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99元的水月雨竹2(耳道式)憑藉千元內罕見的鋁鎂合金複合振膜以及精湛的調音實現了百元價位某種意義上的“封頂”,後又在入門級價位區間,斬獲日本VGP2024於冬季頒發的“金賞”,間接佐證了強大的綜合實力。
而隨著Iphone 15(手機)由原先的“閃電”介面改為USB-C口,水月雨也加緊了對此類插頭耳機的開發和裝備力度。
目前Type-C插頭的,被稱之為DSP()版的耳機已逐步列裝水月雨中、低價位段的一些型號,如詠歎調ARIA 2(標準版版499元,FreeDSP版668元)、梅MAY(只有DSP版,398元)和最新的竹2 DSP(129元)。
值得一提的是,水月雨共向市場推出了兩條可調音的DSP線,分別是售價169元的FreeDSP和可能零售價59元的CDSP,前者調音方案很豐富,面向中端型號,後者調音方案相對精簡,實用,目前貌似只用在了入門級的“竹2”身上。
竹2 DSP版包裝盒挺小,隻手可握,正面畫風唯美動人,估計會很吸引學生群體。
背面是詳盡而專業的產品特性和測試頻響資訊。
內部配件與標準版相同:一個黑色小型扁包,三對深灰色耳套。
0.78雙pin可換線設計。圖為標配的CDSP線。
線芯檔次、線身質感和插頭外殼材質相對高階的FreeDSP均有一定差距。
不過基本品質(堅韌、不易打結)仍很不錯。
另外,線控的觸感和回饋也算可以。
腔體的美學意境和竹2一樣,有一種典雅的酷。
左、右兩邊圖案不同。
耳機腔體材質為鋅合金,記憶中最早用這個材料的是好多年前的徠聲(這牌子消失了)。
導管材質為“黃銅”,頂端濾嘴裝置可拆卸,方便維修或阻尼的更換。
竹2腔體全烤漆處理,強化了觸感和質感,還增強了防腐蝕性。
有輕微的可接受的重量。外部輪廓較小,底殼的凹凸設計合理,總體佩戴舒適性很不錯。
至於佩戴穩定性,則比較容易受“耳套”的影響。如果你(成人男性)選擇最小號耳套,可能聲音會有輕微洩露,且耳套入耳後還會被擠出來一小部分。
若選擇M或L規格的耳套,因耳套外壁與耳道的貼合更嚴密,佩戴穩定性和聲音的安定感也會隨之改善或提升。
竹2或竹2 DSP的隔音性都很不錯,可以阻絕不少外界噪聲,即便不播放音樂也有一定效果,好評。
竹2 DSP與竹2 標準版的外形看似完全一樣。
導管頂端的濾嘴直徑不大,利於耳套的安裝,作為對比,梅MAY就很難安裝耳套,需要技巧和力量。我想這可能跟它的多單元設計有關。
綜上:129元的竹2 DSP,外形設計和配線品質在入門級價位,基本找不到毛病,完全可以稱之為“百元檔有線入耳式耳機中的“傑作”,如果賣的時間夠久,未來稱它為“經典”也是沒問題的。
操控和聲音:
→連線安卓手機VIVO T1,在設定中開啟“OTG”後,即可正常使用它。
若想體驗竹2 DSP的調音樂趣,可在MOONDROP Link 2.0 APP內預設的三種音色模式(預設、NO BASS、BassHead)中任選其一,或是在引數均衡器中,微調不同頻域的增益(調高低)以及Q值(調寬窄),以感受耳機工程師般的辛苦或欣喜。
需要說明的是,水月雨開發的這個調音介面,目前看來,還不夠人性化。如果可以“橫屏”展示,再加上曲線部分可手指拖動就更好了,我認為這樣會更便利。
與這部手機連線,線控的音量調節、換歌、曲目暫停和播放都正常,可用。但圓柱狀的線控在捏和按的時候,準確性不太高,不易快速找到按鈕。
→連線便攜安卓播放器山靈M6 PRO(初代),推測是機器的原因,竹2 DSP無法在它的USB-C口上發聲,倒是能調節音量、播放之類的基本功能。
