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5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7分鐘
年輕教師作為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的新生力量,是學校走向未來的中流砥柱。因此,除了校長要大膽放手,大膽使用,我們自己更要在實踐中磨礪心智,促使自己健康成長,成長的方式雖然很多,但筆者以為,我們尤其要具備以下十種意識。
一是敬畏意識。教師不只是養家餬口的“飯碗”,也不只是一份職業,而是事業;既然是事業,我們就要踏踏實實幹事創業,加之當下的教育教學面臨著很多危機和挑戰,這樣就增加了我們的工作難度,這就需要我們以敬畏之心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不能一心二用,以“臨時工”的心態,“這山望著那山高”,一有機會就逃離本職工作,也不能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浪費青春年華,既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學生,更會傷害教育。
為此,我們先要敬畏課堂。因為“課比天大”,因為課堂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因為課堂仍是當下學生學習的主渠道,因為我們只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才能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使他們學有所得,才能保障教育教學高質量。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備課,認真上課,爭取使每一節課都上得不一樣,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愛上學習。
其次,我們要敬畏學生。因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為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這就需要我們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促使我們和學生同進步、共發展。
二是目標意識。目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和標杆,也是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比如,原先一起參加工作的兩個教師,幾年以後,一個相繼評上了教壇新秀、骨幹教師,而且發展勢頭很猛,但另一個卻毫無起色,這固然有多種原因,但筆者覺得,毫無起色的那個教師缺乏目標意識,不失為重要原因。
正是因為沒有目標,導致他(她)失去了方向感和壓力,失去了壓力就失去了動力,導致他(她)碌碌無為、原地打轉。
基於此,我們必須制定成長的近期計劃和長遠目標,比如一年內要站穩講臺,要讓學生認可自己、喜歡自己、勝任自己,進而讓他們從喜歡自己教的學科走向喜歡所有的學習;比如三年內要爭取評為教壇新秀,要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比如五年內要爭取成為骨幹教師,要逐步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特色;又比如十年內要評上高階教師,並向名師、特級教師乃至正高階教師的方向發展,爭取成為教育家型的教師等,所有這一切,我們必須對標對錶既定目標和自己較勁。
有些目標雖有一定的功利性,有些可能是夢想,但不管怎樣,有功利才有追求,有夢想才會築夢和圓夢,而這些都是鞭策自己永不懈怠、永不停止進步的內動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才能使自己變得不一樣,才能使自己更加優秀,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三是閱讀意識。我們都是讀書人,讀書是我們的基本功,也是我們的“必修課”;但我們都是在應試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教師,也即到小到大,我們最缺的就是讀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之所以成長受阻,就是因為缺少讀書之故。
作為書生,如果不讀書,我們怎麼擴大視野,怎麼改善知識結構,怎麼跟上時代的步伐,怎麼應對教育教學的不確定性,怎麼去指導和陪伴學生的讀書,又怎麼為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為了補好讀書短板,為了增強內功,為了儘快改變自己,我們應該從各自的實際出發,制定個性化和系統化的讀書計劃,比如先補讀跟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接著補讀一些經典書籍,還要有選擇地“啃讀”一些教育教學理論讀物,用理論武裝頭腦,用理論指導實踐;此外,我們還要“悅讀”一些人文社科哲史等“無用的書”,既變“無用”為“有用”和“大用”,又彌補人文素養之不足。
當然,讀書畢竟是“慢活”“細活”“長期的活”,也即讀書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這就需要我們克服功利和浮躁之心,耐住寂寞,守任孤獨,多一些耐心、韌性和恆心,並堅持紙質閱讀和線上閱讀“兩手抓”,堅持系統閱讀和碎片閱讀一起上,堅持“有用”閱讀和“無用”閱讀齊發力,堅持讀書和寫作相結合,堅持做閱讀的長期主義,堅持用閱讀的力量推動自己、強大自己、蛻變自己。
四是寫作意識。除了讀書,寫作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而且寫作和讀書須臾不可離。比如我們每天要上好課,先要備好課,要備好課先要寫好教案,寫教案就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寫作。當然,一個上課好的教師,一定是撰寫教案下了功夫的教師,也一定是寫作不會差的教師。
因為他(她)在撰寫教案時不但要讀透教材,要廣讀文字,而且要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寫出來,同時要設計出課堂教學實施方案,包括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等都要考慮清楚,都要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樣,我們既寫好了教案,也為其他寫作打好了基礎。
問題在於當下不少年輕教師不是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寫作教案,而只是“搬運工”,要麼照搬照抄名師的課堂實錄,要麼從網上下載;因為上課時思想和靈魂“不在場”,於是上課教師無疑變成了課堂教學的“木偶”,長此以往,撰寫教案和課堂教學能力都荒廢了。一個連教案都不會寫的教師,哪裡來的寫作能力?
