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邊大選還正熱鬧著呢,那邊拜登政府就開始作妖了!
根據官媒報道:10月26日,美國務院批准了總額19.88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包括價值11.6億美元的“國家先進地空導彈系統”(NASAMS),和價值約8.28億美元的AN/TPS-77、AN/TPS-78雷達系統,這也是拜登政府任內第17次對臺軍售。
這個NASAMS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NASAMS的研發於20世紀80年代末,由挪威康斯伯格防務與航空航天公司以及美國雷神公司聯合開發。
當時,挪威皇家空軍希望開發新一代的低成本野戰防空系統,並提出了“挪威解決方案”的新規劃,誰知在1995年裝備部隊後,很快就被美國人看上,不但自己買,還推銷給了各個盟國。
▲早期的NASAMS I版本
最初的NASAMS I版本由ANTPQ-36A三座標低空監視雷達、固定式發射的SL-AMRAAM導彈以及挪威自研的BMC41火力指揮中心繫統組成。
SL-AMRAAM導彈最初是由AIM-120A型中程空空導彈改進而來,這是AIM-120導彈的首次陸基應用,後續也有由AIM-120C型改進而來的版本。
SL-ARAAM導彈長3.7米,總重量152千克,戰鬥部重18千克,挪威官方資料顯示其最大射程25千米,最高飛行速度2.7馬赫,但實際上這是拋射彈道的最大射程,並非最大有效射程,其對於固定翼飛機的有效攔截射程只有15千米。
作為空空導彈的地面發射改進型,該型導彈依然沿用主動雷達尋的末制導,可以“發射後不管”,動力裝置為雙推式無煙固體火箭發動機,配以高能炸藥定向破片戰鬥部。
NASAMS將導彈的發射導軌一併整合進了六聯裝發射箱內,移動式導彈發射箱採用有線或無線方式與火力分配指揮所相連,最遠可以部署到距離指揮所25公里以外的地方,所以這種以網路為中心的開放式架構,可以大大提高對反輻射導彈之類電子對抗措施的生存能力。
2005年時,美國和挪威對NASAM進行升級,推出了採用新型雷達、北約Link16資料鏈和火控系統的NASAMS II系統,自2007年開始服役。
熟悉西方武器的網友應該對Link 16不陌生,這是一個集通訊、導航、指揮控制與識別為一體的資料鏈系統,採用了多種抗偵察、抗干擾措施,最早是用在戰機上的,具有大容量、高速度、抗干擾、高保密、分時多重進接等特點。
NASAMS II十分注重機動性,其導彈發射系統既可採用固定發射架部署方式,也可搭載安裝在各種輪式車輛上變身為機動防空系統,整套系統及其所有組成部件,均可採用C-130運輸機或運輸直升機空運。
後來,挪威皇家空軍又對NASAMS II系統進行改進,將其升級至最先進的NASAM III,早期的NASAMS I也逐漸退役。
NASAM III的雷達升級為ANMPQ-64“哨兵”三座標對空雷達,其天線能以30轉/分的速度、10到55度俯仰、360度全向掃描探測並跟蹤120千米內的54個目標,具備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同時具備敵我識別、目標跟蹤和火控指引等功能。
NASAM III還增加了一臺MPS500光電/紅外觀瞄跟蹤車,由於使用的光電和紅外都是被動探測,因此它能夠在全天候條件下觀測到飛機,而不會被雷達告警系統發覺。
NASAM III的火力分配中心是作戰連的中樞指揮控制車,具備資料鏈管理、雷達控制、空情繪製、跟蹤識別、威脅評估、火力分配、交戰控制、作戰效果評估等功能,能與雷達使用的各種資料鏈路連線。
▲NASAM III火力分配中心
NASAM III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相容北約飛機可發射的任意一型導彈,如美製AIM-9X BlockⅡ、AIM-120、AMRAAM-ER,甚至德制IRIS-T短距空空導彈也能用。
▲混裝的ARMAAM、ARMAAM-ER和AIM-9X
