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雙發重型五代戰鬥機,無疑是當今全球最先進的“現役”戰鬥機之一,而且有美國太平洋戰區空軍司令威爾斯巴赫將軍親自認證:殲-20的效能要明顯優於美軍的F-35戰鬥機,不過在以往美國對於殲-20並沒有感覺到多大威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此前殲-20的產量和產能都很小,因此美軍認為,可以依靠F-35的數量優勢,自己在可能與解放軍發生的衝突中,依然佔據重要優勢,但是最近出現的情況,讓美軍真切感受到了威脅,因為殲-20的產能開始飆升!
(穩步生產,等待交付的殲-20戰鬥機)
雖然殲-20的詳細產能是一個高度保密的軍事機密,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公開的訊息來推測該機的產能:殲-20最早在2011年首飛,2016年正式定型並開始投入量產。該機最早使用了進口的俄羅斯AL-31FN型發動機,並且部分電子元件依然需要進口,這兩個條件有效制約了殲-20的生產規模。不過隨著國產發動機和各類電子元件的成熟,殲-20的配套零部件開始大規模國產化,這極大地提升了該機的生產速度。
(殲-20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成飛在生產殲-20的過程中,同樣採用了脈動式生產線,所謂“脈動式生產線”,就是把一架飛機,具體劃分成若干子系統,再把這些子系統分散安排到各個工廠進行專項生產,然後再把這些生產出來的裝置和部件送到總裝廠去組裝,這樣就可以用最短的時間,生產出大量優質的產品。這種“脈動式”生產最早應用於波音公司的民航機生產線,不過如今我們把這套波音公司發明的生產方式“拿來”,並用於生產戰鬥機,並且取得了重大成功。根據最新資料,2024年中國生產了超過100架的殲-20戰鬥機,也有外媒推測我們總共生產了超過120架殲-20戰鬥機——基本相當於三天生產一架,這個效率可以說相當驚人。
(如今殲-20越來越多,已經見怪不怪)
對於殲-20的大量生產,第一個感到壓力的卻是美國的洛馬公司,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洛馬公司的F-35戰鬥機產能可達每年130~150架,而且2024年洛馬公司共計生產了大約110架F-35戰鬥機,但是現在洛馬卻面臨著幾個問題:
(F-35戰鬥機表演“大象漫步”)
首先,由於技術研發延遲,導致目前的F-35戰鬥機都沒有完成TR3升級(第三階段技術升級),而由於沒有進行技術升級,導致去年洛馬生產的那110架F-35戰鬥機都只具備基本的飛行能力,只能充當教練機,並不具備完整的作戰效能,這無疑是產能的巨大浪費,而且目前看來,TR3依然遙遙無期,而且即便是TR3完成以後,洛馬也要對此前生產的飛機進行技術升級,這無疑都會影響新飛機的生產計劃。
(雖然洛馬依然可以生產F-35的外殼,但高效能電子裝置離不開鎵、鍺等半導體金屬)
其次,由於中美關係緊張,目前中國已經明確宣佈,對出口美國的鎵、鍺、銻等半導體金屬材料實施管制,並且對超硬材料和生產電池用的碳棒也進行戰略管制,這導致洛馬公司無法採購足夠的原材料用於生產先進的雷達和航電裝置,如果使用其他金屬替代,那麼無疑會嚴重影響這些戰鬥機的實際作戰效能,如果完全無法獲得上述材料,那麼洛馬公司的F-35生產線大機率被迫停工。
(殲-20目前只裝備中國空軍)
洛馬公司的產能雖然比我國成飛更大,但是洛馬面臨的問題是,F-35是一款多國聯合開發的戰鬥機,因此洛馬生產出來的戰鬥機,美國空軍、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眾多北約盟友等,都要搶奪洛馬公司的產能。而殲-20目前由於不必考慮上艦問題,所以只需要專心供我國空軍使用,所以雖然洛馬公司的產能更大,但由於F-35的各方需求更大,所以這就大大稀釋了美軍各軍種獲得F-35的數量,這無疑會嚴重影響美國空軍的五代隱身戰鬥機對我國殲-20形成數量優勢。而殲-20每年生產的100多架全部裝備空軍,可以預見,到2030年時,殲-20將會成為中國空軍的絕對主力,到那個時候沒有任何一種戰鬥力能夠撼動殲-20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如今我國第二種五代隱身戰鬥機——殲-35也已經投入量產,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我國成飛和沈飛生產的五代隱身戰鬥機數量總和將會大大超越洛馬公司,到那個時候,美軍五代機無論是數量還是技術,都不如中國對手,這仗怕想打都打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