實際上,寫作是我們形成教育教學思想的“磨刀石”。因為要寫,我們必須去想;因為要寫,我們才會思考,而且越寫思維越深刻,越寫冒出來的思想火花就越多,越寫思想越豐富,越寫實踐也越紮實。
由此,我們要學會寫作,先要用心用情寫好教案;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向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學習,要養成習慣撰寫教育日記,記錄那些發生在課堂上以及與學生交往中的樂事趣事煩心事,假以時日,我們在大腦中積累的語言及其承載的思想就會被喚醒,如果重新組合,就能產生新的語言,就能形成新的思想,我們的目光將變得更加敏銳,我們的課堂將更加精彩,我們給予學生的東西將會更多。
關鍵是我們要不停地寫,即使寫不出,或只能寫出幾句話,也不要停下來,不要有僥倖心理,不要等寫得好了再去寫,如果等則是等不來好的寫作結果的,也即我們只有堅持著寫,硬著頭皮去寫,我們才會越寫越順,我們才會越寫越好。這是寫作的王道。
五是問題意識。教育教學本身就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問題。比如,當下的教育越來越充滿變數,家長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也更加難教,但有些年輕教師不是主動發現問題,不是主動改變、以變應變,而是麻木不仁、熟視無睹,且以不變應萬變,仍用“滿堂灌”和題海戰術的“老一套”應付課改和“雙減”,導致學生學習負擔居高難下,導致學生越來越厭倦, 導致“劇場效應”愈演愈烈,導致家長越來越擔心、越來越焦慮、越來越內卷,導致社會對我們越來越不滿意。
為此,我們應該看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即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要看到教育教學面臨的危機和挑戰,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要創新教育思想,要逆流而上,既倒逼自己提升核心素養,又揚棄教學模式,更要建構活力課堂,尤其要以生為本、立德樹人,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要最大化地挖掘和放大他們的潛能,要幫助他們尋找成長密碼,為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提供最佳服務。
六是磨課意識。好課需要打磨,我們要上出好課,先要學會磨課,這是教學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可是,當下不少年輕教師還是沒有認識到磨課的重要性,還是不肯下功夫磨課,導致有些在課堂上仍然講不清道不明,有些仍然照本宣科、自說自話,有些仍用多媒體“放電影”……
更有甚者,為了提高考分,他們不惜採用“講義滿天飛、考試連軸轉”的辦法“大水漫灌”,或搶課拖堂,或霸佔午休、課外活動等時間用於上課,用無限延長教學時間乃至透支學生的生命去換取所謂的高分,“課內損失課外補”見怪不怪,學生負擔越來越重變成常態;正是因為惡性迴圈,導致學生越來越厭學,越來越疲憊,越來越“消極怠工”甚至對抗。
而要改變這一切,需要我們不惜一切去磨課,既要用心備課,一課多磨,又要關注上課細節,更要多聽課、多評課,多向名師、向師傅、向同行學習,包括跨學科聽評課,善於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至於磨課磨到什麼程度才合乎要求?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也就是我們既要因人而異、盡力而為,又要把家常課上成公開課,這是磨課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如果我們能把公開課上成家常課,磨課就大功告成了。
七是反思意識。所謂反思意識,就是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包括做過的所有事情,要養成覆盤和跟進的習慣,無論對錯,都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堅持對的,改進錯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教學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就像華師大葉瀾教授說的那樣,“一位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教學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從她的諄諄教誨中可以看出,反思比寫教案更重要。
雖然教案是上課的“藍本”,但如果我們對教學過程不反思,就難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不可能去改進問題,這樣問題會越來越多,我們的教學水平也只能“原地打轉”,“原地打轉”說穿了就是倒退;所以,我們要邊教邊思,邊思邊改,邊改邊新,推陳出新,不斷進步。
八是研究意識。一聽到研究,有些年輕教師立馬就慫了,認為研究高不可攀、深不可測,認為自己根本不是“研究的料”,也有人認為研究那是專家和名師的“專利”。
其實,教育教學本身就是研究,我們的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就是對現有的工作的改進和升級;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做研究者,應該用研究去發現和破解問題,用研究去探索規律,用研究倒逼自己成長,用研究追求教育教學高質量。
當然,基於校情和學情的不同,我們應該做適合自己的研究,做自己能做且能做成的研究,比如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如何關注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如何讓學困生和所謂的“問題學生”充滿自信?