最新型的ARAAM-ER導彈,是基於RIM-162 ESSM彈體加裝AIM-120雷達導引頭的“縫合怪”,氣動佈局與ESSM和SM-2“標準”防空導彈類似,整個彈體不再是單一直徑的圓柱,而是從彈頭開始增加彈體直徑,導彈更為粗壯,其有效攔截射程達到了50千米,最大射高25千米,大幅擴大了NASAM III的攔截範圍。
▲AMRAAM-ER導彈與ESSM、標準-2
無論採用發射軌還是發射箱,NASAM III都可以根據作戰需求混裝多種攔截彈,最經典的組合就是使用6聯發射箱或4聯發射軌,混搭AIM-9X BlockⅡ和AIM-120或SL-AMRAAM-ER。
▲混裝多種攔截彈的6聯發射箱
NASAMS III在作戰時相當靈活,其基本作戰單元為導彈連,一個營套由3個連組成,每個連下轄3個排,每排配置一部ANMPQ-64雷達、一個火力指揮中心和3部六聯裝發射車。
各發射車在待發狀態下12秒即可完成發射準備,各排的火力指揮中心鎖定目標後可立即發射導彈,可攻擊各自目標也可集中火力攻擊同一目標,甚至可以一次性將全排所有18枚導彈發射出去。
全連的所有雷達、發射車與火力指揮中心可以網狀交叉互聯,當有某個節點無法運作時,其他節點可自動接替繼續工作,這種指揮結構抗毀傷能力極強。
單從紙面上看,NASAMS的效能資料並不漂亮,連法國和義大利聯合研製的“紫苑-30”看起來都比它強,但是它卻是北約國家中最廣泛部署的中短程防空導彈系統,使用者多達十幾個國家,甚至被美國當作華盛頓特區防空域內唯一的固定式地面防空導彈系統。
實際上,NASAMS的最大優勢就是它的作戰理念,在它之前沒人想到會把空空導彈改成地空導彈,但NASAMS以其多型號導彈發射的能力,實現了大範圍空域覆蓋,這開了先河之後,很多國家紛紛效仿,把空空導彈改造成為地空導彈。
而且更重要的是,NASAMS還是以網路為中心,模組化、分散式、開放式設計,它能將任務分解,而後透過開放式埠接入,將滿足任務需要的多個模組新增進來。
所以,在作戰時,作戰單元可以由一臺雷達、一套導彈發射裝置、一組指揮系統組成,也可以多臺雷達、多套導彈發射裝置和多組指揮系統組成,從而實現360度無死角的中程對空防禦。
臺灣地區這邊採購NASAMS的風聲其實從2022年10月就有了,但是當時說是美國只批准雷神公司向臺出售6套,總金額約1.5億美元,如今顯然是又多了不少套。
臺灣地區之所以如此迫切地需要NASAMS,最主要是因為臺部署的“霍克”、“天空衛士”等近程防空武空系統都是固定戰位,愛國者-2/3、天弓2/3防空反導系統雖有一定機動能力,但是數量少、車體大,需要在硬鋪裝道路上行駛,只能在主要城市間機動。
▲臺“天空衛士”戰位佈局
“毒刺”行動式防空導彈雖然可以野戰防空,但射程太近,不具備視距外探測能力,而且無法融入“強網”、“寰網”預警系統,作戰效能十分低下。
而臺灣地區買的NASAMS III系統內部整合了Link16資料鏈,具有C4I功能,可以實現與各層級、鄰近作戰單位系統、空中戰機單位、各類預警雷達的擴充套件連線,可以融合到臺防空反導系統中。
再說了,臺灣本就有大量美製AIM-9X和AIM-120C,無需為NASAMS III再大量採購備彈,彈藥維護保養那已經相當熟練了。
所以說,臺灣地區買NASAMS III肯定是處心積慮的,從目前情況來看,最有可能部署NASAMS III的應該就是臺島東側的花蓮佳山和志航空軍基地周邊,其次選擇部署在臺北松山和臺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未來臺灣地區最有可能部署NASAMS的四個空軍基地
而且他們大機率會在主要機場周邊為NASAMS III修建類似“天空衛士”防空系統的戰位,但戰時應該會部署在野外隱蔽環境中,在躲過反輻射武器搜尋攻擊,等目標接近後突然開機進行攔截。
但是,也不用過於擔心,畢竟同樣的NASAMS III烏克蘭也在用,在戰場上早就被俄軍發射的小型無人機給整破防過,並不是什麼金鐘罩、鐵布衫,畢竟,再好的武器都是人在用,人要是不行,再好的武器都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