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公開展示了另一款新型戰鬥機,殲-15T單座艦載戰鬥機抵達珠海機場。
該機是參加11月12日開幕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的,殲-15T是在11月5日中國空軍釋出殲-35A陸基中型隱形戰鬥機之後的又一公開亮相的機型。就在幾天前,“戰爭地帶”報道中國海軍在南海史無前例的雙航母行動中意外亮相。
本文為美國“戰爭地帶(War Zone)”網站評論文章,作者Thomas Newdick,本人翻譯並編輯給大家分享。由於本文作者為美國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瞭解主要來源於網路,因此會出現很多錯誤,請結合自身理解來看待相關問題。本人翻譯此文章只為了轉述美國相關人員在分析社交平臺的影片和照片後,表達的一些看法,並非證實或支援其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11月6日,一架殲-15T戰鬥機抵達珠海,參加第15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
這款改進型艦載戰鬥機之前被認為是殲-15B。據報道,2016年7月原型機首次試飛。殲-15T與最初的殲-15的主要區別在於,它配備有彈射輔助起飛、攔阻索助降(CATOBAR)裝置,而不僅僅是滑躍起飛、攔阻索著艦(STOBAR)裝置。
第一架殲-15T原型機。
這意味著殲-15T可以從配備電磁艦載機彈射系統(EMALS)的中國最新型航空母艦“福建”號上起飛。
飛抵珠海的殲-15T。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現役的兩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和“山東”號均採用滑躍跑道起飛固定翼飛機。
2023年4月9日,一架STOBAR 殲-15戰鬥機從“山東”號航空母艦起飛。在中國臺灣地區周邊進行戰備巡邏和軍事演習。
殲-15T——目前似乎已經服役——將能夠部署在CATOBAR和STOBAR航母上,當然,最大的優勢將透過電磁彈射器來實現。這可以讓戰鬥機攜帶更多的燃料和武器。
殲-15T粗壯的前起落架。
飛抵珠海的殲-15T清晰地展示了具有CATOBAR功能。包括加強型前起落架,配備更長更粗的減震液壓支柱和附屬的彈射器牽引杆。機身也會進行修改,以更好地應對彈射器產生的應力。
殲-15T艦載戰鬥機的前起落架艙蓋改為兩扇,而殲-15和殲-15T原型機都採用的是單扇前起落架艙蓋。
同時,在原型殲-15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改進的殲-15T,也將為中國軍隊帶來更多的能力。這是中國對蘇聯時代的蘇-33“側衛”艦載戰鬥機的改進,蘇-33的基礎設計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非常需要進行現代化升級,為此殲-15T安裝了大量中國製造的航電裝置和武器。
殲-15T艦載戰鬥機。
據長期關注中國軍事的安德烈亞斯·魯普雷希特(Andreas Rupprecht)稱,原版殲-15一共生產了66架(分為四個生產批次),目前至少有14架殲-15T戰鬥機已經服役,可能相當於低速初始生產型。此外,還有至少15架雙座殲-15S和少量用於電子戰的雙座殲-15D(不包括原型機)——我們稍後會再討論這些。
殲-15T艦載戰鬥機配備渦扇-10發動機。
最令人驚訝的是,出現在珠海的這架殲-15T安裝了中國製造的渦扇-10(WS-10)渦輪風扇發動機,取代了之前量產型殲-15上使用的俄羅斯AL-31F發動機。
長期以來,中國在研製可靠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已經得到充分的回報。過去,這個問題經常被稱為中國軍用航空航天工業的致命弱點。
殲-15T戰鬥機的新聞影片截圖。
中國許多主要機型長期以來都依賴俄羅斯提供的發動機,但現在這已經成為過去,所有最新的量產型殲-10、殲-11、殲-16和殲-20戰鬥機都使用中國製造的發動機。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例外就是殲-15艦載戰鬥機,俄羅斯發動機可能作為一種“久經考驗”的解決方案而被保留,以幫助降低航母部署時的風險。也有人認為,俄羅斯發動機比中國發動機能夠更好地抵禦海水侵蝕。