需要警惕的是,我們的研究不能脫離實際“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讓研究和教育教學“兩張皮”,或為了研究而研究,或為了功利而研究,比如有的教師只為晉升高階職稱、評名師等“剛需”做研究,一旦評上高階職稱和名師,所謂的研究也立馬停止;有的雖然很會寫論文,雖然有很多研究課題,但是他們的上課不是很出色,甚至不及一般教師,這樣,學生的學習負擔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看來,我們的研究既要“貼地行走”,又要仰望星空;換句話說,我們的研究要基於實踐、高於實踐和反哺實踐,要以問題為導向,以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為旨歸,把教育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既提高我們的研究能力,又促進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這種“雙贏”之舉,才是我們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九是合作意識。當下,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等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向我們走來,包括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也在倒逼我們必須儘快轉變教育思想,儘快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也就是過去那種“單打獨鬥”、封閉式的教育教學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作為年輕教師,我們要爭做課改的先行者,必須加強合作、“抱團取暖”、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才能勇立潮頭,才能應對教育教學的不確定性,才能妥善解決家長越來越難處、學生越來越難教等一系列問題,才能支援和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才能取得教書和育人雙豐收。
十是成果意識。成果意識就是資源意識,也即我們要有檔案意識,要學會知識管理。雖然優秀教師和一般教師有很多不同,但筆者發現,教師有沒有這些思想和做法,可能是優秀與否的“分水嶺”。
比如有些年輕教師曾經上過不少比較成功的公開課,曾經寫過幾篇有一定價值的課例和教例,曾經編制過不少好的習題,包括撰寫過不少班級主題活動方案,以及發表過幾篇文章等,但由於他(她)不是有心人,而是“馬大哈”,或者說是個“粗人”,這樣他(她)不僅沒有成果意識,沒有把以上這些及時歸檔和整理,而且丟三落四、邊教邊丟,等到評職稱、評名師需要出具成果的時候,卻什麼也找不到了,結果懊惱不已、悔之已晚。
這些都是當下不少年輕教師的通病。難道幾節公開課、幾篇課例、幾篇文章,幾個主題班會課方案,包括編制的習題等“雕蟲小技”也算成果?對此,有人可能會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更有人可能會嗤之以鼻。
但筆者想說的是,這些應該屬於我們的成果。因為它們是我們躬耕教壇、揮灑汗水所留下的印記,是我們的勞動成果,更是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能逐步改變自己,才能促使教育教學迭代升級。
作為課堂教學的“幹活者”,我們完全不用有自卑心理,別以為獲獎的課題研究或發表在省級以上刊物的文章才是成果,卻看不起“自產自銷”的“土特產”和“小兒科”;其實,我們只要能留下“讀、思、做、寫”的痕跡,它們就是成果,或者說是成果的“胚胎”。
關鍵是我們要做有心人,要學會觀察、記錄、梳理、歸類、總結和提煉,對做過的事情包括課堂教學等,要及時反盤和整理,即使是失敗的教訓,也是可以借鑑的資源,可以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
因此,我們要樹立成果意識,要加強教育教學的檔案管理,尤其要用知識管理的思想,管好、用好各種資源,最大化地發揮它們的作用,這樣,我們就能健康成長,就有希望走向好教師的彼岸,就有希望實現教育教學的高質量。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奉化區教育服務管理中心)
校長派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丨周建國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