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尤其是國際教育路線的孩子可以規劃的方向有很多很多。例如走美國、英國還是小眾國家,走藝術體育還是學術,選擇AP、Alevel還是IB,選擇公立國際部、國際學校還是英高美高。還有衝刺校、匹配校、保底校怎麼搭配、ED/EA、RD如何規劃申請等...在留學規劃中,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沒有規劃的留學就像是在賭博,無論是堅持以結果為導向還是過程為導向的父母,都不敢拿孩子的一生去賭。
文|啾啾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在孩子人生規劃圍城裡的媽媽
Lucy媽媽小鎮做題家出身,多年的應試教育經歷讓她感到苦不堪言,她不希望孩子走她的老路。
從孩子出生前,她就已經混跡在各種雞娃群,如果孩子的規劃是一張試卷,可以透過考試來評級,那麼她應該可以拿到最高階。
正如最常見的國際教育雞娃路線一樣,她的孩子3歲跟著外教學英語,5歲原版閱讀達到2000本,7歲考出KET/PET,接下來就是備戰小託福850+,進入小學就開卷AMC。
她說,我幾乎看了市面上所有錄取案例,標化都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只要標化考到最高分,錄不了哈普耶,能上Top30也是好的。
谷愛凌模式的出現也讓很多家長意識到中西合璧的重要性,她身邊的家長,除了標化要規劃,體育也不能輸,越小眾的體育越好。
Sam媽媽看起來似乎慢了大家很多步。因為孩子已經初中了,到現在還沒有敲定下來,究竟是走體制內還是國際教育路線。
她私心不希望孩子遠離自己的身邊,在北京考個普通本科就夠了。但是她擔心孩子卷不過別的孩子,猶豫著要不要狠下心下學期進入國際學校算了。
孩子進入國際學校的Mia媽媽感到很後悔,後悔沒有將孩子早早送去美高。
因為孩子從體制內轉到國際學校,雖然英語能力提高了不少,但是好像還是和國際教育的氛圍格格不入。
而且國際教育並沒有想象中輕鬆,各種選課、活動,體制內學習的孩子一時間很難適應,在自由的教學環境,孩子還有些放飛。
Nancy的孩子已經確定了走美國方向,如今正煩惱如何幫孩子做學術規劃。孩子對社科非常感興趣,打算讓孩子修AP美國曆史、AP政府與政治。
暑假打算申請Pioneer夏校,參加《紐約時報》寫作競賽,還有John Locke等。
Nancy朋友的孩子喜歡數學和商科,身邊很多人都在打商賽、數學競賽,自己的孩子卻對競賽不感興趣,勉為其難參加的競賽也沒有取得好成績。
萬念俱灰,差點就以為孩子沒有數學天賦,想逼孩子換專業了。後來在一次留學規劃講座上聽到,原來孩子不擅長競賽,但是可以走科研路線。
這個時候才豁然開朗,深感國際教育規劃和資訊差的重要性。
灣區媽媽Emily身處在灣區華人聚集的地方,所有孩子都被早早送進中文補習班,3歲學Kumon數學和詞彙課,4歲學程式設計,再打一單就可以開始AMC和IMO。
Emily說,她所做的已經是最低配的規劃了,大部分灣區爸媽從孩子出生就安排上了Top學區。
擊劍、滑雪、游泳、花滑、馬術至少兩個,如果還沒有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就只能撒網捕魚,什麼都得試試,說到底對標的就是谷愛凌模式。
畢竟灣區一直流傳著一條公認的名校生培養公式:好成績+1項體育+1門藝術+10項社會活動。
這已經是歷屆學霸總結出來的最佳規劃,按規劃做說不定也能培養出第二個谷愛凌。
以上Lucy媽媽、Sam媽媽、Mia媽媽、Nancy、灣區媽媽Emily並非特指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群體,相信很多人在他們身上都找到自己的身影。
體制內教育卷,國際教育有過之而無不及。說起留學規劃,每個媽媽都頭頭是道,儼然是半個留學顧問的樣子。
完美的規劃要靠“鈔能力”
前些年,最強雞娃天花板是谷愛凌。
在她身上完美結合了素質教育、精英教育和應試教育,帶著SAT1580和奧運金牌順利進入斯坦福,這也吸引了無數華人父母爭相效仿。
不過很快這些父母就幡然醒悟,除了那句“在國內上十天的課,相當於在美國學一年”還值得大家模仿之外,很多人都意識到,谷愛凌的成功不是規劃出來的,可能是天生的。
就算是1:1按照規劃走下去,孩子也很難在拿到SAT1580的同時再拿奧運金牌,畢竟有些孩子就連SAT刷到1580都要了半條命。
更何況,谷愛凌14歲就擁有了50塊金牌,但滑雪只是她其中之一的興趣愛好,此外她還會愛好攀巖、騎馬、籃球、騎行、衝浪等等。
這背後不僅是規劃的問題,更多的是成本問題。
如果說,走谷愛凌規劃模式已經行不通,那麼去年火遍全網的李羅羅和郭文景成為了更加本土化的教育規劃天花板。
含著金湯勺出生的郭文景拿的是“科技界”谷愛凌的劇本。
在美國矽谷,帶著4個人的團隊,出了一款AI影片製作軟體Pika,被科技圈熱捧,順便還帶動了老闆的股票瘋漲。
