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第580期
《鹿鼎記》到底是巔峰之作還是媚俗之作?這是一部官場武俠小說
金庸的小說有一個明顯的變化趨勢。
最初的小說大體是這樣:一個行俠仗義的俠客四處打怪練級,目的是報仇、尋寶、泡妞甚至反對異族入侵,類似於探險小說或者爽文。
這系列型別最後一部,是1966年的《天龍八部》。
以《天龍八部》的男主角之一段譽來看,本來就是一個不會武功的渣渣輝。
經過一系列磨鍊,最終段譽練成了不太可靠的絕世武功,在泡妞的路上經歷了無數的誇張事情。
金庸之後的小說,就有很大的變化,轉為了一種政治鬥爭小說,或者說官場小說。
這種小說的特點,是無所不在權力鬥爭,包括《笑傲江湖》和最後的《鹿鼎記》,時間是1967年到1970年。
《笑傲江湖》雖然有林平之、令狐沖闖蕩江湖打怪冒險的故事,主題仍然是正教、邪教之間的一場江湖大亂鬥。
而大亂斗的本質,就是不分邪惡的赤裸裸權力爭奪,令狐沖只是涉及其中的一個人物罷了。
林平之家族的福威鏢局為什麼會家破人亡?
根本上是江湖各種勢力,包括左冷禪、嶽不群、餘滄海、木高峰等人,不惜代價搶奪《辟邪劍法》。
而搶奪《辟邪劍法》僅僅因為它可以迅速又大幅度提高武功,讓這些野心家快速擴充自己的力量,進而奪取更多的權勢。
福威鏢局被滅門就是為此,衡山派劉正風一家被殺,也完全是政治鬥爭的需要。
左冷禪同劉正風沒有私人仇恨,只是藉此削弱敵人衡山派的力量,以便於將其吞併罷了,為此不惜殺光劉家老幼婦孺。
如果說《笑傲江湖》還有些闖關打怪的內容,《鹿鼎記》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官場小說。
韋小寶不是武林俠客,甚至幾乎不會武功,卻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
無論在皇宮還是天地會甚至妓院裡,韋小寶都在使用政治手腕,搞得還很成功。
除講些義氣以外,韋小寶不符合俠客的定義。
但韋小寶非常符合政治家的一切,他為了權勢和富貴其實在做康熙的奴才。
韋小寶為康熙執行了很多工,其中一些任務就是危害反清復明大業的。
只是,韋小寶尚且沒有到為了權勢財富殺死恩師陳近南,殺害親密的江湖兄弟的地步。
而韋小寶巴結皇帝唯一目的,就是賺取鉅額財富,高達300多萬兩白銀。
要知道,康熙親政初期,戶部存銀才250萬兩。
也就是說,韋小寶貪汙的鉅款絕對是富可敵國了,也絕對養得起這麼多老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同金庸本人是有很大關係的。
金庸1959年創辦《明報》成為老闆,可惜創業初期極其不順利。
此時的《明報》非常爛,每天銷售僅有幾千份,天天賠本,幾乎要倒閉。
這是這幾千份報紙,還完全依靠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堅持:從創刊《明報》的第一天起,《明報》就連載金庸的《》,每日一篇,每篇約兩千字,登在第三版上。
如果沒有《神鵰俠侶》連載的加持,香港怕是根本不會有人買《明報》。
此時的金庸只得絞盡腦汁編武俠小說的情節,唯一的宗旨就是多賣幾分報紙。
只要讀者喜歡看什麼,金庸就寫什麼,算得上殫精竭慮:金庸後來回憶說,寫《神鵰俠侶》是他寫得最刻苦、最累、心理壓力最重的、最嘔心瀝血的。金庸寫《神鵰俠侶》,心都快要操碎了。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寫作,這部小說差不多寫了三年。金庸的朋友倪匡直言不諱地指出“《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
在這幾年內,金庸在寫《神鵰俠侶》的3年內,還在同時寫《雪山飛狐》(1959年)、《飛狐外傳》(1960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鴛鴦刀》(1961年)。
