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活在愛裡,他就走出了孤獨。
讓孩子在現實中有牽絆,他就不會沉溺在虛擬世界。
年初五,表哥忍無可忍和外甥大吵了一架。
表哥常年在外,一年難得回一次家,本想趁著春節和外甥多交流,增進感情,可外甥卻一天到晚抱著手機。
他讓外甥一起坐坐,外甥拿著手機愛答不理;
他讓外甥出門走走,外甥拿著手機進了臥室;
甚至在除夕當天,外甥還在飯桌上一刻不停地玩手機。
表哥氣急,伸手就要去收手機,沒想到外甥一下就炸毛了,大吼道:“你幹什麼?你有病吧?!”
語罷,就進房間關上門了,徒留表哥在原地氣得啞口無言。
其實,不止外甥是這個情況。
春節走親訪友時,我就發覺農村的很多孩子,不再到處走街串巷,而是三五成群圍在一起,要麼是刷短影片、看直播,要麼是一起打遊戲。
就連鄰居家一個不過2歲的孩子,都已經能夠熟練地操作手機看短影片了,不給看的話,孩子還會撒潑打滾。
不禁想起一位網友的呼喊:“農村孩子沒救了!”
網友回農村後也發現,村裡的孩子已經不會去山上游玩,河裡摸魚了。
他們只會待在家裡玩手機,一個個精神萎靡,情緒暴躁。
他們,徹底“掉”進了手機裡。
小小一方螢幕,就主宰了他們全部的喜怒哀樂。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窮人沉迷多巴胺,富人追求內啡肽。”
當一些孩子沉浸在打遊戲、刷短影片的爽感中時,有錢人卻在教孩子遠離垃圾快樂。
比如奧巴馬,他規定孩子週末才能用手機,電腦只能用來寫作業;
喬布斯也禁止孩子使用iPad,週末就陪著孩子在家看書、聊歷史。
我身邊很多家境較好的父母,也大多有這樣清醒的認知:低階的娛樂是廉價的,自律帶來的快樂,才是有價值的。
就像我堂姐,她嚴格限制侄女手機使用時間,偶爾上網,也是引導她透過手機拓寬知識面。
平日裡,她則更傾向於帶孩子去戶外遊玩。
最重要的一點是,堂姐一家平時就喜歡閱讀,很少玩手機。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侄女從小自律又上進。
年初四我去城裡拜訪堂姐時,就看見侄女正聚精會神地看書。
一問才知道,不止春節,整個假期,侄女都堅持每天看書一個小時,寫作業、運動、繪畫、練琴等活動,也規劃得很合理。
偶爾需要手機,也只是把手機當做一個工具,用來查詢資料,瞭解時事。
對比之下,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感慨:上層家庭的孩子一直在努力向上爬,而底層家庭的孩子卻還深陷“奶頭樂”之中,難以翻身。
多麼殘忍的事實。
我們以為手機是連線世界的橋樑,讓孩子能隨時獲取知識的視窗,其實,手機是加速社會分層的利器,最先摧毀的是底層孩子的未來和希望。
“想不想再拿些獎狀呀?”
“不想。”
“為什麼?”
“學習累,需要思考;打遊戲不用想,見人打就完事了。”
這是13歲留守兒童小光和記者的對話。
曾經,小光是家人的驕傲,在班上名列前三。
可自從父母把他留在農村老家後,小光開始沉迷玩手機,刷短影片、網聊,時常玩到半夜。
如今,他成績一落千丈,排名倒三。
即使在記者採訪期間,他的雙手也在不停撥弄手機,視線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遊戲。
當記者問他以後有什麼打算時?