→連線便攜安卓播放器飛傲M11 Plus ESS,竹2 DSP無需設定,即插即用,線控操作都沒問題。
→連線Windows 10系統的聯想膝上型電腦的USB-C口,會快速識別CHU 2,線控所有功能也都能正常使用,操作流媒體音樂很愜意。
在我的安卓手機下,竹2 DSP的靈敏度和竹2標準版一樣不算很高,但實際聽感聲壓還是比竹2標準版更好。手機使用者大可放心。
對比期間,為讓兩個版本的竹2實現“插頭”上的相同,我給標準版接上了一條曾售價一百多的魅族便攜解碼耳放(手機小尾巴),最終發現DSP版的素質與連線魅族解碼耳放的標準版,在聽感層面,差不多是互有勝負。
若將竹2 DSP版的腔體放到標準版的耳機線上,我發現竹2 DSP的低頻有些許鬆垮,不如標準版那麼利索。好的地方,可能是低音狂更喜歡的“量感進一步增加”吧,但標準版的低頻量感已經不算少了。另外,所有細節結像,DSP版像是被突出和外擴了一樣,以至於場景被擴到貼近頭顱邊緣,給我一種更大氣,更飽滿的感覺。相對的,標準版就比較內斂,整體像是在顱內一個小區域內模擬出很寬的大場面的樣子。不那麼“IMAX”。
由於官方並未表述這兩個版本的聲音差異,而且看外觀和基本的聲學結構,兩者似乎也無差別,所以上述實驗的聽感結論,也就僅供“參考”吧。
默認出廠形態下,竹2標準版和竹2 DSP的三頻分佈不同。後者增加了低頻量感,下潛深度似乎也有強化,再就是人聲和中高頻鮮明度(亮度和規模)也有了輕微加強,所有這些都使得它的韻味變得更濃了些,在中性的基礎上,稍微多了點流行味。
相對的,竹2標準版就稍顯“緊繃”,會更凸顯精緻感和各頻域素質。
值得稱讚的是,竹2標準版全頻張弛更有“度”,更具線條感。解析、動態和凝聚力也會更吸引我。
但有時也會困惑,畢竟DSP版的聲場、飽滿度都更好,也確實會在某些音樂中更具“震懾力”。
所以總體上,竹2標準版和DSP版都很好,潛能和HIFI素質難分高下,但聽感確實各有不同。論可玩性,後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會更高,同時也更適合那些習慣用Iphone 15或安卓手機聽音樂的朋友。
音質潛能:
竹2 DSP在安卓手機、安卓HIFI播放器和電腦上的音質各不相同。其中,在安卓手機上的聽感不錯,素質可以,給人基本夠用的感覺。
在安卓HIFI播放器上,竹2 DSP聲音凝聚性、動態和厚實度要高出前者一到兩個檔次,有明顯的HIFI味道。可見同樣是傳輸數字訊號,專業器材的優勢還是更大。不過此時的低頻有些過多,有損它的平滑和清晰。
在我的聯想膝上型電腦上,竹2 DSP的聽感和素質綜合感受最好,橫向聲場(相對國磚)徹底開啟,響度也更驚豔(聆聽古典和高解析度音訊沒任何問題),分離度和柔和感也都非常好,整體非常有安定感。我估計大部分人都會更喜歡這樣的竹2。
綜上,在我手裡,竹2 DSP的最佳前端是膝上型電腦,因為此時最有“臺式”系統的味道。很值得一試。
最後,竹2 DSP對比定位再高一個檔次的梅MAY怎樣呢?
顯然後者更強,它密度更大,動態更好,聽感堅實飽滿,一耳朵更高階,調音相對更紮實。
ok,以上就是竹2 DSP的簡要感受。它價格(129元)不高,但比起手機廠商或消費電子品牌出的常規方案的Type-C有線耳機,素質和玩法都要好太多。
而科學HIFI的聲底+強勁低頻+柔和人聲+明亮高音相信也是絕大多數人所喜愛的。
所以,如果你比較在乎音質,喜歡“有線”的安穩和無損,那竹2 DSP確實是很不錯的“盲狙”型號。