最困難的1961年,明報幾乎就是倒閉了,金庸被迫同時連載兩部武俠小說,與《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同時,短篇武俠小說《鴛鴦刀》、《白馬嘯西風》相繼登場。
所以,《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寫的很精彩,《鴛鴦刀》、《白馬嘯西風》則寫的很垃圾,而且構思和文風差距很大。
很多讀者認為,《鴛鴦刀》、《白馬嘯西風》或許是其他編輯代筆,純粹為了救活《明報》。
直到1963年,《明報》才完全擺脫倒閉的財政窘境,平均日銷量是5萬份,扭虧為盈。
此時《明報》也賺不到太多錢,所以金庸在寫《天龍八部》長達2年多的同時,還在寫《俠客行》和《連城訣》。
從1966年開始,《明報》終於脫胎換骨,成為香港重要報紙之一。
金庸也揚眉吐氣,財富大增,成為一個香港有名的企業家。
1966年,金庸創辦《明報月刊》,自任月刊總編。 1968年,又創辦《明報週刊》:經數年發展,也成為香港歷史最悠久、最權威、銷量最大、讀者層面最廣的娛樂週刊之一。
也就是說,從1966年前後,金庸已經成為大老闆,又逐步開始搞政治,同之前單純的文人是天壤之別了。
也許是心態變了,從1966年開始,金庸無心寫以前的行俠仗義的小說,改為寫官場小說,於是《笑傲江湖》和《鹿鼎記》誕生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自從成為大老闆以後,金庸就是小說專案的總負責人。
小說是由金庸來制定大綱、確定主要情節,具體寫作則是由團隊負責,由寫手們具體寫作。
從1966年到1972年,金庸沒有認真寫過小說,寫作水平急劇下降。
金庸寫小說也談不上熱愛,純粹是為了做生意賺錢,非常有錢後心態改變就無心寫小說了。
《鹿鼎記》寫於1969年,一直寫到1972年才連載完畢。
《鹿鼎記》同樣是文筆精妙,構思極其巧妙。
有意思的是,在1970年金庸肯定是親筆寫了短篇小說《越女劍》。
然而《越女劍》寫得極爛,文筆低劣,構思荒謬,怕是中學生寫得都比這個要好。
你要說《越女劍》和《鹿鼎記》是同一個人所寫,真是打死我也不信。
另外,大家可能不知道,本來金庸計劃不是寫《越女劍》一篇,而是寫《三十三劍客》的長篇小說,越女劍只是其中的三十三部其中之一而已。
寫了第一篇以後惡評如潮,金庸就沒有再寫下去,《越女劍》也就成了這系列的唯一的一篇作品。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金庸寫了《越女劍》以後自己覺得水平太低,為了不砸掉招牌,就乾脆不寫了。
港臺的武俠小說家一旦成名,搞一個團隊寫作是很尋常的事情。
寫小說不是容易的事情,報紙連載是不能中斷的,每天至少連載上千字,還要寫的足夠吸引人,讀者才會購買下一期。
所以,連載寫小說對文章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極高的要求。
一個作者每天全心全意寫小說,尚且不能滿足需要,哪裡還有什麼精力去幹別的,更說金庸還要管理一個大公司了,同時還要寫大量社評文章。
以古龍為例,中後期很多作品都不是古龍寫的。古龍只是負責創意構思,具體內容是他幾個徒弟寫出來,最終以古龍名義出版。
所以,古龍有些作品會出現前後脫節,前半段和後半段根本沒有關係,可以看做是兩本不同的小說。因為文章是不同徒弟分頭所寫,只是想辦法合在一起罷了。
出名以後,金庸搞一個協作團隊也並不稀奇。
大家也知道,《天龍八部》有部分是倪匡寫的,金庸承認有三四十天部分。
這是因為金庸去歐洲訪問時間很長,不可能再連載《天龍八部》。而這段時間《天龍八部》又要不斷刊登,無法解釋金庸不在香港怎麼更新,這才被迫公佈由倪匡代寫。
如果金庸不說,試問大家能夠看出這是倪匡代寫的嗎?根本看不出一絲一毫,整體文筆非常相似,甚至就像是同一個人所寫。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