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媽媽要做到哪幾點才是好媽媽?”
前幾天刷到一條影片,有人向一名14歲男孩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結果孩子還沒開口,旁邊的媽媽倒是先“搶答”了起來——
我們當媽的當然還是要努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 還要多關心他的身體健康,讓孩子發展得更全面……
媽媽滔滔不絕,孩子在一旁卻一直癟嘴。
或許,孩子渴望擁有的,跟我們所想的並不一樣。
最近,朋友梅梅給我聊起一件令她深有感觸的事情。
梅梅的兒子今年13歲,在一所重點中學讀初一。
人到中年後,梅梅基本把心思都放在了兒子和老公身上;
平時極盡樸素,化妝品也很少買,什麼都先想著家裡。
初中第一次家長會前,兒子突然跟梅梅說:“媽,我好像很久沒見過你化妝了。”
這話,讓梅梅心頭一震。
於是家長會那天,梅梅化了淡妝,換上新買的衣服,還特意去理髮店做了新造型。
抵達學校時,兒子早已在校門口翹首以待,還親熱地攙扶著梅梅上樓梯。
遇到熟悉的老師同學時,一臉自豪地介紹:這是我媽媽!
梅梅對此非常訝異,後來她詢問兒子,為什麼媽媽化妝你這麼高興。
兒子回答:
媽媽,其實我是希望您對自己好一點。 別隻把心思都花在我和爸爸身上,您狀態好了,我們也才開心。
此刻,梅梅才悟了,原來比起全副心思地付出,保持自身的好狀態也很重要;
媽媽愛自己,是對孩子最好的身教。
它會讓孩子感受到——
縱使生活不易,母親依舊遊刃有餘;
縱使奮鬥辛苦,也可以保持優雅。
這份對生活的熱愛,會一點一滴地滲透到孩子的生命之中。
對他們的一生帶來巨大的影響。
著名作家老舍,一直以來都將母親視為“我真正的教師”。
老舍出身貧苦,父親早逝,母親辛苦拉扯著孩子們長大,靠給人漿洗衣物為生。
儘管生活艱難,但母親始終保持著一種端莊的優雅。
她的衣容樣貌永遠整潔美麗。
破舊的家中一塵不染,鍋碗瓢盆歸置得整整齊齊;
家中的瓶瓶罐罐都種著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
成年後的老舍,和母親一樣愛花、愛整潔。
即使處在最艱難的歲月中,他也仍舊保持著乾淨整潔。
那份傳承於母親的愛美之心,對於美的感知和欣賞,已然融入到他的生命中。
甚至昇華成一份韌勁兒,幫他抵擋住了人生中無數的狂風暴雨。
身為母親,當你懂得了愛自己。
其他的,已無需多言。
孩子自然會從你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中,體悟到生活的真諦。
為孩子展現對生活的熱愛,這是母親的教誨,也是母親的修行。
央視紀錄片《隔簾對話:青春期溝通實驗》裡來過這樣一對母女。
女孩李焓語12歲,正處於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
而她的媽媽個性爽直,屢屢被孩子氣得大動肝火。
有一次,老師要推選李焓語去參加一場比賽。
機會難得,老師又如此看好李焓語,媽媽認為不試一試就放棄,太可惜了。
這樣的經歷,對女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便極力勸說女兒參加。
沒想到,李焓語堅決拒絕的同時,還撂下狠話:“打死我,我也不去!”