小光沉默一下,最終開口道:“ 學習太累了,對將來沒啥打算,初中畢業以後不上學了。”
這是很多底層兒童的現狀。
他們不像城裡孩子一樣,放學了有各種精彩的娛樂活動,有形形色色的輔導班、興趣課要上。
他們沒有激烈的排名競爭,更沒有父母的陪伴、督促和管教。
手機在給他們的世界開啟一扇門的同時,也大肆奪走了他們的時間,破壞了他們的專注力和自控力,毀掉了他們的鬥志和拼勁。
手機成癮,成了窮孩子往上走的最大阻礙。
擁有40年農村教學經驗的夏老師,也說出了自己的苦惱:“現在和過去相比,條件真的是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學生成績反而不如以前了。”
不是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是因為學生們們偷著玩手機,根本管不住。
儘管學校三令五申不許帶手機進學校,但學生們就像變魔術一樣,總能迅速把手機藏起來,避開老師。
學生們還偷偷組建了一個遊戲群,三分之二的學生都在裡面,其中包括成績優異的班長。
課後,他們會在群裡交流遊戲裝備和升級技巧,群聊資訊分分鐘就能衝到99+。
放學後,很多孩子更是作業不寫,吃飯、走路、上廁所,都時刻緊握著手機。
負責照顧孩子的老人,威嚴不夠也不敢管,想沒收孩子的手機吧,孩子直接鬧著要絕食。
而沒有約束後,手持手機的孩子就像野馬褪去了韁繩,徹底失控。
曾經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如今都成了“兒童散學歸來疾,躲進小屋端手機”。
所有唾手可得的快樂,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透過手機獲得的廉價快樂,正在一點點封鎖並摧毀他們本就窄而小的上升通道。
我不禁陷入思考:這些孩子為什麼會手機成癮?為什麼會深陷其中?
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有人曾做過一個採訪,這些孩子說出了自己沉迷手機的原因:
“能認識很多朋友。”“好朋友不跟我玩,要去遊戲中找朋友。”“沒人玩的時候,可以玩遊戲找點樂趣。”
可見,手機對底層兒童而言,起到的是陪伴作用。
是親情的缺失,讓他們急需找個替代物來消解這種孤獨感。
當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孩子自然無需到手機裡尋找陪伴。
在知乎上,就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拯救“網癮”兒子的經歷。
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好的物質基礎,她和丈夫在兒子1歲時,就遠走他鄉打工。
家裡的老人,怕兒子磕著碰著,又怕兒子淘皮搗蛋,便經常把手機丟給兒子。
如今,兒子不過9歲,卻有8年的“網齡”,成天拿著手機跟著了魔似的,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螢幕,喊他吃飯都聽不見。
親戚都說,兒子是中了手機的毒。
但兒子甘之如飴,說如果這是種毒,他情願感染一輩子。
有一次,班主任讓大家說出自己喜歡事,兒子竟脫口而出:第一是喜歡玩兒手機,第二是喜歡看別人玩手機。
看著兒子近視度數越來越高,分數卻越來越低,她心痛不已,一番掙扎後,她做出辭工的決定。“孩子學壞了,即使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回到老家後,她沒有說教,也沒有管教,每天就做三件事:接送兒子上下學,給兒子準備一日三餐,睡前聊半小時。
一開始,兒子並不理她,每天依然手機不離手,她就默默陪在一邊,最多提醒兒子注意用眼。
她和兒子聊天時,兒子也一度充耳不聞,她也不惱不怒,就說自己在外工作的經歷,說對他的想念,對他的期盼。
漸漸地,兒子玩手機的時間慢慢少了,也開始和她越來越有話聊。
半年後,不僅成功戒掉了網癮,而且在班級中的排名,提升了18名。
就像有句話說的,孩子生活在愛裡,他就走出了孤獨。
父母多一點關注,孩子就少一點放縱;父母多一點陪伴,孩子就少一點成癮。
父母,就是孩子和沉迷手機之間的一道牆。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真切切的愛,就是是治療“手機成癮”的最好解藥。
自媒體博主@小林公主曾在貴州大山支教,期間有兩個學生讓她印象深刻。
一個是小A,他頭腦聰明,如果好好學習,完全有能力考上一所不錯的高中。
另一個是小B,成績中等,有些貪玩,當時看來考上高中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多年後當她重返當地時,卻得知了一個意外的訊息:小A輟學打工去了,小B則考上了大學。
原來,初二時,小A沉迷上了手機,荒廢了學業,成績一落千丈。
小B被父親接到了縣城上學,為了更好地陪伴和督促他,父親放棄外出打工,選擇在縣城做零工。
雖然收入減少了,但小B的成績卻穩步提升,最終成功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山。
對很多父母來說,賺錢和陪娃,或許總是難以兼顧。
但錢可以慢慢掙,孩子的教育卻不容等待。
千萬不要因為忙於掙錢,而忘了表達愛和關心,把孩子置於孤獨之中。
也不要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時候,把他丟給手機,讓他在虛擬的網路中迷失方向。
把孩子培養好,把教育抓好,其實就是在為未來投資,也是在掙錢。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