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鋰電池的開發已經走到盡頭,必須加快造出新型固態電池。”我國科學家強調。
當下,新能源車搭載的主流電池——鋰電池,掙扎30年仍未解決續航、易燃、使用時間短等問題。鋰電池的缺陷直接導致新能源車至今無法取代燃油車。
新型固態電池則堪稱完美,一旦問世必將顛覆行業格局。這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研究該電池,但“隔壁”的日企卻經常鄙夷的表示:“未來不是新能源的!”
萬萬沒想到,這幾個月以來,日企豐田先是第一個宣佈造出了固態電池,日企松下的電池又被曝能充放電迴圈10萬次,3分鐘就能充滿電,成為板上釘釘的世界第一......
正因如此,國人得知該訊息後,紛紛破防:“見識到了兵不厭詐”。
01 暗渡陳倉?日本固態電池捷報頻傳
日本抓住了油車發展的黃金時期,穩坐霸主寶座50年,但在新能源時代,他們卻仍然堅守油車方向。而我國則高度重視新能源方向,穩紮穩打,做到了新能源時代領頭羊的位置!
臺媒《中時新聞網》稱,全球68%的電車市場都已被國產車收入囊中,重新整理了歷史記錄。另一邊,日企豐田卻一敗再敗,其2022年整年賣出的車,都比不上一個月的數目。
敗仗明擺著,豐田卻裝“睜眼瞎”,更揚言:“電車沒有未來”。其高層更言辭犀利的指摘我國的電車都是“炒作”“不是真的環保”,還聯手馬自達、本田等企業搞了個“反電者聯盟”。
日本畢竟做了50年權威,其觀點大大影響了社會輿論。不少人開始質疑新能源汽車,甚至說電車是“智商稅”。在該背景下,國內車企只能咬牙堅持,寄希望於有朝一日用實力說話。
結果,從去年開始,日企豐田先是石破天驚地宣佈“造出了全球第一個固態電池,充電10分鐘能跑1500公里”,隨即日企松下宣佈,其電池可以充放電10萬次,充滿電只要3分鐘。
電池是電車的心臟,就像發動機之於油車。日企嘴上說“電車沒前途”,卻暗地裡拼命研究,據日媒報道:原來豐田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佈局新能源,如今其相關專利已達1300多項。
業內指出一個基本事實:日本的固態電池技術水平,已超過中企寧德時代20年!
02 沉不住氣?日企仍有致命缺陷
儘管如此,日本電車就完全勝利了嗎?業內指出:新技術想落地市場絕非易事,日企太自負了!曾經,日方王牌科技“生命科技”同樣強大,甚至18年出過18個諾獎,卻仍面臨市場化失敗的結局,日企應當吸取教訓。
《海峽新幹線》稱:自從上海科技企業“Rejuve lab”推出國產民用高壓氧艙後,其百度官網的訪客量便急速飆升425%。自去年9月以來,大批中高齡的高淨值男士在其官網留言訂貨。據統計,儘管其門檻達35萬元,卻仍在兩個月內成交2000萬。
但在該“火熱場面”的背後,卻是日企的一次“大危機”。
資料顯示,民用高壓氧艙能提供高壓高氧環境,曾在特拉維夫實驗中遏制中高齡男士的老化趨勢。其中一位64歲男士體內37%的老化細胞被成功祛除,這相當於爭取到了20年的時間。
此前,日企領先全球造出民用艙,卻始終無法降低其高昂的製造成本,成品艙動輒上千萬元。此後,日產艙始終無法開啟更大的市場,而是侷限於極少數的“塔尖富豪圈”,淪為玩具。
相反,我國企業卻立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聯合適老化社群、大型企業一起推進該類裝置的廣泛民用化。截至目前,國產艙不僅成功降低門檻,“Rejuve lab”官網訊息還稱,其最新代民用艙壓強已達1.9(海外艙在1.1-1.3左右),已成業內公認的“民用天花板”。
隨即,一度佔領我國70%市場的日產艙陷入“退貨潮”,有企業一天被退16臺,平均每天損失達上千萬。成本不降,再強的技術也只能在實驗室“孤芳自賞”,或是成為富豪的玩物,固態電池同樣如此。
日企的固態電池技術的確領先全球,然而該技術優勢在其天價成本面前,卻顯得不堪一擊。據悉,鋯、鍺等固態電池的原料均昂貴稀有,一公斤銅鋰複合帶就要10000元。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固態電池門檻在30萬元左右,其整車通常在百萬之上,如何不令人唏噓。
此外,據荷蘭FutureBridge機構預測,至少到2030年,固態電池才能市場化落地。除此外,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等到固態電池的市場化成熟,都不知道是哪一年了。豐田的市場化道路,還任重道遠。
03 鹿死誰手,實未可知
我國工程師透露:我國電車實力仍然十分強勁!
在2030年之前,半固態電池才是市場的主流存在,而我國經過多年攻堅,早已在該領域積澱深厚,甚至已經邁出市場化的大步。中企蔚來的ES6和ET7等車型搭載的便是變固態電池,續航已達1000公里。
不僅如此,我國還有“王炸”。央廣網報道,我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克的國產固態電池,效能與日產相差無幾,但成本卻少了整整96%!日企還沒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就又要焦慮了。
這場交鋒才剛剛開始,且看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