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教育需要什麼?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定有不同的答案。可是今天,我們很多人連什麼是教育都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談教育需要什麼,肯定是見仁見智的了。
有一些學校,他們把當地最好的生源集中起來,辦出了一個超級厲害的學校,於是人們趨之若鶩,進一步形成馬太效應。而其他學校,從此一蹶不振。
有一些學校,基礎薄弱,條件十分簡陋,然而,透過政府加大投入,全體教職工共同努力,逐年變好,最終成為當地的優質學校。
還有一些學校,他們不上不下,不在人前,也不在人後,在當地存在感薄弱,可有可無。
這裡面暗藏什麼邏輯呢?
有一些學生,刻苦學習,夜以繼日地努力,終於考上理想的大學。
而有一些學生,整天輕鬆自在,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用功,但是,最後也考上了一個理想的大學。
還有一些學生,無論他們怎麼努力,最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更有一些學生,一直堅信努力就有回報,然而,越努力成績越下滑,對學習從此喪失信心。
這又是為什麼?
當你認為你的教育無比重要的時候,那些並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卻並不如你認為的那樣差,你是不是有點兒想不明白?
當你認為分數並不是很重要的時候,那些靠分數衝出來的人卻獲得了一個好的結果,你是不是覺得心靈雞湯有毒?
當你千辛萬苦,付出以脫了一層皮為代價的努力以後,你的學生卻不盡如人意,你是不是喪失了對工作的熱情?
諸如這些問題,如果用教育的眼光去審視,你可能會精神分裂。怎麼辦?換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教育哲學。當我們把教育置於哲學視野之下,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
什麼是哲學?古希臘的智者認為,哲學即“愛智慧”,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人們認識世界、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有很多方式,但哲學是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方式。
因此,我們可以把哲學看成是一種審視教育的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教育本身出發,去尋找教育的本源以及其與世界其他存在的關係,解決教育的基本問題。
對於教育,有無數種說法,你看到的、聽到的甚至做到的,估計也不盡是合理的,因為人們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條件下得出的結論。
事實是,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如果從教育本身而言,是很難取得相對一致的意見的。怎麼辦呢?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從更廣闊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更廣闊的角度”便是教育哲學。
哲學視野下看教育,我們會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不可或缺,但沒有教育也不至於要人命;我們會明白沒有薄弱的學校,可能名校的優勢也無法凸顯;我們還會明白學生既可以透過分數成才,也可以透過除分數以外的其他途徑成才。
哲學視野下看教育,我們可以懂得“贏了起跑線,並不一定會贏人生”;可以懂得學生的未來既是我們教育的結果,也是等待的結果;還可以懂得學生的成功絕不僅僅是我們教育的成功。
為什麼?
因為哲學講邏輯、講道理。
比如:我們學校重本升學率達到90%,於是大張旗鼓地宣傳我們有多厲害。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我們要追問:“那沒考上重本的10%是誰教出來的?”其實,這就是教育的本源。無論你多努力,總會有幾個沒考上,這是考試的必然結果。我們只有知道這一點,才會明白我們做好本職工作,盡心盡力幫助學生提升自己就行。
再比如:今年我們學校考出了一個狀元,於是到處宣揚我們教出了狀元,樂此不疲。那我們是否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學校來驗證?讓他們自己遴選學生,多少不論,就按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教育。來年如果狀元出現在這些學生當中,給予高額獎勵;如果沒有,則全年工資為零。試問誰可以應諾?其實,這就是教育的本質。只要有考試,就必然有狀元,但狀元花落誰家,一定是偶然的。事實上,每個地區可能成為狀元的人不下100個,一次考試的成績,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並存的,這是辯證法。
對這些教育現象,從理性和邏輯上思考,我們可以大致明白教育究竟是什麼。
有個孩子,從小學習努力,一路學霸一路風光,各種順風順水似乎都被他佔齊了。於是,我們學校認為這是學校教育的功勞,家長認為這是家庭教育的功勞。現在的問題是,此人此刻因為犯罪被判刑入獄了。那這又是誰的“功勞”?
把這個現象放在哲學視野下,你會發現原來教育對人的影響並不是唯一的。人一輩子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教育在其中只是一部分。
綜上,缺乏哲學的教育,可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更可能讓我們走上一條不歸路。無論教育的能力和技術多科學、多先進,一旦方向都錯了,離目標反而會更遙遠,這是一種教育悲劇。
做好教育,在具有先進的技術、較強的能力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以哲學為工具,尋找教育最根本、最有價值的源頭。
毫無疑問,教育需要哲學。
本文摘自重慶市沙坪壩區督學張克運著作
《校園上空的沉思》
掃描下方二維碼購買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丨張克運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