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的一段訪談非常火。他說中國公司習慣了“跟跑”,總想等別人把路蹚平了再衝上去分蛋糕;更直言,已進入“無人區”,往後每一步都得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這些話像一盆冰水,澆醒了許多裝睡的人——中國經濟的“後發紅利”快吃光了,但大多數企業還在用“跟隨戰略”的舊船票,試圖擠上未來的巨輪。
今天,我不談雞湯,不談情懷,只問企業家10個扎心的問題。
1. 當“抄作業”成了肌肉記憶,你還記得怎麼自己解題嗎?
梁文鋒說中國公司缺的不是資本,是創新的信心。可信心從哪來?是從抄完作業拿高分的沾沾自喜中來,還是從砸碎模板、直面未知的恐懼中來?
2. 你養的真是“人才”,還是隻會擰螺絲的流水線工人?
“高密度人才不是靠高薪堆出來的,是靠土壤長出來的。”當你的研發團隊還在用“對標友商”當KPI,頂尖人才早跑去能定義規則的地方了。
3. 摩爾定律的便車,還能蹭多久?
過去總以為“等18個月就有新技術送上門”,可當全球晶片戰開打、開源社群收縮,突然發現——這次沒人給你留車尾的掛票了。
4. 你所謂的“生態”,到底是種樹,還是搶果子?
太多企業把“生態”當收割流量的鐮刀,卻忘了真正的生態是要先鬆土、播種、施肥。當所有人只想摘桃,誰來當第一個種樹人?
5. 無人區的燈油,你攢夠了嗎?
任正非說前方沒路燈了,可你實驗室裡的儲備技術,夠照亮接下來三公里嗎?還是連手電筒的電池都沒備足?
6. 你焦慮的究竟是“落後會死”,還是“領先可能死得更慘”?
跟跑時摔跤最多擦破皮,領跑時跌倒卻可能被後來者踩成路標。但歷史記住的,永遠是第一個豎起路牌的人。
7. 你的“創新”是刷存在感,還是捅天花板?
搞個換殼APP叫微創新,重構底層邏輯才叫真突破。當別人在給汽車換顏色,特斯拉早把發動機扔進了博物館。
8. 你抱怨“頂尖人才不在中國”,可你的公司配得上頂尖人才嗎?
梁文鋒說前50名人才或許不在中國,但誰規定人才必須“在海里”?與其抱怨池塘小,不如先把自己變成海。
9. 你天天喊“活下去”,但靠什麼活到下一個春天?
價格戰能搶市場,卻養不出技術護城河。當潮水退去,裸泳者連遮羞的貝殼都撿不到。
10. 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明天就必須原創,你今天敢掀桌子嗎?
別等到被卡脖子時才喊疼,真正的企業家,會在晴天修屋頂,在別人數錢時砸錢挖戰壕。
這10句話很刺耳,但刺耳的話才能戳破幻覺。
梁文鋒們不是個案,而是中國商業進化到臨界點的必然產物——當人口紅利消退、模式創新見頂,硬核創新不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狀。
過去我們搭便車,是因為車還在往前開;如今車要換道了,司機的位置空著,你敢不敢坐上去?
記住:跟隨者的天花板,是引領者的地板。
當全世界都在等中國答案,你的解題思路是什麼?
秋葉大叔
一個總想捅破窗戶紙的觀察者。
(如果你被戳中了,轉發給那個裝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