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題家”的基本素養——避免機械刷題
命題人為什麼會出這樣的題?依據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是什麼?這些知識點與試題情境是如何關聯上的?
答案解析有沒有看懂?老師的思路是否聽懂?
當時我的思路是什麼?當時為什麼會做錯?
之前有沒有類似的題目,相似題目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一、高考必備“軍師團”——瞄考向指導思想、命題立意、命題載體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對中學教學的啟示:關注國家發展戰略,讓學生領會在黨的領導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實現全面小康、鄉村振興,保障生態安全,農村、農業大有可為。
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獲取加工、歸納概括圖文資訊描述和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思維建模(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橋樑)批判性、辯證思維學科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社會熱點問題國家建設偉大成就和重大發展戰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無情境不成題學科情境(基礎性)、學術情景(創新性)、生產情境、生活情境問題導向、任務驅動解決實際問題和學科任務為考查目標運用所學知識、調動關鍵能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無任務不立題
高考命題嚴格遵循高中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確保“內容不超範圍,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內容限定在課程標準範圍之內,既注重考查內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幹和重點內容的考查;考查要求依據學業質量標準,深度不超過其規定的層次,引導中學做到應教儘教,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
研究課標“內容要求”、“學業要求”、“質量標準”,準確把握高考方向,細化複習目標,是科學、有效備考的前提。難度、深度、廣度、精度、細度;知識、能力、方法、思想(觀念)
圈定核心課標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殼內部物質迴圈過程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迴圈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迴圈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佈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分佈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大量地理試題透過試題案例,透過對產業的全球佈局、國際經濟、全球資源環境的發展的發掘,培養學生在全球視角下研究事物發展規律、形成國際比較、倡導國際合作。
二、高考必備“佈局圖”——定目標
高頻錯題整理不夠,時間緊張,部分內容深度不夠,論證探究能力不足
知識碎片化,缺乏地理整體意識,前後知識關聯度、系統性不夠
三、二輪必備“融合術”——固基礎迴歸教材、迴歸課標
(例題)2002年4~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嚴重異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場沙塵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圖5示意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當地時間10月23日4時的海平面氣壓分佈。
綜合思維水平
能夠結合給定的複雜地理事象,綜合各要素,系統分析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從時空綜合維度對其發生、發展和演化進行分析,給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釋
能夠對現實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環境的變化等問題,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的分析思路,對其進行系統性、地域性的解釋
區域認知水平
能夠結合給定的複雜地理事象,從空間—區域尺度、區域特徵、區域聯絡等認識區域
能夠對現實中的區域地理問題,運用認識區域的方法和工具進行分析
人地協調觀的水平
能夠結合給定的複雜地理事象,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理解人地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評價分析人地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必備知識:是指考生面對複雜問題情境時,為了有效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是由學科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技術與基本原理組成的基本知識結構體系。
迴歸課堂
學生為主體,人人必參與。自測後探究,合作有價值
凡課堂內容,學案必呈現。寧可有留白,課堂不超載
三、二輪必備“融合術”——提能力高效課堂的定義: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
高效課堂之習慣性合作探究
二輪高效課堂之合作探究問題的設計
找“高”點,不失梯度
找“疑”點,不失原理
高效課堂之精講點撥拔思維
資訊獲取與解讀能力的提升——文字、圖表
文字:時間、空間;可達、僅、為了、導致、但;斷句、關鍵詞、句意
圖表:圖名、經緯網、座標、圖例、註記、座標、數形結合、模型轉化(等值線圖、統計圖、過程示意圖、區域圖、景觀圖的判讀)
模型構建能力的提升——物質和能量的平衡、68種地理效應、答題模板
地理現象的影響因素分析:氣溫、地溫、太陽輻射、降水、氣壓、氣候、風力、鹽度、密度、水土流失、雪線、林線、農作物品質、人口遷移、城市群建設、中心城市輻射功能等
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能力的提升——地理位置、時空尺度、要素聯絡、區際聯絡、區域動態、區域決策等問題
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學說”
在生態城市系統中,城市綠地尤其重要。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綠地系統模式。(選擇一種進行評價,並提出改進意見)
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的提升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特徵,地理事物分佈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要點。”——地理高考的考試目標與要求之一
綜合題的思路建模:精準審題、知識遷移、對接材料、規範作答
學生在答題時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列出簡短提綱,理清邏輯、明確思路;其次,規範答題格式,分段描述以使卷面清晰;最後,注意用詞,把握地理術語使用的科學性,運用精煉、準確的語言對地理問題加以闡釋、表述。
三、合作探究的實施
展示成常態:10分鐘背誦“颱風”和“龍捲風”綜合題;2.5分鐘抽查背誦,要求關鍵詞突出、邏輯準確完整
珍惜考試
限時“超量”練,提高解題速度和效率
考過“留痕”,心中“有譜”
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獨立思考、邏輯推理、問題解答,養成表述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的表達習慣;訓練和提高學生對考試的反應速度、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導學生總結、積累一些結論性的知識,會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