被覆蓋率高
B.夏季風最強時,近地面氣溫最高
C.地表反照率與季風強度呈負相關
D.地表反照率的變化影響季風轉換
4.若冬季地表反照率較常年偏高,則次年高原夏季風( )
A.出現早、強度大 B.出現晚、強度小
C.出現早、強度小 D.出現晚、強度大
5.全球變暖背景下,高原季風指數可能出現的變化是( )
A.地表反照率增大導致高原夏季風減弱
B.地表反照率減小導致高原夏季風增強
C.地表反照率增大導致高原冬季風增強
D.地表反照率減小導致高原冬季風減弱
相對於青藏高原周邊相同高度的大氣來說,冬季高原近地層是冷源,形成反氣旋型環流,夏季是熱源,形成氣旋型環流,這種環流系統的季節變換稱為高原季風。下圖為冬季青藏高原對氣流影響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青藏高原冬季季風環流的示意圖,正確的是( )
7.關於圖示氣流的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南支西風氣流到達雲貴高原利於形成準靜止鋒
B.南支西風氣流的位置是由氣壓帶風帶南移導致
C.北支西風氣流使西北地區降水量劇增
D.高原氣溫低形成冷高壓使冬季風減弱
8.青藏環流系統對我國夏季風影響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削弱了西南季風的勢力,減少了我國西南地區的降水
B.加強了西南季風的勢力,增加了我國華北地區的降水
C.削弱了東南季風的勢力,減少了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
D.加強了東南季風的勢力,增加了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
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在青藏高原周圍地區,形成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青藏高原隆升形成後,以其巨大的熱力及動力效應,對亞洲季風的形成起著巨大作用,對周圍地區的氣候產生重要影響。若將青藏高原移除,將對北半球的熱量分佈產生明顯影響。下圖為亞洲季風示意圖(圖1)和移除青藏高原後全球各緯度氣溫變化曲線圖(圖2)。
(1)下圖表示青藏高原緯向剖面示意圖,請在圖中用箭頭畫出高原季風與冬、夏季風的風向環流示意圖。
(2)簡述青藏高原的隆升對我國西北內陸氣候的影響。
(3)推測移除青藏高原後北半球氣溫變化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0.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據研究,北緯30°附近在古近紀出現了大面積的乾旱地帶,當時我國中東部的環境如同今日大西北乾旱區一樣。新近紀青藏高原隆起,一個煙雨江南誕生了。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風系,稱為高原季風。下圖示意我國古近紀與新近紀中國乾旱帶分佈。
(1)畫出高原季風夏季風環流圖,並分析原因。
(2)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對煙雨江南形成的影響。
參考答案:
1.D 2.C
【解析】1.根據材料可知,高原季風是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其形成的主導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積大,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差異明顯,D正確;氣壓帶與風帶在大陸上被切斷,A錯誤;高原面與海洋表面高差大,距離遠,B錯誤;高原表面植被少,季節變化影響小,C錯誤。故選D。
2.根據材料可得,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風與東亞、南亞季風環流一致,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季風環流的簡稱是季風,即冬夏風或近乎風向相反的環流系統。海陸熱力差異、行星風帶的季節性位移、青藏高原等龐大地形的動力和熱力作用是季風形成的主要因素。
3.D 4.B 5.B
【解析】3.據圖可知,地表反照率主要在1-2月較強,此時地表多積雪覆蓋,植被覆蓋率低,A錯誤;夏季風在6月最強,青藏高原近地面氣溫最高在7月,B錯誤;地表反照率強時,季風指數絕對值大,則季風強度大,C錯誤;地表反照率影響地面吸收太陽輻射,進而影響大氣運動,因此影響季風轉換,D正確。故選D。
4.若冬季地表反照率比常年偏高,則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少,近地面氣溫較低,大氣對流運動弱,則第二年高原夏季風出現晚、強度小。故選B。
5.結合所學可知,全球變暖背景下,高原地區水熱條件得到改善,因此植被覆蓋率上升,地表反照率減小,AC錯誤;由於植被覆蓋率提升,地面反照率減小,氣溫升高,容易在夏季加強熱低壓,從而增強夏季風,B正確;冬季植被覆蓋率提升,導致到達地面輻射較少,氣溫較低,形成冷高壓,冬季風增強,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緯度位置、天氣狀況、海拔高低和日照長短;全球變暖會導致緯度較高和海拔較高的地區的積雪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表反照率需要結合下墊面、天氣情況和地理位置進行分析。