回顧她的教育經歷,原來她是當年浙江省第一個被提前錄取的哈佛女生。
她出生於美國,父母都是實打實的科技界精英,而在家庭氛圍薰陶下,她對程式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郭文景在高中時期就展示了驚人的程式設計天賦,拿下了很多競賽獎項。
高一時獲得了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林匹克聯賽(浙江省賽區)一等獎;曾經連續四次入選美國國家集訓隊,2015年代表美國參加國際計算機奧賽並且獲得銀牌。
高中三年,郭文景當過杭二中的學生會幹部,加入了辯論社,打過辯賽、做過公益、學過帆船和滑雪。
很多家長看到郭文景的背景,會下意識把她當成新的“雞娃模版”,但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郭文景的成功有很大的因素是聰明又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她有殷實的家庭做後盾,有高知父母做推手。
而另一位險些成為眾矢之的的李羅羅,更加深刻地揭露了爬藤規劃的真相。
很多人只關注她的競賽和成績造假,但是卻忽略了她本身就是藤校學子的模板。
從李羅羅的簡歷中可以看出,她的夏校規劃每一步都踩在藤校的重點。
Ross羅斯數學營、SUMaC斯坦福數學營、SPARC量化數學營,手握一個都已經有很大勝算,更何況集3大數學夏校於一身的她。
隨著事情發酵,越來越多訊息被公開,人們才知道國際教育一個非常隱晦資訊。
那就是外籍高考移民,由於18歲前存在的國籍衝突問題,出生於美國的李羅羅可以用美國身份代表美國參加資訊學競賽。
內行人看到李羅羅的經歷都不得不讚嘆一句,能夠進MIT,全憑父母的規劃。
如果說到家庭規劃最逆天的,那麼一定是曾經風靡小紅書的一位上海媽媽。
孩子剛出生就是世界公民,爸爸是加拿大護照,媽媽是中國護照,孩子在美國出生是美籍。
根據博主透露的規劃是北京的頂級公立→頂級國際→美高美本。
小朋友出生就在羅馬,不必侷限於一條人生路,高考、落戶、996、買房也不再是必選項。
無論從谷愛凌、郭景文還是李羅羅的經歷中,我們都不難看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路上為計之深遠。
他們成功的背後,靠的不僅僅是父母的遠見規劃,還有富足的家庭資源資本,以及自己的天賦和努力。
在規劃中撕裂的家庭
幾乎每一對父母在孩子呱呱墜地時都有一種雄心壯志,那就是全力為孩子託舉。
有的家長因為自己嘗過了教育的甜頭,希望自己孩子按照自己的腳印走下去,成為下一代的小鎮做題家;
有的家長因為自己吃過沒有教育規劃的苦,將孩子的成長規劃精確到年月日,祈求踏踏實實走向人生羅馬。
Alex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父母學歷不高,但是憑藉商業頭腦也讓家裡成為富裕的家庭。
父母覺得自己學歷不高才會吃了那麼多苦頭,希望孩子能夠獲得高學歷,從而走向人生巔峰。
但Alex不愛學習,儘管父母請來最優秀的補習老師,為他規劃了一條快樂教育為導向的國際教育之路,他也不感興趣。
他經常和小混混待在一起打網遊,父母索性將他送進了國際學校過上了寄宿生活,打算畢業後進了一所不知名的大學。
父母也認清現實,這個號怕是已經練廢了,好在家大業大,就當做讓他去玩幾年回來繼承家業。
Ada恰恰相反,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父母讓她做什麼,她可能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一定要做到最優秀。
按照媽媽的規劃,在9年級必須要考到託福100+才有希望進入下一階段的規劃,她拼命刷題,每天做到凌晨2點。
課餘時間不是在去練琴,就是在去補習的路上,年紀輕輕的她因為壓力過大,頭髮一把一把掉,有時候還出現了間歇性失聰。
嚇得媽媽趕緊請假帶她去醫院,中西醫雙管齊下也不管用,看了心理醫生才知道,原來孩子已經失眠很久了。
這個時候才發現,跟著規劃一步一步看著穩妥,卻不知道將孩子往懸崖上逼。
在當今社會,孩子的人生不規劃是不行的,因為我們的社會變得容錯率非常低。
稍有走錯一步可能就錯過了人生最好的發展,而且錯過後可能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
父母作為過來人,想為孩子規劃出美好前程不容易。
但是請記得不要粗暴規劃,將孩子置於一個剛性的框架下。父母可以把握大方向,可以引導,但是不能直接讓孩子按部就班進行。
在未知的前程中,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可塑性,我們能做的是要給他們翅膀,而不是為他們鞍前馬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