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網際網路浪潮席捲大陸,在此環境下出生的00後開始接觸歐美流行音樂,聽Avril的歌看Lady Gaga的MV長大。那時人們還親切的稱呼留學生為海龜,一個00後長大就很少聽到的名字。最開始人們說出國是為了鍍金,後來這種說法也漸漸消逝,現在留學生已經一抓一大把,那本亮閃閃的學歷證書也開始貶值,如今特朗普上臺,更是加劇了大家的恐慌,到底還要不要去留學?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文 | Elena
From Stoooges三士渡
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
大眾普遍容易產生的一個刻板印象是,大部分出國留學的學生除了去美國紐約就會去英國倫敦,一些小國家還會有人去嗎?當然是有的,我身邊去阿布扎比、厄瓜多、歐盟國家等等的比比皆是。
廣泛來說,大洋洲的紐西蘭、亞洲的日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疫情之前都已經是比較受歡迎的留學目的地。
不同地區的留學生活費用都很不同,紐約和西班牙小城市的消費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們更需要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看待。
留學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群體,我們試圖從出國動機的角度出發來進一步瞭解。
把整體一分為二,一部分是大家普遍認為的考不上國內理想大學想要出國混個文憑的富二代,另一部分則是真正想走出國門接受西方教育的學子。
第一類的富二代們在現實生活中被大眾廣泛詬病,但在朋友圈裡日常看著他們大手一揮,賬單一簽,很難不讓人羨慕。而另一類真的想來讀書的朋友們家境區分度也非常大,有打著兩份工買菜貨比三家撿便宜的,也有默默無聞穿著萬元襯衫的,因此究竟留學生家庭的貧富情況,我們都不能一概而論。
那為什麼在國外有人一年能花上百萬,而有些人一年四十萬也能活得不錯?我們不妨從學費和生活費上來算算。美國學費便宜的公立學校一年3~5萬刀,貴的私立則接近10萬刀,一年算下來相差快兩倍。
生活費方面的差距也豐儉由人,在大城市下館子少說一頓20刀左右,食堂則是10刀左右,自己做飯的話一星期的晚飯也就30刀。女生買衣服化妝品,男生買球鞋腳踏車,萬一再偶爾開個party喝個酒。
累計下來四年本科,踏實過日子和花錢不眨眼的,差出上百萬的費用也不足為奇。
講一講我自己在美國的一些體驗。今年是我線下的第一年,由於行李太多,許多日用品和樂器就沒背過來,只得在當地買新的。在機場免稅店,我問同行朋友有沒有洗面奶推薦,她說CPB(知名貴婦品牌)挺好的,我瞬間語塞:我用過的都是從未超過百元的。到了國外需要買吉他,琴的價格就是正常的市場價,而琴包的標價有點超出預算了。我的第一反應是要不直接手拿著回去吧。思前想後怕淋雨(我所在的城市已然進入雨季),最後還是一咬牙買下了。
回宿舍之後和同是玩音樂的朋友抱怨,才得知朋友的琴則是攢了幾個月的錢才買下的。
引用前段時間傳遍朋友圈的middle class broke kid,其實我身邊大部分出國的都是標準中產,但說實話沒多少人覺得自己broke。能出國留學的家庭,一般經濟情況都較為穩定,到哪裡都是吃飯喝水學習睡覺再偶爾娛樂一下,沒有理由換了個地方生活就broke了。不過所有開銷加在一起會比國內貴一些,但這是預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
因此,家裡沒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確實供不起出國讀書,但也並不是所有留學生都家裡有礦。包括近日頻頻登上各大自媒體頭條的“因生活費不足辱罵父親”的西班牙學子,與其說她是一個糟糕的留學生,不如迴歸本質,或許她就是一個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不懂事的糟糕孩子。
迴歸本質,在受萬人唾棄的疫情時代還選擇出國留學的家庭,又究竟是不是一定人傻錢多?父母為什麼一定要送孩子出國,出國的學子們又收穫了什麼?最好的總結性回答還是一句俗套的老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可能大部分在申請階段的準留學生們,在高中時期都曾有個瘋狂焦慮的階段,覺得自己該有個夢想,該抓緊時間琢磨明白未來到底想學什麼專業想做什麼工作等等,我的這種畫大餅式焦慮甚至一直持續到申請結束的第二年。
但出國之後,發現身邊的美國人真的好悠閒,走在街上會被路人微笑打招呼,順便開啟一段無厘頭的對話,每天不管颳風下雨總是有人跑步騎車。
這和我們從小長大的環境太不一樣了,在國內習慣了什麼事情都要著急忙慌並且做到最好,然而這過程中卻忽略了許多問題。在國外,沒有那麼多主流想法輸入到大眾的腦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申請文書中來回的寫critical thinking。即便是行業大咖往往也會時刻提醒你,“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腦子裡想的和現實往往相差甚遠,不經歷足夠多的事情也無法全面地瞭解自己瞭解世界。在這裡,對世界的認知要靠自己去經歷。這個過程孤獨又漫長,但也讓我們有了更加清晰的頭腦。知識令世界變小,夢想也許是你努力伸伸手就有希望的,遙不可及的事情即便仍舊高高在上,但也不會再陷入完美主義之中而不得脫身。
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學會與自己獨處、學會感恩與珍惜,我想這些便是父母送我出國深造的意義體現。
而追溯回對於出國留學的決定,什麼樣的人真正適合出國?作為一個已經出來的大二學生,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在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之前,自己也很難自行判斷否適合這條路。初高中又正處在一個接收大量資訊、塑造自身人格的重要階段,想法更是一天一個變化,所以迷茫是正常的。
拋開各種家庭社會等客觀因素,僅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能在一些已經出去的人身上找到相似的特性:獨立,自律,上進心強,自學能力強,好奇心強,有批判思維。
就像前文裡提到的,孤獨是年輕人的大敵,而願意並能夠戰勝它的人才真正適合一個人出來闖蕩,不然在大洋彼岸面對陌生的環境每一天對自己都是身心的煎熬。尤其家境一般的朋友,如果不能合理分配開支,給自己和家人都是巨大的壓力。
好奇心要強則是因為,既然出國是為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就要有足夠的熱情去主動探索。接觸到更廣泛的世界之後,在日益劇增的資訊洪流中如何不迷失自己,我們也應該學會用批判的思維審視周遭。
因此,究竟是否要出去,希望大家能夠綜合考量家庭因素和學生本人的特點進行客觀判斷,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