6.D 7.A 8.D
【解析】6.青藏高原的降起,改變了原來的大氣環流狀態,使青藏高原與其周圍大氣的熱力差異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風 (或高原季風),冬季高原面降溫較周圍大氣快,氣流下沉,高原面上出現冷高壓,氣流從高原向四周流動。D正確、B C錯誤;青藏高原南側有喜馬拉雅山等高大山地阻擋,很難與赤道間形成季風環流,A錯誤。故選D。
7.青藏高原的阻擋使得低空西風急流分支成南支氣流和北支氣流,南支氣流從低緯吹來,與南下的冷空氣在雲貴高原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A正確;西風急流的移動主要受地形影響,B錯誤;北支氣流從內陸吹來,較為乾燥,C錯誤;冬季青藏高原氣溫低,形成冷高壓,加強季風,D錯誤。故選A。
8.根據材料資訊“夏季是熱源,產生強大的青藏熱低壓,為氣旋性環流”可知,夏季時,青藏高原近地面為熱低壓,高原季風由四周吹向青藏高原地區,在青藏高原東側與東南季風風向一致,加強了東南季風的勢力,增加了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高原季風環流方向與東亞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季風環流方向一致,所以高原季風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冬、夏季風的影響是冬季、夏季都加強。
(2)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得印度洋暖溼氣流很難進入我國西北地區,造成我國西北地區乾旱少雨。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將西北地區夾在中間,形成一個走廊,使得西北地區冬季多風。
(3)北半球高、低緯度間氣溫差異增大,加強了三圈環流的強度,季風環流減弱。
【詳解】(1)由於青藏高原隆起,冬季高原面上的氣溫更低,從而形成冷高壓,氣流從高原向四周流動。而夏季則形成熱低壓氣流從四周流向高原,高原上的東部盛行風也為東南風,與我國東部季風區的夏季風風向相同。如圖所示:
(2)青藏高原是由南亞次大陸向北擠壓亞歐大陸所壟起的一個年輕的高寒高原,嚴重的影響了來自南亞的暖溼氣流向我國西北部流動,減少很多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造成我國西北地區乾旱少雨。另一方面,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將西北地區夾在中間,當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南下時,只有這一個通道,這樣可以使得冷空氣橫掃我國西北地區,使得西北地區冬季多風。
(3)青藏高原移除後,冬季高緯度的寒冷氣流會影響到北半球低緯度地區,增大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加強三圈環流的強度;青藏高原對季風環流的影響,既有熱力作用,又有地形的動力作用,青藏高原移除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會減弱,使得南亞的季風現象減弱,使得季風環流減弱。
原因: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的比熱容不同,形成了熱力差異。夏季高原比周圍大氣溫度高,形成熱源,氣流上升使氣壓降低,使風吹向高原。
(2)江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與高原季風風向一致,兩者相疊加使得江南地區氣候的季風性增強,增加降水;青藏高原將西風帶分為南北兩支,南支西風能夠攜帶印度洋水汽到達江南地區,使其氣候更為溼潤。
【詳解】(1)根據材料可知,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的熱力差異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風系,稱為高原季風。故高原季風的成因是由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的比熱容不同,使高原面和周圍地區形成了熱力差異。而夏季,由於高原海拔高,受太陽輻射較強,高原的氣溫高於周圍大氣,使高原成為熱源,形成了上升氣流,使高原的氣壓降低,而周邊氣壓較高,故風由周圍吹向高原。環流圖如下:
(2)根據材料可知,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江南地區較為乾旱。而在青藏高原隆起後,形成了高原季風,而江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東南季風風向與高原季風風向一致,兩者相疊加使得江南地區氣候的季風性增強,有利於江南地區降水的增加,使江南地區氣候更為溼潤;由於青藏高原緯度介於26-40°N之間,故青藏高原的隆起,能夠將北半球西風帶分為南北兩支從青藏高原的南北兩側吹向我國,而南支西風帶能夠攜帶印度洋水汽到達江南地區,使江南地區的氣候更為溼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