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摘要:如果說“十常侍之亂”是風雲激盪的三國年代的引子,那麼作為主線的第一場大戲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的第一回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但是,很可惜,家喻戶曉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竟然根本就沒有。
如果說“十常侍之亂”是風雲激盪的三國年代的引子,那麼作為主線的第一場大戲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三國演義》的第一回就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但是,很可惜,家喻戶曉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在歷史上竟然根本就沒有。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劉備、關羽和張飛在一處開滿桃花的園子裡,備下烏牛白馬作為祭禮,焚香跪拜天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幕極富畫面感的場景,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印象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記,後世所有志氣相投的朋友,義結金蘭,都是以桃園結義作為楷模。但是很可惜,桃園結義這個情節,卻並不是像“十常侍治亂”是《三國演義》中的三分史實,而是七分演義的部分,在真正的歷史上,根本沒有桃園結義這回事。看看正史上的記載,《三國志·關羽傳》中是這樣說的:“先主(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這裡只是說劉備和關羽張飛“恩若兄弟”,也就是感情好得就像親兄弟一樣。
而《三國志·鄭飛傳》裡則是說:“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裡說的“飛兄事之”,也就是張飛對關羽是當作哥哥來對待。可見,在正史上只是“恩若兄弟”、“飛兄事之”,都只是像兄弟一樣,而沒有明確說結拜兄弟,真正有過結拜的儀式,成為異姓兄弟。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結義,三人的兄弟排序,劉備是大哥,關羽是二哥,張飛最小。不過,這和歷史上三人的年齡也有出入。劉備的年齡,在《三國志·劉備本傳》中,沒有記載出生的年份,但卻記載劉備死於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時年六十三”。以此推算,劉備應該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到桃園結義時的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應該是二十三歲。關羽的年齡在《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只有“羽年長(張飛)數歲”的模糊說法。後世將關羽被推崇為“關帝”,有人就詳細考證編寫了關羽年譜,但也只是推定關羽出生於漢恆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桃園結義時是二十四歲,比劉備大一歲。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山西解州廟塔發現關羽祖先的墓磚,記載了關羽的父親毅,於漢恆帝延熹三年生下關羽。證實了關羽確實出生于于漢恆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那麼,關羽年齡比劉備大,也就實錘了。
張飛的年齡比劉備、關羽小,是確定無疑的,但問題是小多少?在《三國志》裡沒有明確記載張飛的年齡,在《三國演義》裡說他死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終年五十五歲(虛歲)。那麼以此推算,那麼桃園結義時,他只有十七歲。但是在《關公年譜》裡,認為“張飛小劉備四歲”,這樣推算的話,張飛在桃園結義時是十九歲。不管是十九歲還是十七歲,張飛都是劉關張三人中年齡最小的小弟。最大的問題是,關羽的年齡要比劉備大,為什麼卻成了老二?有人認為關羽重義氣,有謙謙君子之風,加上劉備是漢室後裔,所以主動讓劉備當了大哥,自己甘居老二。講到出身身份,還要特別說明一下,劉關張三分的出身都很卑微,雖然劉備說起來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中山靖王劉勝是西漢的皇室,漢武帝的同父異母的哥哥。而東漢是由劉秀建立的,和西漢皇室其實已經是很疏遠的血緣關係。所以劉備後來雖然說是“皇叔”,其實和東漢皇室的血緣基本上沒有太大關聯了。所以他才會是靠編織草蓆草鞋為生。關羽早年是流浪四方,曾經販賣過棗子,是個販夫走卒的草根。張飛是殺豬賣酒的屠夫,雖然經濟條件好一些,但社會地位非常低。在注重家庭門第出身的東漢時期,這三人都是地位非常低微的。這也是三人能夠抱團取暖,情同手足一起打拼的基礎。看起來劉備身份高,所以當大哥這個說法,似乎有道理,但結義兄弟不是要講坦誠以待,連年齡都要隱瞞,不管什麼原因,這明顯是有悖於兄弟結義的初衷。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桃園結義儘管在中國千百年的傳統中最值得稱道的故事,但在歷史上確實是沒有的。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桃園結義這段寫得義氣深重,豪情萬丈。但羅貫中並不是桃園結義的始作俑者。最早在宋代出現了“說書”這種藝術形式之後,就需要尋找歷史故事作為創作的素材,當時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邊患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團結御邊的忠君報國的忠義精神,是最受歡迎的。於是劉關張親如兄弟這種忠義精神,就被說書人看中,進行藝術加工和重新創作,逐漸形成了“桃園結義”的故事雛形。桃園結義的故事經過說書人的傳播,逐漸得到大眾的認可。元代民族矛盾更趨激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起義者為了鞏固內部團結,經常會採用“結義”的這種形式,於是,桃園結義的故事自然也就更加受到追捧。到了元末明初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桃園結義的故事已經非常流行了,於是他利用這個素材,在第一回裡就濃墨重彩地鋪陳了一番。他之所以如此重視桃園結義,也是有著深刻原因:首先,元末明初的社會更加動盪不安,“結義”精神大行其道,羅貫中也非常認可,正好就抓住這一點做足了文章。其次,劉、關、張三人是《三國演義》的正面主線人物,這個三人團隊需要在書中善始善終,而義結金蘭,正好是最理想的聯絡紐帶。
再有,“忠義”也是《三國演義》著重渲染的主題,桃園結義又是“忠義”最形象的表現,羅貫中就將宋、元以來形成的桃園故事進行了概括,同時又融合了現實中的結義形式,進行了典型化藝術處理,從而使得桃園結義的故事情節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主題思想更加集中。就這樣,《三國演義》將桃園結義的故事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潮,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最經典的符號。但是,非常可惜,這並不是歷史真實,而是一出成功的藝術創作的巔峰。【2025年老周將在喜馬拉雅推出三國系列音訊節目,歡迎大家收聽】(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