李焓語的態度讓媽媽既傷心又生氣,自己對女兒的心思,她卻一點不明白;
還以為媽媽是要“控制”自己。
情緒失控之下,她把女兒的新衣服剪了個稀碎。
沒想到女兒毫不示弱,當天夜裡就把媽媽的睡衣和襪子也全都剪了。
就這樣,母女陷入了長時間的冷戰。
媽媽也被傷透了心。
女孩李焓語的經歷,正是千萬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縮影。
當孩子們的自我意識覺醒之後,很容易把父母的關心和引導,當成一種管束。
這實則是一種正常現象。
父母的出發點肯定都不是壞的,天下鮮少有想坑害子女的父母。
但不講方法,一味地強硬幹預,只會招致孩子更激烈的對抗。
但換一種思路,當你包容孩子的叛逆,少干預孩子的選擇,有時反而能夠“說服”孩子。
網友@尤麗曾分享了自家兒子那令人頭痛的青春期。
尤麗的兒子讀初二,性格十分叛逆固執。
有一天,他和同學出去玩兒,尤麗眼看天氣不好,便囑咐他帶上傘,可兒子卻嫌帶著雨傘出門太麻煩。
尤麗看孩子不想帶,也就沒有堅持。
結果,孩子回來後果然淋成了落湯雞,因受寒還咳嗽了好幾天。
雖然尤麗沒有多說什麼,可明顯感覺兒子有些不好意思。
此後,兒子對尤麗的話不再那麼排斥了。
由此可見,現實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媽媽,永遠不要害怕孩子去撞南牆。
畢竟,只有貨真價實的人生體驗,才會讓孩子真正成長。
允許孩子的“不聽話”,允許他做出選擇並因此承擔責任,才是媽媽對孩子最深沉長遠的愛。
讀初高中的孩子,正是長出“逆鱗”的年紀。
反叛,說到底是一個孩子走向獨立和自主的抗爭,是一個渴望長大的孩子想要活出自我的必經之路。
所以面對孩子的“一身反骨”,媽媽不妨輕鬆一些。
當媽媽真正做到了接納和允許,孩子就會多一份勇氣和自信。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有句箴言:
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選擇,這樣遇挫時他才更有耐力,成功時也會愈加喜悅。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出於愛,總對孩子橫加干涉。
殊不知,愛孩子是一種本能,理解孩子卻是一項修煉。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喬英子,一直對天文學非常感興趣,並打算報考南京大學天文學專業。
可媽媽宋倩對此強烈反對,一心想讓女兒報考自己中意的北大清華。
在她的高壓育兒下,喬英子的精神瀕臨崩潰。
直到目睹女兒要跳海自殺,宋倩才如夢方醒。
生活中,很多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幟,不顧孩子意願插手孩子的選擇,以為這樣孩子才能成才。
殊不知,青春期的孩子是一個需要被理解和支援的個體,而控制型教育只能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反感和深深的絕望。
養育孩子,不是一味地管教和修正,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和奉獻,更不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而是一場共同的成長與修行。
北京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宗春山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名讀初三的女孩痴迷動漫,喜歡參加cosplay演出,衣服、書包、文具以及聽的音樂都是動漫周邊產品,生活中處處充斥著動漫元素。
對此母親難以理解,同時也擔心孩子的成績會因此下滑。
在專家的建議下,媽媽開始主動學習和了解動漫知識。沒想到,媽媽竟然對動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母女倆越來越能聊到一塊兒。
當媽媽真正瞭解動漫後,她選擇支援女兒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獲得放鬆的時間和空間。
對於媽媽的理解和支援,女兒很感動,表示自己會合理安排時間,努力學習,不讓媽媽失望。
教子如同治水,堵不如疏。
被媽媽尊重的孩子,會更有自信和主見,從而成為最好的自己。
真正智慧的教育,是對待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己所願。
心理學家史蒂夫·比達夫曾這樣說道:
在孩子眼中,好媽媽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而是一個真實的、在努力成長的媽媽。
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有一個好媽媽,遠比有一個“完美媽媽”更重要。
媽媽活出美感,孩子會時時刻刻被溫暖和美好所治癒。
媽媽包容孩子,會讓孩子勇於探索、自信獨立。
媽媽理解支援孩子,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底氣。
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請媽媽們一定要多修煉自己。
以自己對生活的熱愛,為孩子繪製一生的底色;用允許、信任、包容和理解為孩子賦能,讓孩子活成樂觀陽光、勇敢自信的追風少年。
與媽媽們共勉!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推薦:《詩經》
作者 | 天山月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