在至少兩架殲-15試驗性地安裝了渦扇-10發動機之後,現在看來中國發動機已被量產型殲-15T採用,這本身就是一項重大進展,反映出人們對國產發動機的信心日益增強。
殲-15T艦載戰鬥機的正面。
考慮到第一架殲-15原型機安裝的就是渦扇-10發動機,似乎計劃一直在量產型上使用這種發動機。與此同時,同一架原型機顯然被用於陸基航母測試設施內,測試電磁彈射器和傳統的蒸汽彈射器。最終,“福建”號航母選擇了電磁彈射器。
殲-15T的駕駛艙也有變化,包括配備一個新型廣角全息平視顯示器(HUD),以及飛行員在彈射時抓住的扶手——這是此類艦載機的常見設計。
殲-15T(上)與殲-15(下)的側面對比。
殲-15T的機鼻雷達罩與殲-15不同,不僅採用與機身相同的淺灰色,形狀也有所修改,與機頭呈傾斜連線,並且取消了空速管。據瞭解,機鼻雷達罩內裝有新型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可能與殲-11D上使用的相同——殲-11D是陸基殲-11的終極型。
殲-11D還採用了新型座艙顯示器、電子對抗和通訊系統,其中一些或全部可能會移植到殲-15T上。
2018年4月,“遼寧”號航母上的殲-15艦載機,配備霹靂-8和霹靂-12空空導彈。
該雷達可與最新的霹靂-10近程空空導彈和霹靂-15中程空空導彈,以及一系列精確空地制導武器相容。此前,殲-15主要使用老式的霹靂-8和霹靂-12空空導彈。
殲-15T(上)與殲-16(下)翼尖掛架的對比。
殲-15T還應當解決外界對殲-15效能和可靠性的擔憂。據報道,殲-15損失了幾架,外界對其安全性有所質疑。考慮到這一點,殲-15T可能會進行進一步改進,以解決這些報道中提及的缺陷。據稱,這些缺陷主要與“不穩定的飛行控制系統”有關。殲-11D採用的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的一個版本可能就安裝在殲-15T中。
殲-15戰鬥機編隊飛越中國海軍雙航母編隊,場面壯觀。照片中至少有14架殲-15T和殲-15艦載戰鬥機。
殲-15T有望在CATOBAR模式下,充分利用“側衛”戰鬥機一直以來都擁有的出色燃油和武器裝載量,但在STOBAR模式時,有效載荷受到了嚴格限制。這阻礙了俄羅斯海軍航母的行動,同樣也阻礙了中國海軍航母的行動。
除了殲-15T(與美國海軍F/A-18E“超級大黃蜂”大致相當的多用途戰鬥機)之外,中國還在研製殲-15雙座艦載機,以承擔更多的任務。雖然目前很少有細節透露出來,但預計這種飛機也將相容CATOBAR和STOBAR航母。
殲-15D電子戰機原型機,配備翼尖電子戰吊艙。雖然殲-15T與F/A-18E有點相似,但殲-15D雙座電子戰機預計將發揮與美國海軍EA-18G“咆哮者”類似的作用,儘管它也被認為具有輔助攻擊能力。殲-15D的原型機可能已經出現在進行雙航母編隊的“山東”號甲板上,不過我們目前無法確定這一點。中國海軍似乎還接收了另一款殲-15雙座型,與F/A-18F“超級大黃蜂”大致相當。這就是殲-15S,它仍然有些神秘,有傳言說它最初是作為教練機服役的。最終,它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為雙座艦載多用途攻擊和電子戰平臺,可能被命名為殲-17。這將為中國海軍提供一種多用途平臺,可以執行一系列任務,包括遠端攻擊、防空等,或許還可以作為艦載無人戰鬥機的指揮和控制平臺。
11月6日飛抵珠海的殲-15T艦載戰鬥機。
未來的中國海軍“福建”號航母艦載機聯隊可能會與美國海軍的艦載機聯隊非常相似,殲-15T和殲-15S相當於F/A-18E/F,殲-15D相當於EA-18G,殲-35相當於F-35C,空警-600執行與E-2D“鷹眼”相同的空中預警和指揮任務。隨著各種艦載無人機的研發程序,中國最終可能擁有與美國海軍設想的載人/無人艦載機組合。
與此同時,殲-15T似乎將為中國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帶來急需的新功能。截至到目前,中國海軍的航母艦載機聯隊完全依賴日益過時的殲-15執行作戰任務。此外,熟悉度、出勤率、使用成本和多用途能力的結合,應該可以確保殲-15T在中國的三艘航母以及潛在的其他航母上擁有長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